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似这样的剪辑点在拍摄中墨菲预留了很多,比如塞斯罗根打开水龙头,水刚刚流出,正好可以切换到小罗伯特唐尼洗手的镜头。
这也是好莱坞很常见的剪辑方式,所以拉斯贝英特和哈维韦恩斯坦都没有反对。
尤其拉斯贝英特,作为剪辑师,他参与了整个拍摄过程,同墨菲也有足够多的交流。
他非常清楚,墨菲斯坦顿这个年轻的导演不是信口开河,影片的拍摄确实为剪辑做足了前期准备工作。
拍摄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剪辑而拍摄,拍摄的终极目标并非是拍一点好镜头,最终还是要为电影叙事服务,所以导演必须要拍摄后期剪辑需要的镜头,能够让这些镜头拼接在一起完成整个场景和情节,完成一部逻辑连贯、触动人心的成品,并达到最终的目的。
这是很简单的拍摄原则,但做到的导演却不多,很多导演都喜欢胡拍。
拉斯贝英特看的很清楚,这个叫做墨菲斯坦顿的导演构思明确,拍摄有序,很好的执行了这一原则。
这样的导演是剪辑师最喜欢的导演,同样也是制作公司喜欢的导演。
他看了眼哈维韦恩斯坦,对方能鼎力支持墨菲斯坦顿这样一个年轻导演,不是盲目的信任,而是这个导演用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的。
哈维韦恩斯坦和艾瑞卡斯坦伯格坐在一边,始终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墨菲主导后期剪辑。
就像是拉斯贝英特一样,他们在拍摄过程中,已经看到墨菲斯坦顿为后期制作做足了准备。
电影每次只能拍一个场景,而每个场景中每次只能拍一个镜头,不管整部电影的制作规模有多大多复杂,每次仍然只能拍一个镜头,拍每一个镜头时,墨菲斯坦顿都谨记拍摄的总体目标,让这个镜头必须和其他镜头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拼接出整个场景。
连续性是电影制作中的一个大问题,是导演必须时刻警醒的问题,连续性错误会轻易令几个小时的拍摄化为无功,或在剪辑时导致很多问题。
墨菲斯坦顿成功规避了这些。
除了在拍摄时严格要求,墨菲和拉斯贝英特在初剪的时候,也非常注重连续性的问题。
首先是内容的连续性,内容连续性与场景任何可见的东西有关:服装、发型、道具、演员、背景中的汽车、钟表上的时间,墨菲和拉斯贝英特必须保证每一样东西在不同镜头中都保持连续性,那些拍摄中可能产生错误的镜头,也要尽可能的剪掉。
这类问题大至非常明显,比如杰西卡查斯坦在主镜头中穿着一件红色紧身T恤,却在特写镜头中换成了金红色的。
还有一些小到极其细微的镜头,比如有一个场景,詹姆斯弗兰科进入镜头时拿着一支快抽完的烟,镜头切换却变成一支刚点好的烟。
拍摄中,尽管剧本监督、现场服装和道具技师以及墨菲这个导演都在预防这些错误的出现,但人不是精确计算的机器,就像其他好莱坞电影一样,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
所以,墨菲和拉斯贝英特要在剪辑中尽量避免使用这些错误的镜头,如果有拍摄时出现连续性错误的镜头必须要使用,也尽可能剪掉错误的画面,实在没办法的话,还可以利用后期技术进行修饰。
还有动作的连续性,对于《恐怖星球》这样的影片来说,比内容的连续性更加重要。
任何在镜头中运动的物体,在下一个镜头中也必须运动,这是运动的无缝连接,不管是打开一扇门、拿起一本书或是停好一辆车,前后两个镜头中的运动必须是没有间隙,墨菲必须非常清楚两个镜头要如何剪辑在一起,这是至关重要的。
拍摄中,墨菲对各种类型的运动镜头进行了计划周密、安全有效的拍摄,为的就是避免后期剪辑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所有动作进行重叠拍摄。
比如在威尼斯的片场中,杰西卡查斯坦拉开门的一场戏,剧本表述的场景在她完全打开门前就结束,但墨菲在拍摄中还是让摄影机再多拍几秒钟,直到整个动作完成。
墨菲非常清楚,不要卡在动作开始时摄影——多给一点提前量和延后时间,把完整的动作拍进镜头。
这些对于一部影片的拍摄和后期剪辑非常重要,甚至能影响到一部影片的成败,谁都知道,拍摄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后期制作更为重要。
出色的后期制作有时甚至能让糟糕的拍摄镜头化腐朽为神奇。
不过,这些连续性的原则并不是墨菲后期制作室的核心理念,他的核心理念也从来不会对外宣扬。(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章红毯推手
求订阅~求月票!求推荐票!
