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字记载显示,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以前的夏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如《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不同名称的学校,可能担负着不同的教育任务。
大体说来,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供大贵族子弟就读。
乡学是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按照学习的程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
小学是启蒙教育,除了识文断字以外,还要学习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骑马射箭、书写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大学则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本领,以便日后参与国家治理。
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控制,培养贵族子弟,一般庶民和奴隶都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官学。
随着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
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颍川书院和燕赵书院,也是私学,前者有族学发展起来的,后者直接面对整个社会。毕竟赵家想参与权力游戏,文化人的培养必不可少。
像赵云现在除了在鸿都门学带了一部分学子外,因为燕赵书院去年才刚刚开学,目前真还提供不了人才上岗,除非是先生们。
但是每一个博士,又是书院的火种,到交州来得不偿失,还不如等到第一批学子学成,再择一批优秀的上任,毕竟天下的目光都盯着这里。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也称辟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置博士弟子五十。
历经发展,到王莽掌政时期,太学弟子已多达一万余人,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中期,设立在雒阳的太学,就读学生竟多达三万人,现在也就这个规模。
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
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
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
东汉初期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现在世家实力过大,私学林立,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
如今的雒阳,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教育集中地,除了太学以外,还有专科学校专门学习书法、绘画的鸿都门学,如今算学成了其招牌之一。
后世人对这两所学校十分熟悉,其实在这方面还有一所学校更加有名气。
顺帝十七,京师雒阳除了面向全国的太学以外,还设立了一所外戚及大臣子弟读书的太学——四姓小侯学。
四姓小侯学创设于汉明帝永平九年,《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崇尚儒学,自皇太子、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经。
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
由于当时外戚四姓不是列侯,故曰小侯。
《后汉书?儒林传》又云:显宗(即明帝)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族,别立学舍,搜选高能,以授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
四姓小侯学是雒阳的贵族学校,初期可入学的,只有四姓子弟。后来,功臣子孙皆可入学。
该学校在聘选教师等方面超过一般太学,因之声名日彰,流传到国外,引起外人的羡慕,而有匈奴遣派子弟来汉留学之举,可以说四姓小侯学是中国最早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大学。
赵云在接任镇南将军、朱崖洲都督的时候,身上的鸿都门学博士并没有人要他辞去。
灵帝不说话,博士祭酒乐松不可能去触这个霉头,如日中天的南征军,里面囊括了四姓小侯学、太学和鸿都门学的学子,连他自己也塞了家族子弟在军队里,希望分一杯羹。
赵云在交州兴起的拼音和四个声调的划分,很快就传到了雒阳。
四姓小侯学、太学和鸿都门学,这次居然出奇的一致,把反对的声音压下去。
开什么玩笑,当代大儒马日磾、荀爽和蔡邕联手推动,谁敢质疑?
要说他们还代表士子的话,鸿都门学则是大喜过望,赵博士刚刚为学校增添了算学,连今后启蒙的经典拼音也将由他们来负责。
谁不知道,该学校的后台老板就是灵帝刘宏?他授意成立的学校,宦官集团自然不可能去反对。
四姓小侯学与太学坐不住了,我们的主业确实是五经,教授《诗》、《书》、《礼》、《易》、《春秋》,可我们的任务就是传播知识,你们门学算啥?
赵云发明的又怎么了?他确实是鸿都门学的博士,可他的知识是如何来的?还不是靠着族学、颍川书院累积学习来的。
所有这些学校,不也是太学、四姓小侯学出去的士子传播的吗,当他进学校学习的时候,门学都还没有影子。
读书人要争的就是一个脸面,人家赵云确实大公无私,直截了当一个汉语拼音,没有冠上任何标记,不像他的云体。
一时之间,两所学校联合起来,共同针对鸿都门学。
灵帝也直挠头,最后干脆和稀泥,每所学校都有传播的权利。
赵云的声势,一时无两,让刘宏气得直翻白眼,都把你弄交州去了,咋影响反而更大?(未完待续。)
第六十章姑臧城外,休屠之泽
大汉王朝对少数民族其实是很宽容的,所有的过恶事,都是派驻到当地的官员引起。
很简单,士子们对少数民族深恶痛觉,称之为夷狄、蛮人、胡虏,搁你身上你愿意啊。
即便面对曾经强大的匈奴、鲜卑,也一样高喊胡人,只能说他们的精神可嘉,在处理少数民族的问题上,更是简单粗暴,他们反叛也就在所难免了。
然而,只要你臣服之后再反叛,那就触及到大汉的底线,誓死剿灭。
李文侯、北宫玉领着义从羌反叛,杀死金城太守陈懿和护羌校尉冷征,迫降边章韩遂马腾,并隐然有扩大之势,他们竟然准备携裹大批的羌人一起。
要说羌族,也是个倒霉民族。在西汉以前,居住在青藏高原北侧贴着山根的地方,往外面一点都不行,因为那是匈奴人的地盘。
金城郡,孝昭帝始元六年置,户三万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万九千六百四十八。
县十三:允吾,乌亭逆水出参街谷,东至枝阳入湟。
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
令居,涧水出西北塞外,至县西南,入郑伯津。
枝阳,金城,莽曰金屏。榆中,枹罕,白石,离水出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
河关,积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东北入塞内,至章武入海,过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
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
临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盐池。北则湟水所出,东至允吾入河。西有须抵池,有弱水、昆仑山祠。
尽管人口不多,地盘也不是很大,乃为大汉不可分割的领土。
人家灵帝正在面临北击鲜卑开疆裂土的喜悦中,你突然反叛,把刘宏气得七窍生烟。
目前,东北面和北面局势稍微稳定,南面又有赵云的南征军不断传来捷报,他如何会不全力以赴?
