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的改进工作就拖了下来,直到战争爆发都没有能够进行。“萨兰加尼和巴西兰海战”之后,日本海军再次准备对“长门”号进行改进,可仅仅只换上了高大地塔式舰桥,而没有换上新地锅炉,也没有对舰体结构做大的改动,一号烟囱被保留了下来。
这枚炮弹对“长门”号地破坏并不严重,只在舰体上开了一个直径近十米的大窟窿。
十点三十三分,“果敢”号第九轮齐射又获战果。
六枚穿甲弹中,至少有二枚准确命中了“长门”号。
打得最准的是乙炮塔二号主炮射出的那枚穿甲弹。当时乙炮塔瞄准了“长门”号的“咿”炮塔,这枚穿甲弹就正好打在了“咿”炮塔的炮座上,并且在扬弹通道内爆炸。四窜的大火引爆了炮塔内没有来得及装进火炮药室的发射药,结果导致大爆炸,将整座炮塔都炸上了天,炮塔内的炮手无一幸免。
另外一枚命中“长门”号的穿甲弹就完全是靠运气了。根据后来调查,这枚穿甲弹应该是从丙炮塔的一号炮打出去的,而当时丙炮塔瞄准的是“长门”号的“呜”炮塔,结果炮弹却砸中了“长门”号塔式舰桥的顶部,将主炮射击指挥所,战斗舰桥全部摧毁,并且使下面的副炮射击指挥所在十五分钟之内无法使用。
也就是说,这两枚穿甲弹不但报销了“长门”号四分之一地主炮。还使“长门”号的火力暂时失去了指挥,而且在没有主炮射击指挥所的情况下,“长门”号的炮击准确率不会高到哪里去。
仅仅一分钟之后,连续打八轮齐射都无战果的“东海”号终于有了收获。
虽然八枚穿甲弹中只有一枚命中,而且多多少少也算是运气。因为打出这枚穿甲弹地丁炮塔瞄准的是“长门”号的“哎”炮塔,发现其“咿”炮塔中弹起火之后,炮组的枪炮军官临时调整了目标,然后在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打出了炮弹。结果,这枚穿甲弹竟然来了个漂亮的“反弹”,先落到“长门”号右舷外地海面上。然后被海水弹起。最终砸在了“长门”号右舷三号副炮炮座下方地主装甲带上。而且穿透了主装甲带,进入舰体爆炸。但是,这枚穿甲弹造成地损伤也非常严重,附近的三门副炮被毁不说,炮弹爆炸点就在二号锅炉舱的上面,并且直接炸断了排烟通道!
到此时。双方的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八千米左右。
连续被四枚穿甲弹命中之后,“长门”号因为主炮射击指挥所被毁,副炮射击指挥所又无法立即恢复,暂时失去了战斗力。因此,“长门”号释放出烟幕,希望能够暂时脱离战斗。可是刚刚躲过一劫的高须四郎并没有让“长门”号转向撤出战场。按照他的想法,只要“长门”号地副炮射击指挥所恢复,在这么近的距离上仍然有可能打中敌舰。
问题是,用来干扰了望员视线的烟幕干扰不了雷达。
十点四十一分。“果敢”号第十二次齐射。再次命中“长门”号。
因为受到烟雾的干扰,了望员只看到了一次爆炸闪光。所以判断只有一枚穿甲弹命中了“长门”号,而且无法准确判断命中点。实际上,这轮齐射打中了“长门”号两枚穿甲弹,一枚在“啊”炮塔的正面,爆炸闪光就是炮塔被摧毁时出现的。另外一枚在后舰桥的下方,因为在舰体内爆炸,所以爆炸闪光并不明显。
两分钟后,“果敢”号的第十三轮齐射再次命中了七千三百米外的“长门”号。
这次,了望员观察到了两次爆炸闪光,并且大致判断出其中一道闪光在“长门”号“呜”炮塔地位置,另外一道闪光在“长门”号舰首附近。
十点四十七分,“果敢”号地第十五次齐射完成了“绝杀”。
在不到七千米的距离上,六枚穿甲弹有三枚命中了“长门”号,而且三枚穿甲弹地命中点都在右舷水线附近!
