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浪-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此,白佑彬没有多做评论。
    在他看来,美国也确实没有必要建造第四批“衣阿华”级战列舰,而是应该让船台做好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的准备工作。而那些原先承担了战列舰的建造任务,现在无法建造“蒙大拿”级战列舰的船台则应该用来建造大型巡洋舰,以满足护航与破交作战地需求,而不是用来建造已经落后地快速战列舰。
    “现在的问题是,协约国集团很有可能采取新地战略行动。”一边说着,陈锦宽去拿来另外一份文件,“这是德国那边刚刚送过来的,就在你与美英舰队作战的时候,美国总统与英国首相在北大西洋上见了一面。”
    白佑彬微微皱了下眉头,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美国总统搭乘的是重巡洋舰,英国首相搭乘的是乔治五世号战列舰。”卫延年大概解释了一下,“他们在冰岛南部海域会合,然后进行了简短的商讨。如果不是德国海军的一艘袭击舰正好经过,并且截获了双方舰队的通信电码,恐怕我们到现在都不知道美英首脑进行了面对面的会谈。”
    “知道会谈内容吗?”
    卫延年微微点了点头,然后朝陈锦宽看了过去。
    “德国情报部门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搞到了这份情报。”陈锦宽将文件递给了白佑彬,“虽然内容不太完整,但是我们也能从中大概了解到协约国下一阶段的战略方针。”
    看完文件后,白佑彬就笑了起来。
    德国政府这么“积极”的将如此重要的情报送给帝国,而且还给帝国海军送了一份过来,就是因为协约国的下一阶段作战重点是击败德国!
    从文件的内容来看,美国总统已经答应了英国首相的要求,决定在太平洋上转入战略防御,在今年下半年协助英国海军突破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另外,美国还将向英国派遣远征军,并且向英国提供大量战略援助,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在欧洲大陆西部发动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同时派遣远征军从西班牙出发,进攻法国南部地区。为了配合美英的行动,俄罗斯也将在今年下半年在其西线战场上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并且在明年上半年,向德国发动全面进攻。为此,俄国必须在东线战场上转入战略防御,并且抽调部分军队前往西线。
    毫无疑问,协约国改变了之前战略计划,决定首先干掉德国。
    如此一来,德国不向帝国求援才是怪事!





    正文 第十卷 浴血鏖战 第四十六章 利益冲突(第二更)
     更新时间:2009…7…21 10:34:01 本章字数:3605

    修改战略计划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战争爆发的时候,同盟国集团并没有统一的战略方针。当时基本上是各打各的,既不协调,也不配合,最多只是共享情报,并且在战略资源上相互支援,相互帮助。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帝国与德国在大陆(欧亚大陆)战场上的好几次战略进攻因为协调不到位,结果遭受了惨败。
    随着美国参战,并且成为了协约国集团的领袖,同盟国集团也开始加强战略合作。
    在同盟国集团第一次首脑会议之后,帝国、德国、土耳其与意大利等四个主要成员国进行了第一次战略合作。当时,确定以太平洋为主战场,帝国在太平洋战场上获得胜利,或者打下胜利的基础之前,其他成员国都要尽量协助帝国,并且在其他几个主要战场上牵制住协约国的兵力。
    正是根据这轮战略磋商的结果,帝国加强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投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帝国可以放弃其他战场。比如,将原第11舰队派往大西洋,就是帝国在确保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优势之后,为稳固其他战场而做出的努力。
