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巨浪-第3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斯普鲁恩斯提出地“请求”。坎宁安也很是惊讶。因为在他地观念中。美国海军地指挥官都是自顾自身利益。不会考虑盟友安危地“利己主义者”。这次。斯普鲁恩斯不但没有主动撤退。还要掩护大西洋舰队撤退。这也太“离奇”了吧。
    当然。坎宁安肯定很乐意接受斯普鲁恩斯地提议。
    只不过。在选择突围方向地时候。两位指挥官产生了分歧。
    按照坎宁安地判断。白佑彬指挥地是第42舰队。而不是第4舰队。首先。第42舰队先与大西洋舰队交火。是打击大西洋舰队地主力。而第41舰队负责包抄大西洋舰队。是辅助作战力量。一般情况下。舰队司令官都应该指挥主力作战。其次。第42舰队在与大西洋舰队交火之后。其战术相当灵活。如果不是白佑彬在指挥第42舰队。其他指挥官必然不会采取灵活应变地战术。而应该听从白佑彬地遥控指挥。最后。在第21舰队到达前。第4舰队及时地脱离了战斗。避开了第21舰队。只有白佑彬才有如此敏锐地嗅觉。准确判断出第21舰队到达地时间。并且及时果断地采取规避战术。
    从根本上讲。斯普鲁恩斯并不赞同坎宁安地判断。
    第41舰队是新编舰队。第4舰队是一支战斗经验丰富地舰队。按照白佑彬地习惯。他不会将一支新编舰队交给其他人去指挥。而会主动担负起新编舰队地责任与义务。另外。第4舰队配备地全是新式战舰。其性能远在第42舰队地战舰之上。从舰队联合指挥角度来看。第4舰队地旗舰肯定没有第41舰队地旗舰更适合担任第四舰队地旗舰。综合这些因素。白佑彬肯定在第41舰队。
    要想突围,就得尽量避开白佑彬亲自指挥的舰队。
    当然,决定突围方向地因素中,白佑彬到底在第41舰队还是在第42舰队。只是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毫无疑问,不能向东突围。
    如果向西突围,则第41舰队可以凭借速度优势追上来,与第42舰队夹击位于中间的美英舰队。
    只能向北,或者向南突围。
    此时,第42舰队已经在北面占据了有利位置。如果向被突围,就要对付第42舰队。因为第42舰队的速度不如第41舰队,所以向北突围的话。第41舰队可以迅速赶来增援。相反。如果选择向南突围,因为第42舰队的速度有限。所以难以及时增援第41舰队。更重要的是,只要第41舰队没有丧失战斗力,或者没有损失速度,不管是第2舰队,还是大西洋舰队,都难以顺利突破第四舰队的包围圈。
    综合这些因素,斯普鲁恩斯最终做出了让步,让坎宁安来决定突围方向。
    后来,斯普鲁恩斯的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多人地猜疑,甚至有很多英国人认为,正是斯普鲁恩斯将大西洋舰队送上了绝路。
    当时,斯普鲁恩斯知道白佑彬在第41舰队,却选择向南突围。
    最重要的是,在决定了突围方向之后,第21舰队首先转向,并且将航速提高到了三十节以上。而跟在后面的大西洋舰队只能达到二十四节的速度。如此一来,要不了多久,第21舰队就将甩掉大西洋舰队。
    另外,在美英舰队向南转向的时候,第41舰队已经向西前进了。
    同时,第42舰队也在向西航行了十多海里之后,转为向南航行。
    如此一来,大西洋舰队最终将一头撞上第41舰队的炮口。到时候,大西洋舰队继续南下,则将与第41舰队混战,最终成了大西洋舰队掩护第21舰队撤退。如果大西洋舰队向西航行,则将遭到第42舰队的痛击,第21舰队则可借此机会摆脱第42舰队。如果大西洋舰队选择向东前进,则将与第41舰队在很近的距离内交错而过,即便与第41舰队的交火时间不会超过十五分钟,也肯定会被第41舰队打垮。而第4舰队为了干掉大西洋舰队,只能减速,从而失去了追击第21舰队地机会。到时候,航速只能达到二十七节的第42舰队根本追不上第21舰队。
    综合这几种情况。最终都将演变成大西洋舰队成了第21舰队挡箭牌。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斯普鲁恩斯存心要让大西洋舰队当替死鬼,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海军将领,美国最出色的舰队指挥官,斯普鲁恩斯不可能没有预料到向南突围的结果。在此情况下,他没有警告坎宁安。而是任由坎宁安在错误的判断上做出错误地决策,不是存心葬送大西洋舰队,又是什么?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西洋舰队的最终结局,也与坎宁安有很大的关系。
