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仕妖娆-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以为要宣封下一个,不料又是一纸圣旨,京镗也被罚薪三年。

这一下就是汤思退都忍不住扯了扯嘴角。

暗道这两人在西辽究竟做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如此大的功劳,竟然还有受罚,同时也觉得奇怪,按说这种情况下,直接将功抵过就行。

为何官家要先封后罚,敲打的意味并不是很明显啊。

如果真要敲打,这两人的升迁低个一两级,那才叫敲打……

现在这么整,完全就没起到敲打的作用。

不仅汤思退莫名其妙,整个朝堂,除了赵昚、谢盛堂以及两个当事人,没有任何人知道官家先封后罚的意思。

其实京镗也有点莫名其妙。

趁着接旨的间隙看了一眼李凤梧。

李凤梧对他微微点头,示意不用担心,官家没有其他意思,就是那件事上给咱俩长个记性。

京镗长出了一口气。

官家这一次要是将功抵过还好,但就怕官家秋后算总账。

现在有了李凤梧的提点,自己也不用但惊恐。

之后是宣赏其他使臣。

当然,魏蔚虽然没来,还是被官家赏赐了个外命妇郡君。

魏杞代领旨意。

只是咱们的魏杞大尚书,明显表情有点呆滞,就是李凤梧也觉得有点蛋疼了……

一下子就来个郡君,官家这个封赏意味深长啊。

很可能不是官家的意思,是德寿宫那位吴太后的意思,这是为给韩侂胄赐婚打下伏笔,因为在今年春闱期间,韩侂胄也从开国男爵加封到了开国子爵。

看魏杞那神态,显然就是这种状况。

所以魏杞的表情有点呆滞。

因为事关他的心肝宝贝,他也知晓女儿和李凤梧的事情,但若是太后赐婚,他的处境就很为难——就算再看好李凤梧,也不好忤逆太后和上皇的意思吧。

所以李凤梧当下也很忧郁。(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二章青云覆人间

PS:VIP章节已超过五百章,请支持了读者君,一直在订阅正版的书友领取一下大神之光可好……领取方法:点击作者名,进入作者个人中心,再点击作者名最后那个红色的五角星,就可以领取大神之光了。

李凤梧忍不住抬头埋怨的看了一眼官家,你知道我和魏蔚的事情,却怎的如此这般。

赵昚看见李凤梧幽怨的目光。

无奈的扯了扯嘴角,更是吐了个嘴型:“吴。”

李凤梧心都凉了一半。

果然是吴太后在操作这件事……这就蛋疼了。

官家至孝,吴太后提出赐婚,官家肯定不好辩驳,这件事就得看魏杞大尚书的意思了。

对出使西辽一众使臣封赏后,朝事进入下一项。

关于西辽安和郡主和庆郡王婚期的议定。

这种事情国史院那边早就定出了黄道吉日,由秘书少监李凤梧提出,自然没有人反对——其实也有的。

太子赵愭本来要说话。

不过被参知政事张杓盯了一眼,赵愭又忍气吞声了。

然而就在要退朝的时候,赵惇忽然出列上了一奏。

按说赵惇上奏是很正常的事情。

可是他这个奏呈的内容却很值得人揣摩。

赵惇奏曰,说李凤梧屡次出使,劳苦功高,其才在秘书监有大材小用之感,应迁至中枢部门,为左右相公分忧。

这本来是个很寻常的奏呈内容。

但是考虑到赵惇近期和赵恺两人的举动,这个奏呈又显得很特别了。

因为李凤梧无论去中枢三省哪一个部门,始终是在左相汤思退,右相诸葛瑾我和参知政事张杓的掣肘下。

反而不如在秘书监来得自在。

这个明显是个明升暗降的套路。

赵惇为何要对李凤梧出手?

他现在和赵恺联手,李凤梧是赵恺的首席谋臣,完全没有出手自相残杀的道理……

难道李凤梧和赵恺闹翻了?

这似乎并无可能。

李凤梧绝对不会做这种和自杀无异的事情。

但是汤思退、诸葛瑾我和张杓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诸葛瑾我作为右相,又是亲近于赵惇那一派的,对此根本没有意见,李凤梧若是来了东府三省,自己多多拿捏他便是。

让他一辈子都升迁不了。

汤思退也明白这一点,心中却在苦笑。

赵惇是在怨恨自己在争储之中没有支持他,现在给自己搞个麻烦过来。

李凤梧是什么人?

