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公卿-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就越喜欢碰一碰。旁的牛皮我也不敢吹,武大叔你若是能那出真凭实据,什么狗屁的臬台藩台,老子我照样敢踹他下马!”
    “我信,钦差大人这样的好官值得信赖。”武二示意身边的英子:“闺女,挽起袖子,给大人看看你胳膊上的伤口……”
    英子依言挽高了袖筒,露出胳膊上一条硕大的伤疤。
    林三洪本是见过英子手上的伤疤,只不过当时有衣袖掩盖,仅看到了三寸多长的一部分。等英子把袖子挽起之后,才发现这道伤疤从手背一直到手肘,足足有一尺多长。
    可是这道伤疤又能说明什么?就算是被某个高官打伤才留下的疤痕,也不能算是什么证据,更不可能把臬台藩台这样的地方大员拉下马来。
    “这道伤疤……”武二还在犹豫着,旁边的英子却抢过了话头:“还是我说吧。我胳膊上的伤疤并非是被山里的野兽所伤,而是被铜炮打的!”
    “铜炮?什么铜炮?”
    “钦差大人,有人要造反了!”
    林三洪“噌”的一下子就站起来了!





    八仙过海 第八十七章 有王名楚
     更新时间:2010…9…25 14:30:07 本章字数:2432

    在武昌城南稍微靠东的位置,有一大片竹海。
    大片的佛肚竹连绵成片,纵横数里,常年翠绿的竹子如翻滚的碧涛一般。凉风席席耳听竹涛,邀上三五好友共煮一炉浓茶,也是人生一大快事。
    可自从洪武三年楚王就藩以来,就征了这一大片竹林为避暑纳凉之地,老百姓们自然也就是无缘再来此间。
    说是避暑的行宫,其实楚王一年里头最少有八个月是住在这里的。之所以如此喜爱在此居住,主要是因为楚王这个人极重养生之道,认为身处山水环绕竹涛阵阵的野外要比住在满是烟火俗气的楚王府更能益寿延年。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为外人所知——楚王就出生在这片竹林当中。
    当年还是吴王的朱元璋在此大战,两军交战正酣之际,吴妃胡氏就在这片竹林当中诞下一子,这个在两军交战之际出生在竹海当中的孩子就是现在的楚王朱桢。
    后朱元璋立国大明,开元洪武,成为大明太祖皇帝。洪武三年始封二十四系藩王,当时年近六岁的朱桢和他的兄弟们一起受封,当年就藩武昌府,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大明朝已经历经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燕王朱棣已经称帝,当初六岁的小小孩童也已成为实力藩王,执掌湖广九府二十八州,实力非同小可。
    竹海正中,有一用竹子修建的庐舍,庐舍中桌椅床铺等物都是取材为竹制。
    竹桌上置着一个竹筒做的杯子,杯子里是殷红的虎血。一个穿着青麻布袍子的中年人捻起一小撮黑褐色的粉末,小心的搅拌到虎血当中一饮而尽。
    喝下虎血之后的的楚王明显精神了很多,因为保养的好,还不到四十岁的年纪就显得更加年轻。楚王深深的呼吸几下,盘膝坐到竹床上,因为太过细长而显得略略弯曲的指甲轻轻刮着手上的翠玉戒指,发出轻微的噪声。或许是因为在虎血中加了那种褐色粉末的缘故,楚王的白皙的脸上带着一种病态的潮红,连说话的腔调都有点古怪:“四哥这是摆明了不给我安稳日子过呀,前番整顿吏治,湖广就有十三名官员被替换掉。这一次有委派了钦差,说是要考绩,我看四哥又在打我的主意了……”
    旁边站着的方伯谦五十多岁,一身文士装扮,仿佛饱学的宿儒又似教书的先生。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代,方伯谦就以少年之身投靠,洪武三年和六岁的朱桢一起来到湖广,是楚王系人马的元老。
    方伯谦忧心忡忡的说道:“前番吏治整顿是先京城后地方,虽然有削弱地方的嫌疑,终究是占住大义的名分,谁也不好过分阻止。若不是皇室把裁撤的官员替换成燕王旧部人马,还真看不出朝廷的用心。这一次遣钦差来湖广之地,恐怕不单单是为了考绩吧?”
