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公卿-第1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是啊。小香也跟着起哄:“念昔,你好好留心着,看看高点的地方官什么地方有了空缺?至不济也得是桌台那个级别的,从三品以下的不必看了。对于咱家老爷来说,四品已不算是官了”。
    “从三品以上,没有啊,都是近年才上任的官员,没有哪里出缺的吧?。
    “最好是两淅,要是云贵什么的。就不去了”
    正在二奶奶三奶奶兴趣盎然的打听老爷可以到升迁到什么地方的时候。林三洪迈步进来:“闹什么闹?瞎打听什么?朝廷的大事你们懂多少?都下去,到夫人房里看看有事情没有?我和念昔有话要说
    大香小香看林三洪面色发黑,赶紧退了出来。
    林三洪问道:“近来的邸报当中。可有什么地方官出缺的消息?”
    “没有”。杜念昔很直接的说道:“奴婢也早就替老爷留心着呢,行省级别的官员上次大的调动,还是在老爷大闹湖广之后,历时一年多才完成的。怎会这么快就出缺?”
    地方高官中刚刚经历了一次大的调动,这也是削藩的成果之一,朱林大肆削除藩王对地方的影响,改而任命自己的嫡系掌管地方。这样的大颍模官吏任免不可能一撮而就,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就是说。现在新上去的这一批燕王嫡系,上任还没有几天呢,不可能有什么
    缺!
    杜念昔本就心思灵活,这些日子以来又和朝廷的邸报多做接触,在《饭后谈》上也发表过几篇和朝局有关的评论,已不是那种对当下大局一无所知的懵懂女子,已隐隐约约能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整理出脉络,,
    杜念昔想了想,小声说道:“眼下各位夫人都很看好老爷的仕途,不是奴婢多嘴,老爷”老爷还是小心一些为妥,局面似乎没有那么好,奴婢也是不该搅了老爷的兴头
    眼看着就要升官了,全家人自然喜不自胜。在大老爷即将升迁之际。杜念昔说出这种话确实是扫兴的很。
    林三洪摆摆手:“你说的没有错。我也察觉到了,局面比咱们看到的耍糟糕很多。无论是进朝廷做京官还是在地方上升迁,恐怕都很难了
    “汉王的风头起来了,起的太快了”
    不用杜念昔提醒,林三洪也知道根本问题就出在朱高煦身上。
    汉王朱高煦…下小原本远远不及大王爷朱高这两年来外心积虑的拨糯,很是拉拢了一批官员,和大王爷朱高炽比起来虽然还是有所不如,可依旧是一日千里的追赶了。
    身在局中的大王爷朱高炽自然对这种变化最为敏感,深切体会到朱高煦的日渐崛起,不得不加速发展扩充势力,两个皇子在“势力版图”上的比拼已经是半公开化了。
    从朱高煦冒险利用盐商敛财这种手段中就可以看出,为了壮大自己。朱高煦已经不择手段了。
    两个皇子都在敛财,都在抓权,权利从哪里来?绝对是朝廷。
    朱橡不可能察觉不到两个儿子的崛起,或许已经多多少少的知道了一点他们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在争夺嫡位这样的事情上,身为皇子不可能做到完完全全的遵纪守法,这是天下共知道之事。朱林也不可能因为一些小过时就把某个。儿子打下去,毕竟大明王朝的继承人要在这兄弟二人之间选出,若是两个人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实力。就算是做了皇帝也很难做到政令通达,反而会受制于朝廷。
    “皇上是想平衡啊!”