没有任何悬念,“长门”号丧失了几乎所有动力,同时右侧三分之一的舱室进水。
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果敢”号与“东海”号又先后打中“长门”号七次,其中四次为“果敢”号的战果,三次为“东海”号的战果。
到十一点过八分的时候,“长门”号释放的烟幕渐渐散去。
连续被十多枚四百毫米穿甲弹打中的“长门”号已经右倾十度以上。
虽然高须四郎将自己绑在了司令舰桥内,虽然舰长没有下达弃舰命令,虽然官兵仍然在拼命拯救这艘日本海军最强大的战列舰,但是一且努力都无法改变“长门”号的命运。半个小时后,大副顶替舰长下达了弃舰命令。
十一点五十八分,“长门”号在扇岛以东大概十一公里处沉没,全舰近一千四百名官兵中,有八百七十二人幸存。根据日本海军记录,联合舰队司令官高野五十六大将,第一舰队司令官高须四郎中将,舰长德永荣少将(追认)均随同“长门”号战列舰一同殉国。
在这场持续了不到一个小时的炮战中,“果敢”号用行动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也证明了白佑彬提倡的新炮战战术的效能。
正文 第五卷 回天梦灭 第三十九章 苟延残喘(加更第三章)
更新时间:2009…5…23 14:35:33 本章字数:3736
如果说“果敢”号、“东海”号与“长门”号的战斗是一边倒的屠杀,在沉没之前,“长门”号的主炮都没能打中对手一枚穿甲弹,那么“渤海”号与“伊势”号的战斗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
相对而言,“渤海”号的优势是主炮威力与防护性能。
按照后来的测试,只要“渤海”号将交战距离保持在一万米开外,“伊势”号十四英寸主炮使用的只有六百多公斤重的穿甲弹很难啃穿其关键部位的主装甲带,也就难以对“渤海”号构成致命的威胁(近距离炮战中,战列舰主炮一般瞄准的都是敌舰的关键部位,比如炮塔,司令塔,水线部位的舰体等,穿甲弹对付的是垂直设置的主装甲带)。
相反,“渤海”号换上了更先进的主炮之后,可以在二万五千米的范围之内,轻易打穿“伊势”号的装甲,而且对其构成致命伤害(后来测试证明,即便交战距离达到了二万九千米,日本战列舰的薄弱装甲也很难挡住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弹的打击)。
“伊势”号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火力密度。
毕竟,“伊势”号有十二门主炮,“渤海”号只有八门主炮。双方主炮的射速都差不多,“伊势”号的主炮火力密度是“渤海”号的一倍半。如果以单位时间弹药投掷量来计算,“伊势”号则占不到多大地便宜。甚至处于劣势。因为十二枚十四英寸穿甲弹地重量只有八千公斤多一点。而八枚四百毫米标准穿甲弹的重量接近九千公斤,重型穿甲弹的重量则超过了一万公斤。
似乎双方舰长都考虑到了各自的优势,所以战斗打响后,这两艘战列舰也最先脱离编队。
当时,白佑彬已经下达了独立作战的命令,也就是说,各舰的舰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有利于自身的战术。
实际上。在这种狭窄海域内的战斗。舰队也很难保持整齐地队列。
十点过十分。在还没有完成转向地情况下,“渤海”号尾部地两左炮塔就旋转到了左侧的最大射界处,然后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其开火时间比“果敢”号还提前了两分钟。
结果一样,在雷达无法使用,而且战舰还在伴随转向的情况下。炮击没有多大的意义。
相反,“伊势”号打出的前三轮齐射却很有威胁,只是运气稍微差了一点。三十六枚穿甲弹都落在了距离“渤海”号不到五百米的海面上!