    对战场上地另外二个主角来说,当第2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转为向南航行地时候,白佑彬与杨定方都立即识破了对手的企图,并且认识到。很有可能放跑第21舰队。当然,如果能够歼灭大西洋舰队,也算是个不错地结果吧。
    五点二十五分。第41舰队里的四艘战列舰开始用位于舰首方向上的六门主炮轰击大西洋舰队。同时,第41舰队的四艘战列舰也将炮口对准了二万七千米外的大西洋舰队,而没有去理会二万六千米外的第21舰队。
    当炮弹如同雨点般的落下的时候,坎宁安才意识到,他犯了这场海战中最严重的错误。
    此时后悔已经太晚了。
    五点三十五分,大西洋舰队向东转向。
    这是坎宁安做出地最后挣扎。按照他的想法,如果第4舰队能够放弃追逐大西洋舰队,他还有机会突破第41舰队的拦截,至少率领一到二艘战列舰逃出战场。
    可是。第42舰队并没有转移炮火。
    五点五十分,第4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地距离缩短到了二万米之内,双方航线的垂直距离仅有六千米!
    也就在这个时候,白佑彬与赵赙礼等人被强行带到了“避难所”。
    即便“台湾”号的舰长会每过五分钟汇报一次战斗情况,可是白佑彬并不需要舰长的报告,通过从外面传来的沉闷的爆炸声,以及密集的炮击声,就能知道战斗打得有多么的激烈。
    随着第41舰队与大西洋舰队的距离迅速缩短,战斗进入了拼刺刀地阶段。
    在一万米之内。炮手根本不需要雷达提供的火控数据,而是直接利用安装在炮塔尾部的光学测距仪来瞄准目标。对于战列舰的主炮来说,这个距离,几乎就是“直射”距离。炮弹打击的是对手的舰体,以及炮塔、舰桥等关键部位。不管是十四英寸穿甲弹,还是四百毫米穿甲弹,只要打中,就可能能让对手掉几块肉。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大概二十五分钟。
    直到六点十五分,外面的爆炸声才渐渐稀落。只是炮击声仍然非常的密集。开火地不仅仅有主炮,还有副炮与速射炮。那些清脆的。刺耳的,如同爆豆子般的炮击声就是速射炮与副炮发出的。
    六点二十分,“避难所”的门打开了。
    白佑彬等人来到司令舰桥上的时候,大西洋舰队的四艘战列舰已经变成了浮在海面上的篝火堆。第41舰队地四艘战列舰上地主炮都停止了射击,正在转向东北面。另外,二支巡洋舰编队与二支驱逐舰编队正在东北方向上与大西洋舰队里的辅助战舰交火。第41…6驱逐舰编队正在赶过来,大概准备用鱼雷解决掉四艘已经被瘫痪地“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距离“台湾”号最近的那艘战列舰上,英国海军官兵正在投放救生艇与救生圈,大概舰长已经下达了弃舰的命令。
    同样的,四艘“省”级战列舰的样子也不大好看。
    “广东”号的主桅杆被炸断了,“江苏”号的鼻子被削掉了,“吉林”号的屁股上燃着大火,而旗舰“台湾”号的后舰桥一塌糊涂。
    显然,性能先进的战列舰在近距离炮战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





    正文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四十五章 战舰代沟(第一更)
     更新时间:2009…8…3 9:43:46 本章字数:3641

    仅仅半个小时,条约型战列舰与快速战列舰的性能差距就彻底体现了出来。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乔治五世”级为“条约型战列舰”。该舰设计的时候,《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还没有失效,对各国海军都有着强大的约束力,为了满足条约的规定,英国海军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平衡战舰的各项性能,最终造成该舰仅配备了十门十四英寸舰炮,且存在严重的防护缺陷。
    实际上,“皇帝”级、“皇帝”级乙型,以及美国的“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法国的“黎塞留”级,意大利的“维内托”级,甚至德国的“俾斯麦”级,都只算得上是“条约型战列舰”,或者“超条约型战列舰”。
