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2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或许是出于炫耀心理,张妃真跑去借了,而曹皇后也是能忍,直接点头答应。
    没想,当张妃喜滋滋的向皇帝汇报此事。赵祯却突然翻脸怒斥:“国家典章有秩,你借越失礼,当此是儿戏吗?”
    还有许多像这样的事情,都表明在皇帝心中,却是没有另立皇后的心思。而皇后与贵妃之间的差距,不仅只是一个级别而已,毕竟在世人心目之中,皇帝与皇后是相连一体的,从来都只听说是皇后听政,贵妃什么的。绝对不会得到百官的承认,所以说,不管张妃如何得宠。在名分上却是永远无法与曹后相提并论。
    “益之,你想法固然很好。但是行事也要考虑周全,不可莽撞。”张惟吉教毛道:“官家做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心思,谨记,天威莫测。”
    “孩儿不敢再忘。”那若水连忙答应,可还是忍不住说道:“父亲。楚质功劳之重,连我也看得明白,为何官家却如何薄赏?”潜台词十分明显,疑惑皇帝这么做,难道不怕别人诽谤他刻薄寡恩啊。
    “益之。有些事情不能看表面
    ”张惟吉轻笑了下,摆手说道:“算了,你先去崇政殿侍候官家,仔细琢磨,若还是不明白,为父再与你细说。”
    崇政殿,几个宰执观阅完奏折,却纷纷一脸的惊奇,首先是怀疑,但是转念一想,连皇帝都已经验证核实,那绝对是不会出错,能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大臣,肯定不是笨人。稍微计算。就能知道在沿海各州开辟盐田的话,可以给朝廷增加多少岁入。
    国库空缺,原因很多,不能怪到他们叉上,可是身为朝廷宰执。却是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来,不然皇帝要这班臣子做什么,难道还嫌弃朝廷养的闲人不够多啊。
    而那些大臣,自己也有这个觉悟,没有觉悟也是不行,底下有很多言官御史盯着,稍有懈怠,如潮般的劾言奔涌而来,压力却也不
    就以文彦博为例,成为首相的两三年间。却悄悄地把国家的冗兵、冗费的事情解决了不少,他和枢密使庞籍商量之后,建议在陕西裁军。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或自愿归农的,都可以回家,这样朝廷可以节约军饷,民间也有人种地,可谓是双赢的局面。
    然而有许多人表示反对,觉得士兵解甲归田之后,一但生活不如意,容易起来造反,但是在文彦博与庞籍努力下,甚至乎以身家性命担保。勉强减裁了几万士兵,每年为朝廷节约二百多万贯军费,仅从这点来说,两人办成了范仲淹没能办到的事情。
    可惜,知谏官员仿佛集体失明视的,对此视若无睹,弹劾文彦博由张妃推荐为相,执政以来,独专大权,彻底把持了朝政,让百官敢怒不敢言,所以要罢免。骂得最猛的就是那真御史唐介,现在已经被贬到英州去了。
    当然,不可避免的,文彦博也因而罢相,而接任他宰相位置的。就是庞籍,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庞太师,又是类似潘美似的人物,一个。被冤枉的名臣。
    当然,这个。时候的庞籍,还不知道自己以后被人糟蹋成什么模样,秉着小心谨慎,尽忠尽职的原则。开口说道:“陛下,此事是否已经查实?”
