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叶开这么连连逼问,后者到一下子说不出话来。
“只要中国人齐心协力,百折不挠,华美屋室建成之日,必定不远。”学生想了半天,握着拳头说道。
叶开笑道:“好好好,就按你说的这样,经历千折百回,国人终于建成了一栋华美屋室,但放眼一看,邻居家已建成了七栋八栋,这可如何是好?”
学生彻底没话说了。
“好,坐下。”
叶开摆了摆手,转身回到了台上,两人刚才的对话,底下人听得云里雾里。
不少人都在猜测总督大人什么意思,想来想去也跟不上趟,正思索着,却听见前方传来了叶开的最后发言。
“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若革命,大抵中国以后的命运也是革命,本督拦是拦不住的,朝廷拦也是拦不住的。”
略微沉默了一下,叶开接着道:“本督已经下令解散报管局,往后报纸可以自由创办,但要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不得造谣生事,捏造事实。还有,此前被逮捕的学生,触犯了社会治安的规定,按照律令,要在大牢里关押半年,本督念起无知,且多未成年,特地法外开恩,统统释放,但是,已责令其父母严加看管,闭门思过,不管怎样,毁了人家的东西,总要照价赔偿的吧?”
叶开宣布完,底下传来了欢呼声,这真是两个好消息,报管局没了,学生也释放了,他们的条件都得到了积极回应。
“不过,还有一点,本督要劝告你们,罢课之举,以后万万行不得了,要想早一天建成华美屋室,非得掌握熟练技艺不可,三天两头罢课停学,如何能实现?”
叶开说完,大步离开,他来是要解决问题,而这问题可不是出在学生身上。
。。。。。
来到会议室,唐文治等人已等待良久,应叶开的要求,复旦公学校长马相伯也来了,此外,还有震旦公学的中文教务长垂永光,同济工学堂和医学堂的负责人升麻士,这些人加在一起,基本囊括了上海高等教育的所有院校。
在来之前,叶开就打算借这次机会,召开一次小型的教育工作会议。
当然,更多的还是改革。
“列为都是上海学界的泰山北斗,本督今天来,不外乎一件事,如何把中国教育实业搞好?教育问题关乎千秋万代,而上海又位列全国之先,学堂众多,本督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把各位叫来依次请教,诸位畅所欲言,本督这里没有禁忌。”
话音刚落,有人就回答了。
“良督,这十年来,上海高等学堂踟蹰不前,原因有很多,但今日老朽暂且不提,只为良督推荐一个人,要想教育振兴,非此人不可。”说话的是复旦公学首任校长马相伯,中国最早的一辈教育家,如今也是七十岁高龄。
“哦?谁?马老请讲。”叶开洗耳恭听。
“此人原为澄衷学堂首任校长,南洋公学总教习,名叫蔡元培。”
“蔡元培?”
马相伯这么一说,底下人无不惊声变色。
第二百九十二章办学方针
(第二更)
蔡元培这个名字固然如雷贯耳,但现场却突然陷入了异常诡异的寂静,其他几人都是三缄其口,这让叶开有些摸不到头脑,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猫腻?
“既然马老推荐,那此人应该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
他看了看唐文治,道:“刚才,马老说这个蔡元培是南洋公学总教习,唐校长应该不陌生吧,你觉得此人怎么样?”
唐文治言语艰涩地说道““良总督,蔡元培已经被辞退了。”
“哦?为何?”