    楚王的脸色愈发红的厉害,精神却显得有点亢奋了:“我这个四哥,行事的手段颇似太祖皇帝,最讲究一击必中。不过他终究没有父皇那股以堂堂之师击煌煌之阵的正气,多喜欢用奇,走的是偏锋,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派一个钦差下来……嘿嘿,别人不知道他的心思,我可清楚的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手法,当年第五次征伐蒙古的时候还是我和他一起用的……”
    楚王继续说道:“大张旗鼓的派一个钦差下来,不过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罢了,本王已经得到确切消息,这个钦差背后还有一个影子……”
    “还有一个钦差?”
    “肯定有!”楚王的细长指甲轻轻敲击着竹床,很自信的说道:“我这个四哥,心思深着呢,一个小小的御史能做得了什么?这个芝麻御史的后面绝对还有其他人,你们都小心着些。四哥因为反对削藩而起兵靖难,做了皇帝把脸一抹,立刻就要削藩,混不顾他靖难时候诸位兄弟明里暗里的援手之情。皇帝可不是这么个做法……对了,本王听说那个钦差居然闹出了微服私访的把戏,真当这是在唱戏么?”
    藩台方伯谦很小心的说道:“王爷,那个钦差的行踪已经找到,正躲藏在阳新县的山里,说是伤了腿脚不肯出来,是不是他嗅到了什么味道?”
    “在山里?不肯出来?”一直坐在竹床上的楚王立刻就站起来,赤着脚来回走动:“好歹也是个钦差,怎么会伤了腿脚?分明就是察觉到了什么味道。山里的事情你们要做的小心些,顺便试探试探那个钦差,若他真的知道了点什么……你们知道应该怎么做吧?”
    “下官明白。”
    楚王来来回回的走了几圈,缓缓说道:“岷王是指望不上了,秦王那边有什么消息没有?”
    楚王的实力虽然不小,可要是正面对抗中枢,终究有点自不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合天下的实力藩王,共同逼迫朝廷,进一步促成割据的事实。若是朱棣强力弹压的话,大家联手再发动一次“奉国靖难”也不是什么难事。
    许他朱棣以燕王的身份靖难,就不许其他藩王再把这满堂喝彩的好戏再唱一场?
    方伯谦小心的说道:“秦王那边……好像还是要观望的意思,说边军不宜轻动……”
    “那就算了,秦王就是这么个人,不见兔子不撒鹰,看不到好处不会出手的,就让他观望吧,我有法子让他和咱们联手。关键是辽王……老十五和四哥走的很近啊!”
    皇十五子辽(代)王和朱棣的交情不浅,靖难的燕军当中就有一部分是辽军,而且就在燕王朱棣的身边,当初若是没有辽王的大力支持,朱棣的大军根本就不敢南下。
    “只要咱们拿住了皇上要削藩的铁证,辽王千岁自然就看明白了风向。到时候皇上的根基之地出了事情,必然抛下江南全力回援……”
    “好,就这样吧。”楚王的全身都在微微颤抖,精神却是愈发的亢奋:“这一阵子我要忙着和诸王联络的事情,你们把地方上照看好了,我不希望在这个时候出什么乱子……”
    “王爷,您说的那个钦差……”
    “钦差?哪有什么钦差?马前卒子罢了,以后这种事情不必告我知晓。现如今朝廷还不敢把本王怎么样,你们自己看着办理。”
    “是!”方伯谦犹豫了半晌,方才小声说道:“神仙粉虽然能提振精神,终究是有毒之物,王爷尽量不要服用这种东西……”
    “我焉能不知神仙粉的毒性?”楚王捻着一小撮黑褐色的粉末,苦笑着说道:“我用神仙粉已有数年,几次想戒掉总是不能如愿,罢了,世间万物总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只要能提振精神,有毒就有毒吧……”





    八仙过海 第八十八章 殃及无辜(今天还有更新)
     更新时间:2010…9…25 14:30:08 本章字数:2487

    两年前的冬天,武家父女和十几个猎人共同进山打猎,半个多月之后,只有武家父女二人回到了村子,而英子的胳膊上还带着巨大的伤口,其他十七个猎人则神秘失踪了。
    当时的武二父女一口咬定是遇到了狼群,其他的同伴都葬身狼吻,就连英子也被饿狼咬伤了胳膊。这样的谎言苍白的可怕,而且一戳就破。
    和武家父女同去的猎人们都是村子里的好手,整整十七个经验丰富武器齐备的猎人,试问什么样的狼群能够让这样的队伍全军覆没?村子里的几个长者一边安抚那些孤儿寡妇,一边追问猎人身死的详细缘由。
    十七个狩猎的精英并非是死于狼群,而是亡于人手。
    原来猎人们追赶着猎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有人在深山里试炮,而英子隔壁上的伤疤就是误入火炮射程而落下的。猎人们还发现有很多人在山里秘密铸造火炮和兵器铠甲,但是很快就被戒备森严的守卫发现。守卫们成群结队的大肆搜山,搜捕看到这个秘密的猎人,并一一加以格杀,只有武家父女二人侥幸逃了回来。
    很快,按察司和布政使司的官差就到了,对周围的村庄展开严密调查,仔细盘问近期进山的人员,并且锁拿走了附近几个村子的很多无辜者,而这些无辜之人自从被官府的人带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幸亏武家营的族中长者都有几分见识,意识到这事情实在重大,在官差盘问的时候一口咬定无人进山,好不容易才隐瞒过去……
    “铸造火炮?还有兵器铠甲?在什么地方?”