    国家大事,不同儿戏,不是说是就是的。特别是像这种重要事情,没有经过查实验证,就是几个宰执相信,也不能草率公布,免得若有错漏。让天下人笑话。
    “联已核查,一切属实。”赵祯笑道,心情舒畅,连脸上笑容比往日浓郁了几分。
    “既然如此。那臣恭请陛下召集百官,共商此事。”庞籍说道。事关重大,就是身为宰相,几人也不敢专权独行。
    “就依庞卿之言。”赵祯微笑点头,显然也是有这个意思,只是先提前与几个,宰执打个。招呼,免得他们到时不知如何反应。皇帝宣诏,很快,文武百官。从遍布皇城中各个角落的官署内急忙而出,慌急却井然有序,纷纷猜测发生了什么大事,使得散朝之后,天子还急召百官觐见,莫不是西夏又开战端,或者是辽国蠢蠢欲动。
    片刻,文武百官列队而入。整齐待立崇政殿内,见到赵祯驾临,连忙齐呼施礼,当知道什么事情之后,百官顿时沸腾起来,盐利丰厚。天下皆知,不然朝廷也不会几度改革盐法,为的就是增加国
    如今却有一个轻快简易,且成本低廉的方法,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盐来,只耍有几分理智,谁能看不出其中的好处。
    当然,新事物的诞生总是要经历由曲折再到光明的过程,有些官员自是不相信天下有这等奇事,就在眼前摆有无数的证据,依然半信半疑。但这并不妨碍其他官员,兴致勃勃的讨论应该在哪些州县修建盐田。
    既然决策已经定了下来,而且好处显而易见,百官自然拥护,但是实施的工作却有些庞大、繁琐,不是一两天就能制订完成的,不过,像这种具体细致的事情,自然会有各个官署的文书、吏员负责,那些大臣只要敲定大方向就可,其余时间。就是与皇帝畅想,政令推行天下之后,未来是多么的美好。
    说句有些阴暗的猜测,或许有些官员就是这样想的,国库的钱还不是自己的,自然希望它越丰裕越好,反正迟早会落到自己口袋里。
    连续几日,百官心情愉悦,就连一向对人不对事的言官御史似乎也受到感染,参人的奏折也少进了几本,每个有都在研究地理,考虑应该在哪些州县开辟盐田比较合适,然而,他们似乎忽略,或者是故意忽略了一件事情。作为此事的功臣,就是提供盐田修筑方法的楚质,却没有人提及,百官仿佛已经将其遗忘。
    也不尽然,不提与楚质关系亲密的官员朋友,就是皇后曹怡,也为了此事,专门找到了皇帝赵祯,自然不是为讨个说法,而是委婉提醒赵祯。莫要忘记有功于朝廷的某人。
    “授宣德郎、试大理评事。权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兼知钱塘县事
    这是赵祯的回答。宣德郎是文散官名称,正七品,比从八品知县高三级。大理评事是楚质原有职位,没有改变,意味着能多拿一份俸禄,而权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才是差遣,实职,地方更是不远,宁海军就驻扎在杭州。
    同时还兼任钱塘知县一职。充分说明楚质升官了,而且还是连升三级,拿四份薪俸,却只须做一份工作,兼任知县,那也就说明判官厅公事相当于荣誉式的加官,毕竟军中事宜自然有都总管之类的武官负责。
    按理来说,这样的赏赐也不算微薄,相当于人家奋斗五六年,而且未必能得的成果。然而,楚质提供的晒盐方法,每年至少为朝廷增加几百万贯的岁入,大大缓解赤字问题,这么功劳可是不轻啊。
    再者,抛开功赏罪罚的铁律,想一想楚质的背景。曹家的女婿与张尧佐一样,也是外戚,凭什么他可以从一个小推官,直接升为三司使,就算如今卸任,但是依然身兼四使职务。官高权厚,而楚质,就是立了大功,却还是七品小官,连穿绯袍的资格都没有,难免会让人觉得,在皇帝心目中,功勋之后的曹家真的不如一个张贵妃重要。
    “皇后觉得如何?”赵祯问道,相信她的聪惠,应该明白自己的打算。
    良久,曹怡缓缓摇头,轻声说道:“官家赏赐太过,怕他难以承受。”
    目光掠过一抹欣然,赵祯笑道:“功赏究过,这是他应得的。”
    “福泽过厚,未必是好事曹怡说道:“若是官家信得过臣妾,不如就将封赏楚质之事交予臣妾处理吧。”
    “你有什么想法可以向联提出,何必作惹人诽议之举。”赵祯说道,却是为她考虑。
    “授承直郎、试大理评事,加官上骑都尉,入值集贤校理
    这是曹怡的提议,承直郎,正六品文散官,大理评事,虚职,上骑都尉相对好些,是勋官,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只有品级而已,还是虚职,而集贤校理也是如此,虽然是中书省的属官,作用只是积历官阶,并没有实际意义。