    只是,帝国主导的这次战略合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太平洋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也是同盟国集团与协约国集团两个最强大国家直接对抗的战场。要想获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就要击败美国,而击败了美国,就等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说,帝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乏力,目的是打击美国,以最直接的方式获得胜利。
    这同时也是最艰难的方式。
    美国的本土面积是帝国的百分之六十四,人口是帝国的百分之七十二,七十一年(39年)时地国内生产总值是帝国的百分之八十三,当年工业产值是帝国的百分之八十九。其本土拥有战争所需要的二十八种必要资源的二十六种,且储量极为丰富。
    在这些代表国家战争实力的基本国力因素中,工业产值无疑是最为重要地。
    以七十一年(39年)为例。美国地钢铁产量基本上与帝国持平。发电量是帝国地百分之九十二。重油产量是帝国(包含海外领地)地百分之一百四十八(帝国还从土耳其大量进口重油)。煤炭产量是帝国地百分之八十七。化工产品产量是帝国地百分之九十五。橡胶产量(美国与帝国地橡胶几乎都靠进口)是帝国地百分之一百一十三。
    与工业产值密切相关地还有国内运输能力。
    同样以七十一年(39年)为例。美国地国内地铁路通车里程为帝国地百分之八十一。公路通车里程为帝国地百分之一百零四。航运载重吨位为帝国地百分之七十三。其中火车机车数量为帝国地百分之八十八。汽车保由量为帝国地百分之九十六。千吨以上船只数量为帝国地百分之七十一。
    另外。美国在七十一年(39年)地粮食产量为帝国地百分之七十七。
    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美国地实力不比帝国差多少。各项主要工农业指标都与帝国极为接近。其爆发出来地战争潜力绝对不比帝国差多少。
    如此一来。要想迅速战胜美国。几乎是不可能地事情。
    这一点,在七十四年(42年)的几场关键战役中就表现得极为明显。
    虽然美军输掉了几次关键战役,但是在实力严重不如帝国,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美军没有被彻底击溃,甚至没有出现战略大溃退,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了。
    进入七十五年(43年)。美国在参战二年之后,其战争潜力完全爆发了出来。
    实际上,在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的时候,美国所发挥出的战争潜力就已经在战场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这半年之内,美国向英国提供的战略物资达到了二千七百八十四万吨,同比增长百分之一百五十六,环比增长百分之七十四。向俄罗斯提供的战略物资达到了一千九百三十七万吨,同比增长百分之二百三十一,环比增长百分之一百六十七。向西班牙提供的战略物资达到了一千四百六十八万吨。同比增长百分之七十三,环比增长百分之三十
    相对地,在这半年之内,帝国向同盟国的另外三个主要成员国提供的战略物资仅有四千八百六十八万吨,仅为美国向协约国三个主要成员国提供战略物资的百分之七十九。如果算上双方在航运途中损失的物资,那么帝国在七十四年(42年)下半年输出的战略物资仅为美国的百分之五十三。
    同期,美国进口物资三千一百六十七万吨,而帝国进口物资达到了四千七百五十万吨。
    也就是说,美国是净输出。而帝国的输出与输入几乎持平。
    这在一个方面反映出同盟国集团的工业生产能力更为强大。且几个成员国,特别是帝国与德国地工业实力都不差。可是。这也同时反映出,美国在协约国集团所做出地贡献远远超过了帝国为同盟国集团做出的贡献。
    由此可见,只有击败美国,才能战胜协约国集团。
    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击败美国。
    之前,帝国一直坚持集中力量打击美国,为此将太平洋作为主战场,并且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上展开广泛地,高强度的破交作战,阻止美国向其他国家输送物资,同时阻止美国从南美洲地区获取资源。
    这一战略方针本身并没有错,且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从当时德国提供的情报来看,如果没有帝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进攻,以及在大西洋上投入的二支破交舰队,从美国输入英俄西等国的战略物资还将增加至少二千五百万吨。如果这些物资中有三分之一到达俄罗斯,那么整个东欧战场上的局面就将发生彻底改变。如果有一半到达大不列颠,英国就有能力建造出更多的战舰,并且在七十五年(43年)的时候发动战略反击。如果有三分之一到达西班牙,德国就得在法西边界上多投入至少三十五个师的作战部队,从而使德军难以在东线战场上顶住俄军的进攻。