其实墨菲后期剪辑的核心理念很简单:不能给观众造成困惑,令他们从故事情节上分心,或让他们感到烦心和郁闷,而是整体情节框架简单易懂,能够让大部分观看影片的人愉悦。
这也是电影能够广泛流传的本质。
用去十多天的时间完成初剪,墨菲让特效部门开始添加特效,由于丧尸基本依靠化妆完成,特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杰西卡查斯坦的假腿,二是把所有镜头的色调调暗。
杰西卡查斯坦所有断腿的场景中,都是右腿包裹着绿幕,将绿幕抠除,换成相应的木腿、M4A1或者加特林并不难,这在好莱坞只是非常简单的后期制作技术,九十年代初时就能轻易实现。
后者要依靠达芬奇调色台,把白天拍摄的所有镜头,都调成夜晚的背景。
同样,这也不是多难的工作。
在特效部门添加特效的同时,墨菲和拉斯贝英特继续剪辑方面的工作,不算后面的录像带和电视台播放,他们也要为院线放映准备两个剪辑版本,分为北美版和欧洲版。
前者主要在北美公映,青色镜头相对收敛,后者主要针对欧洲影院,青色尺度较大。
除此之外,墨菲还准备了一个更大尺度的版本,里面不仅有男女主角杰西卡查斯坦和小罗伯特唐尼****的镜头,还有大量其他女演员的大尺度画面。
这是专门为戛纳展映准备的放映版本。
在全世界最著名的这些国际电影节上面,戛纳的尺度一直走在最前列,像****镜头什么的太常见了,不搞一些大尺度的青色镜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戛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
墨菲记得很清楚,当初一部《爱恋3D》凭借其惊人的大尺度情色内容及3D的放映制式,成功的刷新了大众对戛纳电影节的三观;在戛纳首映当天,更是因入场人数太多而推迟30分钟放映,曾经他看过的相关报道,影片当时可谓是一票难求,排队进场的队伍甚至比高峰时段的纽约地铁还要拥挤。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戛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尺度也一年比一年大。
同性恋、双性恋、****、S。M……这都不是事儿,有些戛纳电影业特供的“小****”内,直接全程****直播女性生孩子的场景,简直是无人能敌上天飞的节奏!
或许这就是某些人眼中的电影艺术吧。
“我们参与戛纳电影节展映的目标很明确,”
坐在一楼的员工娱乐室休息的时候,艾瑞卡斯坦伯格毫不掩饰的说道,“利用电影节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卖出一个更好的价钱!”
墨菲和拉斯贝英特互视一眼,对于这些话也不意外,即便是以出产艺术片和独立片闻名的米拉麦克斯,最终的追求还是商业利润。
“听说几个海外市场的放映权已经预售出去了?”墨菲问道。
“我们的目标不止是海外院线市场。”艾瑞卡斯坦伯格笑了笑,解释道,“我和哈维都认为,《恐怖星球》不可能有超过《电锯惊魂》的票房成绩。”
他看了看墨菲,墨菲不介意的点了点头,他这个导演很清楚,像《电锯惊魂》那样的票房奇迹可遇而不可求,他不可能每次都做到那般恐怖的投资回报比,大多数情况下,一部好莱坞影片的最终票房能达到制作成本的三到四倍,可以说是非常成功了。
米拉麦克斯不可能指望这部影片爆出制作成本五十倍的票房,除非韦恩斯坦兄弟和整个公司脑袋全都秀逗了。
“其他渠道的营收对《恐怖星球》也至关重要。”艾瑞卡斯坦伯格不紧不慢的说着,“在电影节进行参赛、放映或布展,能让更多的潜在买家对影片产生认知度,也能收到观众或者媒体好评等类似的好消息,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影片拿到更多的盈利。”
“可惜……”拉斯贝英特摇了摇头,开玩笑道,“我这个剪辑师没有机会走戛纳红地毯了。”
墨菲和艾瑞卡斯坦伯格笑了起来。
“你可以自掏腰包啊,”艾瑞卡斯坦伯格难得开起了玩笑,“自掏腰包买一张邀请函,去戛纳蹭红地毯也不是不可以。”
蹭红毯墨菲知道,但还可以买邀请函?