他来到东府三省,自己就能拿捏他了?

明显不怎么现实。

李凤梧来了,反而是给自己添麻烦的事情,势必要闹得东府三省鸡犬不宁,作为统率东府的左相,东府乱了,自己难免被官家责备。

至于张杓,也明白这一点,赵惇这一手并不是让李凤梧有更多的机会来和自己交流修复感情,明显是让自己和李凤梧斗得更凶残。

端的是一石三鸟之计。

赵昚却颇为心动。

按说李凤梧在秘书监已呆了好几年了,确实应该挪挪窝——走入东府中枢,对他的仕途来说,应是百益无一害。

但赵昚还没说话,就见汤思退和张杓同时出列,“臣反对!”

赵昚愣了下,“两位卿家何意?”

张杓和汤思退对视一眼,最终还是资格老一些的汤思退说道:“李少监年少有为,凤雏之才已昭显朝堂,是以才有祥瑞朱雀出水,才有天象大盛,此是他章秘书监之瑞祥之遗也,若至东府,流程、人事恐会掣肘李少监之才,令官家损一祥才,且东府并无人事缺,是以此事不可。”

张杓点头,“臣附议。”

东府之中,不少人出列附议。

太子赵愭附议。

刑部尚书江君烈也附议。

当事人李凤梧当然不好表态,若是表态去东府,那就会让人觉得你这人好没节操,看到升官就去了,毫无读书人的谦谦之礼。

若是反对,又会给人不识抬举的印象。

最后,随着庆郡王赵恺的附议,赵昚驳回了赵惇的奏呈。

然而这一事后,朝野尽知,尽管赵惇和赵恺有联手之势,但赵惇和李凤梧之间,依然势同水火——赵愭和张杓等人喜闻乐见。

退朝。

李凤梧回到秘书监,处理了诸多事务,想起一件事来,于是安排了公事,离开秘书监,去了青云书社。

如今青云书社已是临安第一大书社。

但社员依旧那么些。

乾道元年的秋闱,张观过了解试。

但是去乾道三年的春闱,张观因为忙于青云书社诸事,不出意外的落榜了。

张观也没有悲观失望。

反正他自己现在在青云书社干的津津有味,当然,李凤梧给他的分红也不少,一年下来,也得上万贯,完全不必做官差多少了。

乾道三年有不少进士举子,也有人想走捷径进入青云书社,从而借助大宋雏凤更好的在仕途攀爬。

不过张观秉记李凤梧的叮嘱,几乎没在吸纳新社员。

青云书社最早的的那些人,几乎都成了重要人才。

本科科举之后,青云书社只新进了一名社员,一个叫谢深甫的台州临海举子。

他入青云书社是秋闱后。

而且并不是他主动要求加入青云书社,当然,也不是张观主动邀请。

谢深甫解试后,和一众好友去西湖喝酒,在花船上因为不肯同流合污,不愿意跪舔当世作为贵客的一位国子监司业,一怒之下跳湖游上岸。

却忽略了秋天的寒冷。

游到一半没力气了。

恰好张观带着张疏影去找夏暖滟,三人荡舟西湖谈事,张观便将谢深甫捞了起来。

两人就这么认识。

一来二去,便成了知交好友。

最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谢深甫冒了句“独濯青莲难拂浊”啊……

张观便顺势邀请他加入青云书社。

谢深甫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于是乾道三年的春闱,青云书社一下子出了三位进士,吴瑞云和谭慧在春闱中双双中举,如今已在外出仕。

谢深甫也毫无疑问的高中二甲进士,如今也已出仕在外。

这样一来,青云书社俨然已是进士窝子。

张观、谢深甫、谭慧、吴瑞云、杨迈、史弥大、夏暖滟、李凤梧。

除去张观和夏暖滟、沈书陌,其余人尽皆进士。

堪称豪华的阵容。

若非庄闲被赶出青云书社,赵汝愚交好了赵恺之后也退出了青云书社,恐怕还会更吓人,因为今年的春闱中,赵汝愚一甲及第,成为状元郎!

饶是如此,如今的青云书社,也隐隐有了将要大盛覆人间的趋势。(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三章走在阳光大道上

事实上李凤梧清楚。

赵汝愚此人,不是韩侂胄。

他是乾道三年的状元,才高气傲,就算没有赵恺的出现,等他高中状元后,也会离开青云书社——毕竟是大宋一甲状元,怎么会屈居于一甲探花之下?