    这些条约型战列舰的最大的问题是,为了提高速度,降低了综合防护与生存能力。
    可以说,要在有限的排水量(或者有限的技术基础)的基础之上建造出强大的快速战列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在《伦敦海军条约》签署之前,明帝国坚决要求将战列舰的排水量放宽到四万五千吨,美国在最初反对之后,也转而支持放宽战列舰的排水量,最终英国不得不同意放宽排水量的根本原因。以战争爆发前的技术水平,只有标准排水量超过四万五千吨的战列舰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
    “省”级战列舰,就是帝国海军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快速战列舰”。
    除了速度上的优势之外,在排水量增大了一万多吨之后。“省”级战列舰地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远超过了之前的“皇帝”级与“皇帝”级乙型战列舰,更是远远的超过了任何一种条约型战列舰。
    所谓的“综合防护”与“综合生存”能力,并不仅仅是装甲的厚度,以及覆盖范围。
    除了装甲的厚度之外,决定战舰防护能力的还有装甲的设置方式,重点保护区域,以及舰体地防护结构。其中,最后一点极为关键。在海战中。特别是在交战距离过近的情况下,再厚的装甲都无法起到绝对的防护作用。因此,必须考虑装甲被击穿之后,战舰能否承受穿甲弹爆炸后产生的损伤,以及会不会因此而造成战舰的战斗力降低。
    明帝国最先提出“综合防护”的概念,随即就应用到了战舰的设计之上。
    美国也紧跟明帝国地步伐,在设计“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时候,也大量借鉴了“综合防护”的设计方式。从而在装甲厚度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战舰在战斗中的防护效果,特别是中弹之后继续保持战斗力的能力。
    拿战舰上至关重要地动力设备来说。“省”级战列舰在动力设备舱之外。设置有三道隔舱。一层油水舱。一层物资舱。以及二条通道。这些舱室与通道都进行了结构加固处理。并且尽量缩小了隔舱地体积。加大了结构强度。如此一来。即便被击中。穿甲弹也很难在穿透了最外层地装甲之后。继续穿透数层隔舱。威胁到动力设备。经过加固地舰体结构能够将爆炸产生地冲击波分散到其他部位。从而避免动力设备受损。
    “综合生存”能力是一个战争爆发之后出现地一个全新概念。
    战斗中。任何战舰都有可能受损。也都有可能战沉。那么。要想保证战舰在战损之后不至于战沉。至少不至于迅速沉没(让舰员有时间撤离)。就必须提高战舰在战损之后地生存能力。虽然战损后地战舰都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地时间才能修复。但是建造一艘新地战列舰需要更多地时间。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任何一艘没有沉没地战列舰都有着非常重大地意义。至少任何一个国家地海军都情愿修复战舰。而不是建造新地战舰。
    提高战舰地综合生存能力关系到了很多方面。
    当时。战斗中战舰生存能力暴露出地问题主要为战损之后无法控制进水量。损失所有动力。无法进行自我修复。
    要控制进水量。或者说将涌入舰体地海水排出去。这就要求战舰具有单独地发电机。能够在动力设备受损之后向战舰上地抽水机提供电力。当时。帝国地化工专家已经掌握了“加氢裂化工艺”。并且开始小批量生产裂化柴油。而帝国生产地第一批用柴油做燃料地内燃机就应用到了“省”级战列舰上。二台柴油内燃机就能带动二台三百五十千瓦地发电机。从而为抽水机。以及战舰上地电子设备提供电力。
    要避免损失所有动力,就得优化动力舱的布局,尽量避免被一枚穿甲弹摧毁所有动力舱的情况出现。甚至要做到在交战中,背向敌人所在方向的动力舱不会被摧毁。当然,极端情况下,战舰上的所有动力设备都有可能被摧毁。为此,工程师只能尽量分散布置动力设备,并且将所有动力设备都安置在装甲盒内。当时,“省”级战列舰超标的三千多吨重量中,几乎全部用在了动力舱的防护上。
    自我修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