“可以买到戛纳的邀请函?”他问道。
“当然啊。”艾瑞卡斯坦伯格不像是在开玩笑,“如果你是戛纳电影节赞助商支持的明星或者其他方面的电影工作者,拿到一张邀请函是很轻松的,就算不是的话,也同样有机会参加戛纳电影节,在重量级的红毯上露面。”
在墨菲曾经的认知里,戛纳电影节绝对是高大上的存在,蹭红毯他以为就是戛纳商业化的极限了,没想到还能买走红毯的机会。
“艾瑞,”他很感兴趣,“能详细说说吗?”
“这些其实都是钱可以解决的,”艾瑞卡斯坦伯格也不推辞,“先说红毯两边容易被媒体和电视镜头拍到的观看席位,一般一等席位需要2万欧元,次一点的1万5000欧元,再差一些的5000欧元。”
“走红毯需要的价格就更高了。”他继续说道,“基本都在10万欧元以上,不过你是戛纳官方赞助商的代言人的话,一般1万欧元就能够搞定。”
“还有戛纳的其他公开活动,”谈起这方面,老资格的艾瑞卡斯坦伯格可谓见识广泛,“比如某些品牌赞助的活动,你只需要购买一定数额的该品牌商业,就可以拿到走红毯的机会。”
墨菲知道这个一定的数额肯定不菲。
“其他肖邦之夜,闭幕式,或者热门影片的首映式,只要肯花钱,在戛纳都能拿到相关的红毯邀请函,”艾瑞卡斯坦伯格耸了耸肩,“你参与一次电影节就会明白了,这些都是近乎公开叫卖的。而且不止是戛纳,威尼斯电影节和柏林电影节也类似。”
他又说道,“戛纳电影节举办一次需要1500万欧元到2000万欧元的经费,主办方不想办法筹钱的话,这个电影节早就完蛋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在戛纳电影节的红毯上面走一圈显然非常不值,但对于明星来说,却是难得机会。
按照艾瑞卡斯坦伯格的说法,电影节推出的这些捞钱法门,主要针对的就是想蹭红毯的明星们。
用他的话来说,很多国际电影节上面,不止有电影销售经纪人,还有“红毯推手”这种特殊的存在。
红毯推手们不仅仅为明星谋求走上电影节红毯的机会,对明星进行包装,花高价参加红毯秀。
甚至戛纳还有一些公司或者机构也陆续推出类似服务,连普通民众都可以花钱买到走红毯的机会。
这种“高大上”的服务也是令墨菲咋舌,就是不知明星能否享受折扣;不然花那么多钱,只为去戛纳找摄影师拍个照,在相应媒体上报道一下,也真浪费,不如直接花钱买篇专访,还少了旅途的奔波劳累。
他这个大半个身体都藏在幕后的导演,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演员明星们的想法。
跟艾瑞卡斯坦伯格聊了这么多,其实对墨菲最为有用的信息,还是那一点——戛纳好重口!
一部影片口味越重,往往越能在戛纳电影节上面引发关注,勾起媒体、观众以及国际看片商们的争论,而争论对一部电所能带来的商业性收益大多超过损害。
后面的剪辑中,墨菲也适当放开了戛纳展映版的尺度,影片拍摄的所有大尺度镜头,只要不跟整体情节冲突的,都被他采用合适的方式,剪辑进了这个版本当中。
在那点不多的特效制作完成之后,他再次召集演员配音,这拍摄时大面积采用现场录音,需要配音的场景并不多,主要集中在詹姆斯弗兰科、小罗伯特唐尼和杰西卡查斯坦三个演员的戏份上面。
另外,这一次的配乐墨菲还是采用了老方式,从已经有的音乐中选择合适的曲子,支付一定的版权使用费后,由专业的音效剪辑人员添加到成片的配乐之中,配乐主要以金属摇滚和电子乐为主,尤其是最后的结尾大战,配乐必须能烘托气氛。
完成这些,墨菲又剪辑出两支预告片,交给了米拉麦克斯方面的营销人员,这部影片的宣传营销会由米拉麦克斯的专业人士负责,他这个导演只需要配合就可以了。
后期制作耗费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三个不同的版本完成之后,并不是最终的成片,完成的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