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面的吴昌时,与其他四人有所不同,吴昌时此人深沉阴险,做事情更多考虑自身的利益,也更加的务实,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张溥已经给朝廷写去奏折,想着大动干戈,那我们也不能够仅仅从淮北乃至于南直隶来下功夫,我们还要关注京城的局势。”
“我已经给周延儒大人写去了信函,相信周大人看到了信函之后,知道该如何做,应对目前的局势,我们不要一味采取打压的态势,又打又拉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皇上每次处理事宜,都采用这等的办法,我们也要采用,这样能够事半功倍。”
“此次的博弈,由徐先生负责,需要动用任何的力量,徐先生可以直接做出决定,李岩,你跟随在徐先生的身边,要多多学习,更要提出来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第六百三十八章面对选择
出任内阁首辅之后,周延儒可谓没有一天安心的日子,南直隶的事宜刚刚处理下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流寇又开始闹腾,这一次皇上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彻底剿灭流寇,甚至不惜调动了松江总兵刘良佐进入湖广,当然,说起来这里面也有杨嗣昌和高起潜的功劳,两人一番流寇不灭、天下不宁的论断,得到了皇上的首肯。
剿灭流寇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事情,这里面牵涉到太多的事情,征战厮杀,其实打的就是粮草和供给,几十万的大军去和流寇厮杀,要是粮食的供给跟不上,后果不堪设想。
这样的大事情,当然是内阁负责了。
这个时候,周延儒的注意力不得不再次集中到淮安,不仅仅是周延儒,内阁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到了淮安,去岁北方的气候不好,遭遇到了灾荒,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北方这些年就没有安生过,一直都是遭遇到诸多的灾荒,后金鞑子侵袭北直隶等地之后,各地一直都没有复原,加之遭遇到天灾,就更是无法维持下去了。
陕西、山西、河南、山西、山东以及北直隶不少的地方,都遭遇到了灾荒,巡抚请求救济的奏折时时刻刻送到京城,送到内阁,要是一个两个地方遭遇到灾荒,朝廷还能够应对,可这么多地方都遭灾了,朝廷也是没辙。
大军粮草依靠北方赋税的征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到如今各地巡抚都在叫苦,他们连地方卫所大军都难以维持了,就更不要说负担孙传庭麾下的十余万大军了。
从实际情况来看,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漕粮了。
去年底的时候。户部经过了准确的计算,经过内阁商议,奏请皇上同意之后,要求漕运总督府必须运送三百万石粮食,这比前些年多出来一百万石,主要还是考虑到北方遭遇的灾荒。可剿灭流寇的大战铺开,三百万石粮食就远远不够了,就按照皇上给与的半年的期限,至少也需要再增加一百万石的粮食。
内阁商议之后,奏请皇上批准,已经准备给漕运总督府敕书了。
漕运总督甘学阔以及南京户部尚书王铎等人,悉数都安静下来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让周延儒高兴。甘学阔和王铎等人,都是准备和郑勋睿大干一场的,可能是遭遇到了麻烦,或者是吃了一些苦头,不愿意轻举妄动了。
郑勋睿在淮安多年,有了非常雄厚的基础,甘学阔等人想着短时间之内扳倒郑勋睿,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既然甘学阔不想着很快扳倒郑勋睿,那就可以将主要的精力集中到漕运之上。这样漕粮的运输至少能够得到保证。
偏偏这个时候,张溥、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的奏折到了朝廷。
看到张溥等人的奏折,周延儒气的脸色发青、脊背发凉。
张溥等人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郑勋睿,尽管在奏折里面暂时没有提到郑勋睿的名字,但以谋逆之罪控告和弹劾马士英、粟建成、吴伟业、顾梦麟、陈子龙,还有已经离开淮安到南京出任南京兵部郎中的李岩。这就是指控郑勋睿谋逆。