    “到底有多远我说不清楚,从这里往西走,大约走两天半的时间就能见到。”
    “现在还有么?”
    “有,那么多乡亲因为这件事情而死,我怎么能忘记?每过半年我就去那个地方一次,发现那里的人更多了,戒备也更加森严,根本难以靠近。”武二眼中满是异样的神采:“虽然我不知道那些人是什么来路,但是他们连按察司和布政使司的官差都能调动,势力肯定不小,一直以来我都不敢有所张扬,只盼望着能有机会……如今终于等到了钦差大人这样为民说话的好官……”
    朱元璋分封藩王不等是割据,也不会给藩王割据的实力。军事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就算是九大边王也不能随意扩充军队。诸如火炮、兵器尤其是铠甲等物,统一有朝廷配给。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强指弱干的割据局面。
    私造火炮军械,基本就等于是要造反了,绝对是违禁的事情。察觉到被猎人发现之后,为了避免被更多人知道,居然可以绕过州县的地方官,直接调动臬司和藩司,足以说明司法和行政两个系统参与了这件事情。
    若是军事系统的都指挥使司没有参与的话,那么这些东西造出来给谁用?
    司法、行政、军事都卷了进来,就是三岁的娃娃也也知道是楚王有了不臣之心。
    这种心思放在两年多以前,自然是为了应对建文朝的削藩,楚王壮大自身的举动或者是为了割据湖广,或者是为了在建文和朱棣打到两败俱伤的时候做收渔翁之利。现如今朝廷的人事变动了,可大的方向没有变。
    削藩之举是国家根本,不仅不可能变化而且还会继续下去,只不过削藩的人是从建文换成了朱棣。
    而楚王保护自己利益的心思和手段也没有变,不仅要壮大自身,还要联合其他藩王,只不过要对付的人是从以前的建文变成了现在的朱棣。
    林三洪心里清楚的很,楚王在军事上的准备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只要壮大到一定程度或者联合到足够多的盟友,绝对会把朱棣曾经高举过的“靖难”大旗再次树立起来。
    林三洪绝对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形出现。
    并不是说林三洪有多么高的觉悟,也不是他有多少为国为民的高尚思想。单纯的从自身利益考虑,林三洪也不希望地方藩王作乱。首先林三洪本人就是朱高煦的党羽,等于是站在朱棣那条船上。政治上已经站了队的林三洪自然明白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角度和立场和考虑问题。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历史上的朱棣就成功削藩了,作为穿越者的优势让发林三洪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说好听一点就是为了大明朝的安定,为了天下百姓免遭刀兵之灾涂炭之苦,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为了自己的前程取得必要的政治资本,或者说是两者兼而有之……
    不管怎么说,光凭一个猎户的一面之词肯定不行,要想碰湖广的官场,动摇楚王的根基,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证据,林三洪说道:“好的很,皇上派我下来就是为追查地方上的不法之事。私造军械格杀百姓,不管多大的官也要绳之以法。只不过这种事情红口白牙的说也没有什么作用,要是不能亲眼见到,就是皇上来了也没有办法……”
    “我可以带领钦差去那个地方看看,到了那里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