“蔡元培在校内莠言乱学,宣扬革命,四年前被原两江总督端方下令通缉,至今流亡海外。”唐文治凝重的说道。
这下,叶开算是明白了,怪不刚才那么多人面色紧张,原来都怕和“革命”二字搭上线,蔡元培是同盟会元老,这叶开是知道的,但不知道在清末他还干过这些事。
“蔡元培虽然心向革命,却不是乱党,他创立的中国教育会,章程明确,实事颇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方才良督也说了,谈论教育不避禁忌,所以老朽才冒着胆推荐此人,若良总督觉得不合适,就当老朽刚才什么也没说。”马相伯说话到直来直去,他和蔡元培交往颇深,也算是志同道合。
“马老无妨,本督刚才说的很明确,教育没有禁区,什么都可以谈,即便是革命党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我一概等同视之。”
对“革命”二字,旁人或许避之不及,但叶开却不怕惹祸上身。
一来,他是督抚大员,旁人即便指指点点,也不敢多做什么出格事,二来,叶开对人才本身更为看重,奉行唯才是举的原则。
或许在三四年前,革命一词还是洪水猛兽,但时移世易,慈禧死后中央再无权威,新帝溥仪年幼无知,接任者载沣谙弱无谋,而奕劻上台,本就非常,眼下又掣肘颇多,这也就造成了督抚尾大不掉,罔顾中央的现象屡屡发生,为将来的军阀混战埋下了祸根,在清朝覆灭前夕,官员结交革命党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甚至还有人出主意,把西藏割让给革命党做“实验”,这短短三年,当真是怪诞频出。
“这样吧,麻烦马老,把蔡元培召回国内,若此人真有真才实学,本督会酌情重用。”叶开直接说道。
“老朽定当竭力。”马相伯回答道。
“这件事先放一边,今天把诸位叫来,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虽然上海高等学堂不少,但创办的时间最多也不过一二十年,底蕴浅薄,规模不大,跟西方的大学相比,差距明显,所以本督想着,能否仿照西方制度,把‘公学’改为‘大学’?”
叶开这么一提,底下响应纷纷。
截止到1911年前,中国还没有正经的大学,虽然地方和中央有不少大学堂,但严格意义上讲都算不上大学,就拿京师大学堂来说,除了基本的教育功能,还兼顾一定的行政功能,更像是“国子监”,而建立大学,一直是叶开心里考量的事,借这个机会,他提出来和各位商讨商讨。
马相伯是多年的教育家,又是法国天主教会神父,精通西方的教育制度,创办大学也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叶开说完,他立马附和。
“唐校长呢?”叶开问。
“我虽然赞同,但南洋公学要改成大学却有些困难。”
唐文治自有苦衷,南洋公学创办之初是为了给培养实用人才,属于大学,高中,技校,师范学校的结合体,真要一锅端的改成大学,还真有些麻烦。
“既然这样,那就一分为三,把南洋公学分为三块,分别是大学,师范院校,和专科技术学堂,唐校长,你看怎么样?”
“新大学就叫交通大学吧,取天地交而万物通之意,师范学校地处华东,就叫华东师范大学,而专科技术在于‘应’‘用’二字,就叫应用技术大学吧。”
唐文治不时点头。
剩下两家,震旦公学和同济工医学堂,一家是法国人办的,一家是德国人办的,分别改成震旦大学和同济大学,再加上复旦公学改成的复旦大学,这一下子就有了六所大学。
虽然六所大学看起来不少,但目前为止也只是换个名而已,要想改造成功关键还得靠钱,而这一点叶开也初步想好了。
“办学经费暂时拟定从上海海关的祱银里抽取,一年大概有五十万两,剩下的要是还不够,本督在动员百姓商户们募捐,等大学办起来了,将来可以在浦东营建新校区。”
叶开这般回答可算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办大学要是没有钱,那可真是巧妇难捉无米之炊。
叶开清楚,办一流大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要有几十年铺垫,但不管怎么说,到了这个时代,能提早一点是一点。
“你们办学要注重十六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捍卫真理,为国为民。如此,才当得起大学中那个“大”字。”
叶开最后的话,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料理完这件事,等回到总督署时,已经临近傍晚,韩翠儿挺着肚子在等叶开,饭菜已经备好了,还热着。
或许经历了今天的事,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时光,叶开吃饭的时候老是走神。
“也罢,也罢。”
一伸筷子,叶开疯狂扒起饭来。
再有两三天,戴鸿慈就要到了,接下来的联合审理,注定会耗神又耗精力,肚子可不能饿着。
第二百九十三章联合审理
(第一更)
十月底,法部大臣戴鸿慈抵达上海,同行的还有副大臣侍郎,司丞,文员,以及中央大理院的高官,多达七十多人,规模可谓庞大。
他的到来也就意味着中外联合审理正式启动,这场审判,戴鸿慈是中方总负责人,叶开作为地方督抚协助审理,外方负责人主要是各国驻沪总领事,租界公董局和工部局的总董,地点位于法租界内的会审公廨(法院),开庭日期定于三天后。
经叶开安排,戴鸿慈一行人下榻石园饭店,晚上六点多钟,他亲自去见戴鸿慈,当面商讨接下来的案件审理。
整整半吨重的资料,文件,案底被同时运到了饭店大堂,这三天内,他们哪也别想去了,必须要在开庭审理前看完,工作量可谓不低。
叶开进到戴鸿慈房间,遣退了其他人,有些话只能在这里说。
“光儒兄,审案的文书都在这里了,整整一大车,还有一些只能我亲自交给你,都是些绝密材料,可能牵涉到上面的人。”叶开的表情有些凝重,说话的声音也拘谨起来。
戴鸿慈一下子就明白怎么回事。
稍微缓了缓,他问道:“都是哪些人?”