周延儒压根瞧不起张溥等人,只有一张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本来想着淮安还有甘学阔坐镇,想不到甘学阔镇不住张溥等人。
淮北一旦闹起来。可想而知漕运会遭遇到什么样的情形,甚至可能完全瘫痪,现如今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漕运若是瘫痪,朝廷将遭受大重大的打击。
周延儒暗骂张溥等人狗屁不通,为了一己之私利,不管不顾朝廷大局,如此关键时刻弹劾马士英等人,要是马士英等人一窝蜂的辞官不干了,那甘学阔肯定只有去跳大运河了。
周延儒知道情况不对,他马上拿着张溥等人的奏折去司礼监,找到了秉笔太监王承恩,从朝廷的大局出发,周延儒认为暂时不要理睬张溥等人的奏折,内阁可以要求甘学阔,排除一切的困难,恢复漕运。王承恩只是稍稍思考了一下,就同意了周延儒的决定。
事情到这一步远远没有结束,让周延儒最为担心的情况果然出现了。
甘学阔、马士英、粟建成、吴伟业、顾梦麟、陈子龙等人的奏折也到内阁了,全部都是一个模式,要求辞官归家。
马士英等人辞官,这可以理解,但漕运总督甘学阔居然也辞官,这就让周延儒奇怪了,稍稍思索之后,他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奥妙,看来东林党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出现了大问题,应该说这是很好的机会。
接到奏折,周延儒思索清楚之后,准备再次去找王承恩商议。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郑勋睿的来信。
来信当然是通过最为秘密的方式送达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知晓。
周延儒将自己一人关在书房里面,仔细阅读了郑勋睿的来信。
这封信函看的周延儒脸色发白,他终于知道了郑勋睿的厉害之处,以前说郑勋睿少年老成,有着不一般的本事,周延儒觉得有过于夸奖的意思,可这一次不一样了。
郑勋睿的信函里面所说的事情,全部都是周延儒最为担心的事情,说的不客气一些,全部都是击中朝廷要害的事情。
周延儒不得不考虑郑勋睿的志向了。
郑勋睿的胃口很大,其心中装着的是整个的大明江山。
想到这一点,周延儒不寒而栗,他仔细思索和署理了郑勋睿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高中状元之后,主动申请外方,离开了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也就离开了桎梏的环境,在延安府、绥德以及陕西,郑勋睿步步为营,逐渐掌控局势,郑家军不断发展壮大,后来郑勋睿出任漕运总督,郑家军一部分的将士留在了陕西,依旧掌控陕西的局势,继任的陕西巡抚文震亨,也是郑勋睿的至亲,郑勋睿在淮安的所作所为就不用说了,完全掌控了局势。
郑勋睿收复了复州、金州和旅顺等地,可这些地方的官吏,悉数都是郑勋睿举荐的,也都是郑勋睿的心腹,复州等地实际上也是郑勋睿直接掌控。
郑勋睿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在很短时间之内掌控局面,此次到南京去了,岂不是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控制整个的南京、乃至于南直隶。
看完信函,周延儒开始了沉思。
何去何从,他必须要有一个选择,虽说目前行动上面尚不需要表露出来,但内心必须有数,否则大变时刻到来,会措手不及。
周延儒目前的身份很是特殊,身为内阁首辅,但没有得到皇上绝对的信任,而且所做的事情也不是那么光彩,和以前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按照他自身的理解来说,可能是被作为一颗棋子,一旦完成使命,就会被毫不犹豫的踢开,甚至身家性命都出现问题。
这个可能性,郑勋睿也看到了,在信函之中隐隐指出来了。
皇上代表的是正统,郑勋睿就算是将来能够成就霸业,但也是造反。
这让周延儒很是犹豫,不过这样的先例,历史上多的是,隋朝灭亡,大唐屹立,唐高祖李渊就是大隋的臣子,宋朝的赵匡胤,同样是黄袍加身。
难道皇上就值得他周延儒那样的卖命吗。
天黑了,管家几次走到书房前面,听了听里面的动静,小心翼翼的离开,最近一段时间,老爷时常独自在书房里面沉思,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不过这一次的时间很长,管家时不时的来看看,也放心一些。
晚饭已经端来好几次了,管家曾经开口询问了一次,得到的是周延儒的斥责。
可不吃饭也不行,管家只能要求厨房时刻等着,一旦老爷走出书房,厨房就要端上可口的饭菜,可不能够让老爷的身体受到损害。