当即,正在路上的夏育马上接到命令,让其从左冯翎带领五千人马西进。
原本没有多大用处的张温,可以继续留在西凉,镇压叛乱,而刺史黄忠,自然接到了一样的诏谕。
可惜,灵帝在这一点上确实有些暧昧,却没有说明具体该由谁来负责。
这样,尽管有三路人马,领头羊不明确,张温和夏育都是人精,后者经过了北伐鲜卑的失败才重新起复,如何会贪功冒进?
真正有压力的反而是六百石官员刺史黄忠,估计两人也是这么想的,等义从羌把金城郡的人口席卷一空,或南下高原,或北进草原,看你如何给皇帝交差。
当是时,真定公赵孟力荐乐浪郡尉关羽出任金城郡太守,郡尉由北伐功臣赵齐欢担任。
此刻,凉州就是一个烫手山芋,张温厉害吧,到那边去了一年,连水花都没溅起一个。朝臣唯恐躲闪都来不及,谁会反对?
至于买官的钱,赵家算是省下了,就如同雒阳令赵温所言:“陛下,此乃非常时刻,当行非常之事。设若赵齐欢从有名无实之校尉转任郡尉,为平调之。”
“西凉之民,苦羌久矣。朝中大臣,唯恐避之不及。关云长在北疆之战中,几以一人之力,收复乐浪郡。恐寒将士心也。”
麻痹的,北征的时候,说的比唱的都好听。封赏下来,赵家人屁都没捞着,几个人都是武官,从部队到地方,官阶相同。关羽哪怕升格了,金城郡鸟不拉屎的地方你也好意思收钱?
关云长听了劝以后,把赵香和结发妻子关莫氏接到乐浪,长子关平已然七岁,受了几年的苦见到自己的父亲。
赵香在生下了赵定赵复生之后,第二胎是一个女儿,取名关雀。
因为赵家势大,关羽不得不让赵香成为正妻,第一个老婆莫氏则为平妻。
其实也没啥吃亏的,赵定要继承赵家的香火,关平自然还是嫡长子。
关羽也是一个不安生的主,娶了个乐浪姑娘鲜姬,生个儿子关成就是庶长子。
要不然,赵云也不会让老爹想办法把他调到凉州,继续在乐浪郡呆下去,估计就连郡守姚静都压不住他。
到了凉州,上面有黄忠牵制,中间还有张飞顺利升格为北地郡守看着他。
两人特别是黄忠尽管官职没他大,但人家武功好,人品好,夫人不能生了,咳咳,好吧,又找了个,他打得过关羽。
赵孟也是红了眼,直接把徐庶也给拽了过去,没办法,二儿子明确表示不要家主,你这当老子的给小辈尽尽力吧。
赵云自然看准了老子的性格,吃软不吃硬,他就要让自己的人守住凉州。
那里是董卓的起家之地,等灵帝去世后,没有了凉州铁骑,看你怎么玩儿。
对待这种历史人物,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
至于桑干县令,赵孟交给了自己的兄弟,庶出的赵平,相信他治理一个县的能力绰绰有余。
不管灵帝想怎么要钱,在剿灭羌乱的大是大非跟前,所有的东西都是浮云。再说桑干那是啥破地方,你也好意思要钱?
关羽来不及了,直接把妻儿放在真定,根本就没经过雒阳,还回到家乡河东解良去玩儿了一套富贵还乡的把戏,打马到右扶风。
人家夏育不过是一个护羌校尉,还带着五千人,我一样是两千石官员还是郡守,而且要去平叛,至少不能低于那个数吧。
小说中把关羽的武力值夸大了一点,他每一样的能力都比较均衡,死乞掰咧的,硬拉着五千人马,威风凛凛从扶风出发。
一番运作之下,灵帝脑袋上都愁出了白发,粮草是一个天文数字啊。
西凉本身就是贫瘠之地,只要发生任何叛乱,倒霉的就是相邻的司隶特别是紧挨着凉州的左冯翎和右扶风两郡。
赵家军很快在北地郡集结,就连最后接到命令的徐庶也开开心心把老妈老婆孩子托赵家人送回真定,来到了富平。
与治理地方相比较,他更愿意在战场上驰骋。
相信经过徐庶的一番作为,赵平能很快治理好桑干县。
“大兄,姐夫,翼德,”徐庶一到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不知叛军现今在何处?”
“李文侯与北宫玉应该有分歧,”黄忠有自己的情报来源:“如今的队伍越发壮大,遍及整个金城郡。”
“有其他郡的羌民跟着反叛吗?”徐庶继续追问:“换句话说,目前他们有没有进攻其他郡县。”
“未曾听说。”黄忠眉头皱了皱。
至于关羽和张飞,一个是初来乍到,另一个则是一个打仗的好手,对情报不熟悉。
“糟糕,他们要跑!”徐庶指着眼前的地图:“姑臧城外,休屠之泽!”(未完待续。)
第六十一章徐庶之谋,一举平乱
“不会吧,元直兄。”张飞看着地图,本来短小的脸显得更加圆:“难不成他们要逃到北边去和鲜卑人配合?”
话一问出去,马上就懊悔了。他并不笨,只是哥儿几个在一起,就不喜欢动脑筋了。
很简单,叛军既不能东进到京畿之地,也不会南下去汉中巴蜀,还不会北上到自己的北地郡来,更不会自己找死往高原上跑。
现在,他们没有向任何地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