    从朱林不同意林三洪进京为官的时候,林三洪就已经隐约的感觉到了自己的前程有点不大妙了。
    林三洪要是进京为官,肯定不是很低的官职,以林三洪本人的眼光和韬略,升三品也不需要多少时间。林三洪一旦上了三品,就可以担起汉王系的一半力量,等于是朝廷中出现了一个半朱高煦。朱高煦必然死力支持自己的这个铁杆门人。有了汉王的帮助,再过三年五载,升个从二片也不是热别困难。
    京官,一旦跨过了三品,影响可就大了,已经相当于部堂官吏,可以直接参与到政策的制定这个圈子里去。去除皇子的身份,现在的朱高煦也不过是做到了这个地步。若是把林三洪放到这样的位子上。汉王系人马的力量等于是凭空翻了一倍,等于是朝中出现了两个汉王,而且都是重量级的    因为林三洪和朱高煦的关系很不一样,绝对是汉王手中的一张王牌。
    从目前看来,大王爷朱高炽的实力虽然要稍微大一些,可那些实力多是分布在下层,广泛而不深入。还无法影响到中枢的决策,也就是说大王爷手中没有一个可以于林三洪抗衡的手下。
    先不说林三洪以后能不能发展都那个高度,仅仅就目前而言,要是把林三洪调进朝堂,汉王的实力就已经隐隐要超过大王爷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中领先的优势会拉的更大,”
    其实这也不是朱林专门针对汉王的举措,两个皇子之中,无论哪一个崛起,尤其是影响到了高层的决策,必然要分掉朱林手中的权利。
    就算是亲如父子,朱林也不可能眼看着儿子从自己手中刮走权利,这是皇家铁打的规矩:先君臣而后父子。
    朱橡首先是一个皇帝,然后才是一个父亲。为了避免以后出现什么不忍言的残事,朱林出手压一压崛起的太过迅猛的汉王也在情理之中。
    汉王为了自己而府库扩张,朱林为了自己而压制汉王系的力量,这一对父子都没有做错。可就是苦了林三洪。
    进京为官,为汉王助一臂之力,是没有可能了。在地方上为官 似乎也没有可能,林三洪愈发感觉到自己的前景不是那么美好了。
    辛辛苦苦打理扬州,穷尽心力的发展扬州。扬州已经有了最初的规模,并且制定了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制度,这是林三洪带给扬州的好处。
    报效两百万两银子,为皇上的御驾亲征输血,这也算是带给朱橡的好处了吧?
    无论是扬州百姓还是朝廷,都从林三洪身上受益了,可林三洪本人好像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确实让人郁闷非常那时候有没有郁闷这个,词?哈哈。    朝廷早早就委派了一个白胡子的小学生下来,就是为了让甘雨生从林三洪身上学习到治理扬州的经验和诀窍。要不然也不会先安排在同知的位置上,等林三洪离任的时候再行接任。
    继任的人选都下来,一直都在小心翼翼的观察和学习着崭新的“扬州。模式,就算是林三洪想在扬州再留一任也没有可能了。
    前途渺茫啊!“不想了”。林三洪说道:“念昔啊,不论老爷我的未来如何,你这个《饭后谈》还要坚持办下去。尽弄一些花花绿绿的风流韵事,虽然有点不入流。也上不了台面,可是要不这么做就吸引不了人们的眼光,你这么做没有错。别管别人怎么说,你只管做你自己的。先让人们熟悉和接受了《饭后谈》总不会有错的,等过一段时间。可以往里头再添加一些朝廷的政令,再过一段时间,可以把市井间的一些事写进去。只要能反映出民间的诉求,根本上就是对的。至于引领舆论,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现在还做不到
    杜念昔听着林三洪侃侃而谈,心里却不那么好受,感觉林三洪是在交代遗言一般:“老和     林三洪摆摆手,根本就没有理会杜念昔的反应,自顾自的说下去:“钱呢,我会给你留下一点儿。以后若是不够了,可以找玉兰她们伸手,那边我已经交代过了
    “是!”
    林三洪每说一句,杜念昔就应承一声。
    说到最后,林三洪以罕见的肃穆口吻说道:“即便是老爷我不在扬州了,或者是照顾不到你了,想必你也把能《饭后谈》办下去 我从不怀疑这一点。有一点你一定要记住了:不管困难到什么地步,也能接受扬州府衙的钱财,《饭后谈》若是做了官场的喉舌,不如现在就停了它!我宁可亲手毁了《饭后谈》,也不想看它成为官场上歌功颂德的玩意儿,你明白没有?”
    “奴婢记下了!”





    八仙过海 第146章 发配军前
     更新时间:2010…10…30 18:02:24 本章字数:14642

    叩驾亲征泣种事情,吊然很少亚,可也不是绝对没有发皆心六无论是汉高祖还是唐太宗,都曾做过同样的亲征之举。
    只不过朱林的御驾亲征和古人不大一样,并不是躲在几百里之外的坚城要塞中指手画脚,而是真正随军征战。朱林的行辕就在中军,距离前锋不过六十里,按照现在的行军速度,也就是两天的路程。一旦开战,这点距离用不了多少时辰就可以到达,到时候朱林就能亲眼见到对手的大军了。    这么做确实是太危险了,按照很多随军官员的说法,皇帝陛下大可以稳坐后方,比如凉州或者是大同。这也算是前敌了吧?在这些城池之中遥控军队,照样也算是御驾亲征。
    如现在这般随着大军移动。每日几十里的行军,皇帝的龙体也吃不消哇!