终于,老爷走出了书房。
接着外面微弱的灯光,管家发现老爷的神色很是凝重,但这样的凝重,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一样,好像是下定了什么决心。
管家不敢询问,只能够是请老爷吃饭。
周延儒看了看管家,脸上露出了一丝的笑容,他所能够信任的人不多了,特别是此次出任内阁首辅,府里的下人根本不可能完全清楚,其中必定有锦衣卫和东厂的番子,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本来就没有得到皇上完全的信任。
但管家是绝对忠心耿耿的。
“管家,你做好准备,帮助我办一件事情。”
“老爷吩咐就是。”
“我写了一封信函,你想办法将信函送到南京兵部尚书郑勋睿的手中,你要记住,绝不能够让任何人知晓,这是关乎身家性命的事宜。”
管家点点头。
“老爷放心,小的拼却性命,也要做好这件事情。”
“我相信你,要不然也不会要你来做这件事情了,府里的事情,你也是知道的,平日里多多关注,特别是那些后来进入府邸做下人的,要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府里一些关键的地方,不准他们靠近。”
说完只写之后,周延儒拍了拍管家的肩膀。
“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喝酒了,今日你陪着我饮酒,什么都不想。”
第六百三十九章实际行动
收到了比较紧急的奏折,尤其是牵涉到南直隶的奏折,周延儒一般都是第一时间赶到司礼监,找到秉笔太监王承恩商议的,不过这一次情况有些不一样,周延儒耽误了接近一天的时间,翌日才前往司礼监。
王承恩的脸上带着微笑,看着奏折不经意的开口了。
“如此重要的奏折,牵涉到的面不小啊,咱家记得上次和周大人商议,就是要稳定淮北的局势,莫不是周大人想到了其他的可能。”
周延儒眼睛微微眯了一下,他很清楚,王承恩有些怀疑,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前来商议。
周延儒和太监之间的关系一般,此次要不是皇上提出了不一般的要求,他也不会和王承恩之间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太监本来就是残缺之人,身体上的残疾,必然影响到心理上的残疾,从历朝历代太监误国就能够看出其中的端倪,不过皇上如此的信任太监,周延儒也是没有其他的办法。
记得天启年间的时候,先皇异常信任魏忠贤,弄得满朝怨言,皇上上任之后,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彻底剿灭了魏忠贤和阉党,可惜没有几年的时间,皇上就开始信任太监,将不少的事情交给太监去办理,相反皇上压根不信任朝中的文武大臣了。
现如今就更是这样了,皇上对郑勋睿高度的猜忌,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由此及彼,皇上更是不会信任朝中任何的文武大臣。
这肯定不是好事情,不过这也是皇上的逆鳞,没有谁敢触碰,恐怕到时候就不是廷杖的问题,而是直接杀头的罪过了。
王承恩的怀疑代表了皇上的怀疑。周延儒决不能够小视。
“王公公说笑了,昨日接到奏折,本官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一直都在苦苦思索,想着能够有什么好的应对办法,若是让局势如此的发展下去。肯定会闹出来大问题,到时候淮北的局势不能够收拾,漕运彻底瘫痪,影响的就是朝廷的大局了。”
王承恩微微点头,没有开口说话。
“前几日王公公和本官商议的应对办法,应该是从稳定淮北局势出发的,只要能够维持漕粮的运输,哪怕是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张溥、张采、杨彝、吴昌时和龚鼎孳等人。其奏折说到的事情,不算是太出格,但关键时刻闹这么一出,那就不妥了。”
“王公公也知道,这张溥等人,断无法维持漕运,他们都做过监察御史,潜意识里面就有着评说天下的习性。。。”
“周大人说的是啊。咱家也想起来了,这东林书院、复社和应社的读书人。不都是嘴皮上的功夫好吗,皇上登基以来,屡屡依靠他们,可结局如何啊,就是一帮耍嘴皮子的迂腐读书人,偏偏还想着玩什么权谋。不自量力。”
王承恩突然插进来的这些话,让周延儒非常的吃惊,他很清楚,王承恩在他的面前是不会随便开口说话的,既然说到了对东林党人的印象。那就是代表皇上对东林党人的看法,当然这里面还有王承恩的幸灾乐祸,毕竟皇上登基之初,几乎剥夺了所有太监的权力,信任满朝的文武,特别是信任东林党人。
王承恩的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