    然而,集贤校理的职位也不简单,北宋初年,设史馆、昭文馆、集贤院,合称三馆。掌修史、藏书、校书,承唐代文馆旧制而总称崇文院。在此基础上增设秘阁,故通称馆阁,虽然是宋朝图书文献管理机构,但是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国储才。有人曾经做过统计,宋朝的名臣贤相十常**是馆阁出身,从这可以看出,聚书、校书并非设馆阁的最终目标。而储才育才乃是旨意真正所在。馆阁既是高级人才的储备库,又是官员晋升的捷径和平台。
    也就是说,如果楚质能进入集贤院。可以参加朝廷各种典礼,熟悉典章制章,间接参与了朝廷政事,能为日后担当重任作准备,再加上几个散官,这简直就是平步青云。看来,曹怡如此提议,也是存了私心。
    果然,赵祯脸色微变,皱眉说道:“莫不是那楚质惹皇后生气了,要如此惩治于他
    转折过度章节。感觉真的很难写,不出意外,一两章,主角就回京了,之后情节要想下,今天五千字,少了。见谅。

第一章第三百九十六章绪乱
    品托来也怪,权祯给楚质微赏,曹怡却说他赏赐太厚,“卫从讨来。给了个。很有前途的职位,赵祯却说曹怡要惩罚楚质,真是令人觉得糊涂。
    其实这很好理解。馆阁容易出宰相,那是相对宰相来说,十之**的宰相出身馆阁,并不等同说馆阁出身的官员十之**是宰相。耍知道三馆加上秘阁,其中官员过万不止,能从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朝宰相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所以说,没有机遇的话,进入馆阁相当于是被闲置起来。
    谁都清楚,宋朝有十几二十万的官吏。而有实权差遣的只占其中百分之一。还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闲散官职。怎么能够与实职差遣相比,况且,还是老生常谈,官场之上。最重资历。这是规矩,就是皇帝。偶尔坏了规矩,那就准备迎来御史言官的弹劾吧。
    可能是吸取了教,赵祯觉得,楚质资历太浅了,贸然骤贵。居于高位,难免会落得张尧佐的下场。如果按照他的规划,先在基层锻炼几年。再渐步提长,拥有完美的履历,以宋朝现在有磨勘制度,升官不是问题。
    然而,曹怡的提议,将楚质由从八品提到六品,一下子就升了六个。级别。加上荣誉、勋官,而且还能进入馆阁为官,看似前程似锦。恩宠有嘉,相当于人家奋斗十几年的成果,而这恰恰符合赏罚分明之理。只是如此赏赐,足以抵消立下的功劳有余。
    赏赐微菏,那皇帝肯定觉得有所亏欠,以后自然予以补尝还用担心什么前程,一旦赏过于功。那赵祯再是想提拔楚质,也要顾及百官的反应。而且,再说句实际些的,虚衔再高。没有丝毫实权,怎么比得上差遣威风实惠。
    所以,赵祯才会认为,是否楚质得罪了曹怡,才会如此提议。有明升暗贬之意。
    “皇后。你可想清楚了。这样封赏,召楚质回来,十年之内,他就不能离京了。”赵祯提醒说道。
    “官家,馨儿也到了出阁年纪,可不能再等两年。”曹怡轻柔笑道:“馨儿的心思,我作为姑姑还是较为了解的,天天叨念着那子。听着我都有些烦了。索性就成全于她。至于楚质,馨儿等了他一年,都憔悴了许多,自然要罚他陪馨儿十年。权当赎罪好了。”
    似有所悟,赵祯深望了眼曹怡。微笑说道:“皇后,看来曹家的女婿不好当啊,却不知道那楚质闻言,是否会后悔不及。”
    “后悔也晚了。”曹怡自然笑道:“曹家的宝贝明珠,可不是那么容易能娶到的,他应该有这个心理准备。”
    “皇后,真是如此决定?”赵祯再次确认道:“中书拟旨之后。就不容更改了。”
    “请官家传旨吧。”曹怡微笑道,柔身行礼,告退而去。“皇后不愧是正宫之主,深明大义。”不久之后,知制诰将关于封赏楚质的旨意呈给政事堂过目时,几个大臣立时交口称赞起来。
    毫不讳言的说,朝中百官对于曹怡的认同感,远远高于前任郭皇后。更加不用提那恃宠而骄,事事倍越出格的张贵妃。
    之所以经常针对张尧佐。不仅是因为他升官速度惹人眼红,最主要的是。有些官员觉得,张贵妃年青貌美。出身贫寒,同样的热衷权势。与太后刘娥类似,这确实有点危言耸听。但是这种流言在坊间还是很有市场的。
    百官自然不会尽信,但这却是那些正义感强烈到极点的谏官们最好的发泄对象,或许还有一些人推波助澜,觉得防患于未然也不错。才使得张尧佐倒台,文彦博也因此牵连罢相。
    而曹怡,为后多年,除了出席一些朝廷典礼之外,其余时候。却仿佛如同摆设,连内宫的事务,也是任由内待宫女处理,更加不用说朝政,根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