    “联不是出不了宫门见不得风寒的惠帝,和蒙古人打的仗还少么?哪一次联不是在阵前指挥?”朱林看了看这些随驾的官员,冷冷的说道:“血肉横飞的场面联比你们见的多,联为燕藩之时。在张北一战中。也曾跃马扬刀的厮杀过。你们是不是怕联效了汉高祖的白登山之围,成为蒙古人的阶下之囚?”
    朱橡这样亲临前线,虽然可以极大的鼓舞士气,也方便各军各部的直接指挥和协调,但这毕竟有很大的风险。战场上的形式瞬息万变,一旦真有什么事情发生,他可是皇帝呀!稍微出一丁点的差错,这些随驾的官员也承受不起!
    “皇上英明神武
    朱橡懒得理会这些一成不变的陈词滥调,有点烦躁的挥挥手:“蒙古人崛起之初,从铁木真到忽必烈,哪一个没有御驾亲征过?联难道还不如蒙古人不成?你们下去吧,联也乏了,”
    看着这些随驾官员躬身退下。朱林再次感觉这些人的软弱和无能。洪武年间初封燕王的时候,一起北伐的那些人物,如蓝玉、汤和、郭兴等人,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一旦听到军情。哪一个不是摩拳擦掌奋勇争先?到了两军阵前,更是勇猛无匹敢打敢拼,什么时候怕过?
    可一个。又一个灿若星汉的名字已经远去,当初追随太祖皇帝,唱着“手持钢刀九十九”的热血英雄都已于草木同朽。
    按照江山带有人才的说法,既然当初太祖皇帝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朱林手中也应该是人才济济能者辈出才对。
    耳事实绝对没有这么乐观。
    朱林以一隅为根基篡位做了皇帝,手中真正可用而又可信的人才少之又少,绝对无法于起身而抗暴元的朱元障相提并论。
    洪武皇帝抗暴元开国大明,皇位的来路最正,但是这个太祖皇帝对于手下的那些功臣也最狠。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清洗和杀戮,终于为子孙铲除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威胁。建文皇帝的时候,确实没有哪个权臣可以有力量威胁到皇权,而真正打倒建文的却是朱元障的儿子朱林,若是九泉之下的朱元璋知道今天的局面,也不知会作何感想。
    以前没有遗留下多少可以一用的人才。所以提拔新晋后辈就成了当务之急。朱林登基这几年中,也发现了几个不错的年轻人。可这些人多是集中体现在理论层面。嘴巴一张讲出来的大道理是一套一套的。可真正办事的时候却打了折扣,难免有志大才疏的嫌疑,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历练。
    年轻一辈的新晋当中,林三洪算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无论是在湖广还是扬州,都做出了不小的成绩。虽然做事不怎么沉稳,喜欢一些旁门左道,只要历练几年,还是能够出来独当一面的。但是这个林三洪的忠诚似乎有点问题,这也是朱林不肯放手提拔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皇帝,在用人方面最优先考虑的就是臣子的忠诚。林三洪这个人对朱高煦是没的说,但是对于朝廷对于皇帝,能不能象对汉王那样。保持高度的忠诚之心,就很难说了。
    虽说皇帝和汉王是父子,对汉王忠诚就算是对皇上忠心,可这里头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别。要不是因为这一点,朱林早就下定决心要提拔林三洪了。以林三洪做出的成绩。调到京中肯定会安排到部司衙门,稍微历练几年至少也是个三品。若是放到地方,这种因功而升的官员基本就是个集台级别的了。
    但是朱林没有这么做。
    现在提拔林三洪对朱高煦的助力太大,为了全局的考虑,也要先把此事压一压,最起码也要摆正了林三洪的心思,才好做出后续处理。
    年轻人嘛,也没有见过多少阵仗,以朱林的手段,恩威并重之下,用不了多少时间就能把这个年轻人收拾的服服帖帖,到时候就可以放手大用了。
    估算这时间,林三洪的扬州知府任期也快满了,朱林这才发出任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