    只是,并不是所有同盟国成员国都赞同帝国的战略方针。
    当时,德国与意大利都认为,在向美国发动全面的战略进攻之前,应该首先翦除美国的羽翼,削弱协约国集团的战争潜力。也就是说,德意两国都坚持先击败英国,夺取大西洋的制海权,然后从两个方向上向美国发动战略进攻。另外,在德国看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且使德国的战争机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首先集中力量战胜俄罗斯,结束欧亚大陆上的战争。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土耳其的支持,毕竟土耳其在俄罗斯南方战线上投入了不少的兵力,却没有收到多大的效果。
    从一开始,帝国就全面反对这一战略方针。
    可以说,到底是先太平洋,还是先大西洋,这不仅仅是大战期间的战略方针问题,而是关系到了世界未来格局的政治问题。
    站在帝国的角度,只要能够打赢太平洋战争,帝国海军就能分兵大西洋,夺取大西洋的制海权,然后迫使南美国家倒向同盟国集团,完成对美国的包围,在迫使英西俄等国投降之后,美国要么战败,要么也主动投降。如此一来,战争结束之后,帝国将再次建立起独霸全球的势力范围,并且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霸主。更重要的是,只要美国战败,帝国可以通过肢解美国,或者在美洲地区扶植一个强大的国家来制衡美国,从而消除隐患,保证在未来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内无人能与帝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德国仍然是战胜国,也最多只是欧洲的霸主。
    从帝国本身的利益出发,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容忍在战争结束之后,德国成为能够与之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国,至少不能让德国成为全球性的强国。
    可是,德国绝不甘心永远只是欧洲霸主,只是帝国的“随从”。
    如果按照德国的战略方针,在战争结束之前,德国就要与帝国瓜分欧亚大陆,从而达到其控制欧亚大陆的目的。战胜英国之后,德国有望获得欧洲最强大的海军,从而成为大西洋上的海军强国,并且担负其大西洋上的主要作战任务,将帝国海军排斥在大西洋,至少是北大西洋之外。另外,德国还可以借助战胜英国的机会,控制英国在非洲北部、西部,以及南美洲北部与加勒比海地区的殖民地,成为殖民大国,从而为成为全球大国奠定基础。
    最重要的是,如果德国参与了进攻美国的作战行动,就能控制美国的部分地区。
    从战后的世界格局来看,只要德国能够在北美大陆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能阻止帝国独霸美洲大陆,在制约帝国的同时,获得与帝国进行全球争霸的实力。
    可以说,同盟国集团在战略方针上的矛盾,就是帝国与德国的根本矛盾!





    正文 第十卷 浴血鏖战 第四十七章 危机并存(第三更)
     更新时间:2009…7…21 12:23:59 本章字数:3707

    三月十八日,也就是白佑彬回到舟山的第三天,他就跟随陈锦宽出发了。
    虽然心里有点不满,毕竟才回家三天,但是白佑彬也不得不知足,在这三天中,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之外,卫延年没有给他安排其他事情,让他能够回家陪陪老婆孩子,享受家庭的温馨。相对于那些还在前线作战的将士来说,能够在战事如此紧张的时候回到家里,跟老婆孩子睡在同一张床上,这绝对是超级奢华的享受了。
    搭乘游艇离开舟山之后,白佑彬才知道,他这次是随同陈锦宽去开罗。
    次日,在他登上了“安海”号重巡洋舰之后,才发现前往开罗的不仅仅有他与陈锦宽,以及随行的海军官兵,还有几十名陆军官兵。率领这支队伍的也不是陈锦宽,更不是陆军元帅肖万青,而是帝国首辅萧鼎昆。
    显然,白佑彬将随同萧鼎昆去参加第二次同盟国首脑会议。
    进入南洋之后,随行的二艘驱逐舰脱离了编队,前来接应的是隶属于第三舰队的,由四艘轻巡洋舰组成的护航舰队。从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之后,护航队伍里增添了二艘隶属于第四舰队的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