“从升斗小吏到食禄大臣,该有的人都有,名字我不便说,改天把这些绝密文件送来,光儒兄自己看吧。”
叶开点到为止,没有直接说下去,这些东西一旦走露风声,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只能日后再细细详谈。
在整个逮捕活动中,叶开抓的人不下五百,而直接或者间接牵扯到的人超过千人,从他们的嘴里叶开撬出了不少秘密,这些秘密已经远远超出案子本身,股票投机之所以能持续五年之久,中间经过了多少双手,多少个关卡,不可能没人查觉,它之所以能积攒起如此庞大的泡沫股市,乃至于最后的聚沙成塔,一定有人在保护,从初步审理中得到的答案,也印证了叶开此前的猜想。
其中涉及到了大量的官员腐败和权钱交易,数额触目惊心,有的人就堂而皇之的坐在内阁里,充当他们的保护伞,这些红顶商人后台,堪称坚不可摧,而这些也基本上是从李经楚嘴里抖落出来的。
事实上,在查察股票风潮的后期,叶开就把侦查方向转向了这一领域,动用了情报厅在京城,天津,上海,武汉等地的力量,寻着这些线索,一路查下去,得到的东西更加令人吃惊。
看到回报而来的调查结果,叶开当时也不经喟叹一声,如此国家,焉有不亡之理?
“赉臣,你觉得这场案子,该怎么审?”
被叶开这么一说,戴鸿慈也清楚这场案子不能按原先那样审下去,必须要更改审理策略。
“光儒兄,你是出洋五大臣,又掌司法权要,对洋人的审案过程想必也清楚的很,洋人审案子必要有律师,检察官,动不动还要上诉,所以,案子要想完结,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都有可能,如此一来此案必定旷日持久,而上海的经济发展也必受之影响。”
案子牵扯到的有不少是银商联合会的人,如严义彬,陈逸卿,不管是证人还是被告,如果频繁应诉,势必会对正常工作造成极大影响,而现在银商联合会刚刚走上正轨,可缺不得他们。
“你的意思是大事化小?”戴鸿慈揣测了一下叶开的话,嘀咕道。
“不”
“该怎么审还怎么审,良某绝不是让光儒兄为谁行方便,我意思是把一件大案拆成若干小案,一块一块审,一块一块结案,这样以来,就不会造成涉案审理旷日持久了。”
“一块一块。。”
说实话,这倒是个好策略,也减少了案件的审理难度,戴鸿慈点点头,默许了叶开的建议。
“至于我说的‘绝密’部分,恐怕要等到最后了。”叶开压低了声音。
戴鸿慈清楚,再度点了点头。
简单谈了谈后,叶开起身告辞。
。。。。。
考虑到整个审理过程又臭又长,叶开只好沉下心来,把心思转到浦东新区上。
再回去的路上,他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武备厅的杨文恺已经抵达了上海,奉叶开的命令接管江南制造总局,执行改组的任务,按照接下来几天的安排,制造总局的一些基础设施,将会被分裂,拆解下来的机器,设备,也会由货轮运到了指定地点。
有李平书的协助,杨文恺的工作势必会顺利一下,同时,改组之后的制造总局,将专门用于军事武器生产,直接纳入武备厅的统一调度下,和北方的三个兵工厂形成优势互补,为叶开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