正是如此,十点十五分,“渤海”号地舰长下达了右转向的命令。
说白了,“渤海”号要想取胜,而且是在没有多大损伤的情况下取胜,就必须尽量与“伊势”号保持足够的交战距离。
两分钟后,“伊势”号也脱离了编队。向南追击“渤海”号。
问题是。“伊势”号的最大速度不比“渤海”号快。另外,当时“长门”号档在“伊势”号的前面。“东海”号挡在“渤海”号的前面,所以刚开始转向的时候,两艘战列舰都不敢加快速度,免得把炮火引向友舰。
十点二十一分,在与舰队航向保持七度偏航角的情况下,“渤海”号再次开火。
几乎同时,“伊势”号地主炮也打出了第四轮齐射。
可想而知,当时两艘战列舰地决斗有多么的激烈。
双方舰长都明白,谁先打中对手,让对手损失部分战斗力,谁就获得了致胜地机会。问题是,在这种“追逐”战中,双方都很难把握住机会。
没有多大意义的对轰持续到了十点三十四分,此时“伊势”号几乎夹在了双方主力舰编队之间,“渤海”号也向南“规避”了大概四千米左右。在第八轮的齐射中,“伊势”号才首获战果。
穿甲弹几乎笔直的砸中了“渤海”号丁炮塔的正面,并且发出了极为耀眼的闪光。
当时,就连第12…3巡洋舰编队里的官兵都看到了“渤海”号上出现的爆炸闪光。显然,“汉江”号与“嘉陵江”号巡洋舰上的官兵肯定为“渤海”号捏了把汗。
也正是如此,“伊势”号的舰长在此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航向调整到与“长门”号一直的方向上,不再向南追击“渤海”号。
当时,“伊势”号的舰长肯定认为那枚十四英寸穿甲弹打穿了“渤海”号炮塔的正面装甲。因此,他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个距离上,十四英寸穿甲弹能够打穿“渤海”号任何一处部位的装甲,因为炮塔正面装甲一般是战列舰上最厚的装甲。
另外,“伊势”号夹在了双方编队之间,如果前面的“东海”号调转炮口,“伊势”号就得面对两艘比自己强大的战列舰,到时候不但没有机会战胜“渤海”号,还很有可能成为联合舰队最先战沉的战列舰。
其实,此时“伊势”号的处境已经非常危险了。
即便不考虑“东海”号的威胁,“伊势”号在脱离了背景干扰区之后,完全暴露在了“渤海”号火控雷达的面前。加上周围没有其他战舰,成为了“渤海”号最为理想的炮击对象。即便交战距离已经不到一万米,处于孤立无援状态的“伊势”号也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渤海”号也立即调整了航线,与“伊势”号平行航行。
在接下来的三轮炮击中,“渤海”号的丁炮塔一直没有开火,因此只有六门主炮参加战斗。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渤海”号用一枚四百毫米穿甲弹还以了颜色。
十点三十八分。“渤海”号地第十轮齐射首获战果。
穿甲弹打在了“伊势”号烟囱地前方,与打中“长门”号的第一枚穿甲弹的命中点几乎完全一样。只是“伊势”号与“长门”号并不一样,在“伊势”号的这个部位,停放着两艘大型救生艇与两艘汽艇,而甲板下面就是存放供汽艇使用的燃气罐的位置。显然,“伊势”号重蹈了“扶桑”号在“萨兰加尼海战”中的悲惨命运。
穿甲弹与爆炸的燃气罐几乎将“伊势”号该部位地舰体炸成了废墟。
只不过,此时“伊势”号上地大火对炮战并没有太大地影响,因为“渤海”号的炮手主要还是依靠火控雷达提供的数据瞄准目标。而没有太多的依赖光学测距仪。另外。其他几艘战舰也都在忙着对付自己的对手。没有精力理会“伊势”号。
只不过,坏事从来都是接着到来的。
十点四十一分,从第十一轮齐射开始,“渤海”号地丁炮塔“复活”了。
实际上,那枚十四英寸穿甲弹根本没有打穿炮塔的正面装甲,只是震死了几名炮手。并且使炮塔内的其他官兵暂时失去了活动能力。随着新的炮组“登场”,丁炮塔又恢复了火力。只不过,因为二号炮的俯仰机构受到损伤,所以丁炮塔只有一号炮对“伊势”号有威胁,二号炮成了“充面子”的摆设。
无论如何,这一变故让“伊势”号的舰长大森仙太朗大佐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现在“渤海”号已经摆好了架势,如果“伊势”号冲上去,肯定会遭到更猛烈的炮击。而且很有可能遭到“东海”号与“秦岭”号地夹击。如果“伊势”号不冲上去,在这个距离上。根本对付不了“渤海”号。反而会被“渤海”号地主炮打成残废。撤退,那更不可能。在高须四郎中将下达命令之前,他没有权力让“伊势”号撤出战斗。
两艘战列舰的决斗也在此时出现了重大转变。
虽然在随后地战斗中“伊势”号由命中了“渤海”号四枚穿甲弹,并且让“渤海”号的甲炮塔失去战斗力,导致“渤海”号舰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