来到青云书社大本营。

张观正在看书。

今儿个没什么事,张疏影虽然目盲,但近来和张观订婚后,倒是很勤快的往这边跑——她没有父母,兄长也成了黑暗中的影子,又目盲,倒是没有那么拘束于礼节。

加上心疼张观忙碌青云书社的事情无人照顾,便每日过来。

事实谁照顾谁还不一定。

但年轻女之间么,只要在一起,怎么都是件开心快乐的荷尔蒙事情。

李凤梧落座。

张观喊住了张疏影,他自己亲自去泡了杯茶。

递给李凤梧,“升到哪里了?”

李凤梧苦笑,“还是个秘书少监,不过阶官是太中大夫了。”

张观愣了下,“你不会一辈子都在秘书监吧?”

李凤梧倒是乐了,“要是当不成相公,我还宁愿在秘书监,宁做鸡头不为凤尾。”

张观点头,“今儿个有什么事?”

李凤梧看着坐在阳光阴影里,脸上洋溢着幸福浅笑的张疏影,心头一动,笑问张观,“你父母可有空来一趟临安,或者我给你放个假?”

张观先是一怔,继而喜道:“我屡第不中,回老家也没甚面子,若是疏影不介意,我可以请父母来临安。”

李凤梧看着这个自己最得力的助手。

青云书社有今天,张观之功无人可比。

笑了笑,“有道是衣锦还乡,在临安成婚成何体统,此事我给你定下来,也别拖了,庆郡王和安和郡主成婚那天是罕见的黄道吉日,届时我陪你俩一起回老家,风风光光把婚事办了,不能寒碜了我青云书社第一功臣的人生大事!”

张观的老家就在绍兴府,距离临安极尽。

张观和张疏影的订婚,他父母也来过,虽然对张疏影的目盲有微议,但儿子喜欢,老两口又只有这么一个宝贝疙瘩,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况且儿子现在出息了,虽然科举不中,但赚了大钱。

未来再娶一个正常女子作为平妻,也不至于他俩老了没人照顾。

张观眼里放光,“李太中愿去寒舍,那真是生有幸焉。”

李凤梧一巴掌拍到这家伙肩膀上,“别酸,就这么定了,庆郡王和安和郡主成婚的时期,有鸿胪寺、宗正寺、太常寺、礼部等部门操作,咱们秘书监只定黄道吉日,所以我清闲的很,你也可以准备下了,时间也就半个月了。”

张观笑道:“那行,就依你之言,我等下便修书给家里。”

李凤梧点点头,“这样吧,你届时提前三五日回去,张疏影作为我李府的人,我就自大一回,作为长辈和张三一起来送亲到绍兴府。”

张观立即苦脸,“你想占便宜啊!”

李凤梧哈哈一笑,“好了,这事定下来,说下青云书社这一年多的状况。”

张观也收敛了笑意,“可用四字形容。”

“哦?”

“青云席卷。”

夏暖滟一共只写了聊斋中的《婴宁》和《画皮》。

其中《婴宁》并没刊刻印载,而是在临安各大瓦子中让说书人说书,算是撬开市场的一块砖。

之后成书的《画皮》,因为有无数说书先生的铺垫,加上这些故事的新奇性,很快席卷了临安,然后向四周的州府辐射。

《画皮》的畅销让人口瞠目呆。

青云书社自然赚了个盆钵满盈,当然,那些和青云书社合作的临安大小书商,也赚得喜笑眉开。

《青云书刊》推出,《画皮》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因为青云书刊推出后,画皮不再单独成书,而是在青云书刊上连载,加上李凤梧出使西辽前交代了王挘侠鞔蚧鞯涟妗

更因为青云书社是官家御批,在官家的示意下,全国对盗版《青云书刊》内容的事情严厉打击,几乎没有任何人敢盗版。

这使得正版销量极好。

当然,这一年多,因为李凤梧在出使,张观自己不在朝中,掌握不好朝中事情的刊载尺度,所以青云书刊刊登的朝中大事,都比较谨慎。

只有对官家、江山社稷绝对有利的事情,才会登上青云书刊的版面。

尽管如此,青云书刊也在大宋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大凡读书人,每个月都会定期去购买——虽然价格确实不算便宜,毕竟成本还没有降下来。

李凤梧听完之后,点点头,“你做的是对的,关于刊登皇族事情,必须要把握好尺度,否则就是一场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