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好莱坞之路-第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些低评分的引导下,不少观众对国产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影片,严重伤害了国内电影产业。”

恐怕这样的言论,比差评更加伤害电影产业吧?

对于某些电影来说,没有差评就不是烂片吗?取缔了那几个电影评分网站,以后网络上全是一片赞歌,就能证明不烂了吗?

无论哪个电影市场,都要承认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这都是一种选择。

看电影前去网络上面看看相关评分,看完电影后到网站上面写写评价,顺手给个分数,无论在北美,还是在太平洋对岸,都已成为不少互联网用户的观影习惯。

在互联网这个开放的平台上与友邻交流感受、分享观点,不仅丰富了自己的观影体验,也解决了关于电影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无数人有弹有赞,给一星也给五星,就形成了电影评价的“大数据”。

偏激的、赌气的、找茬的人,肯定都会有,但样本量足够大,也能照见整体性的观感、多数人的态度了。

当然,就像有多少人喜欢就有多少人痛恨一样,在太平洋两岸也应该看到,开放的舆论场中,对电影的评价,确实有失序现象存在。

在打分平台上,刷好评、刷恶评者,都有之;哪怕是专业化的影评人,也不乏博取眼球的恶意差评,甚至有“人身攻击”。

可以说,有开放的市场和开放的舆论,就必然有各种意外情况带来的压力,对于这样的情况,需要合理引导、妥善解决,而不是脑袋一拍,就省时省力的搞个一刀切,“洗澡水脏了,不能把盆里的孩子也倒掉”,这应该是共识。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作品真的会被“一星”毁掉吗?电影生态真会被“差评”影响吗?只要脑袋没毛病的人都能看清,这根本不可能。

否则,别说太平洋对岸正在起步的电影产业了,好莱坞的爆米花商业大制作早就完蛋了,哪里会有今天的规模和疯狂?

在墨菲看来,看电影就像吃饭一样,好不好吃一尝便知,不能别人说不好吃,你反而质疑别人的口味。

说到底,一部电影的品质,也不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更不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试想,类似《黑暗骑士》或者《肖申克的救赎》这样的电影,如果不是拿高完成度的作品说话,怎么可能聚起这么多“自来水”,依靠市场和口碑完成逆袭?而换个角度看,多少靠“小鲜肉”、靠“五毛钱特效”、靠“炒作绯闻”博眼球的电影,即便买了一万个“五星好评”,最终也不过是沦为笑柄。

与其跟互联网上面的评分较劲,真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态度,提高下一部影片的品质。

事实上,一些电影能逆袭,一些电影会折戟,本身就意味着观众越来越成熟,不会再轻易被烂片骗进电影院。

站在墨菲现在的位置,遥想那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可谓只能用“高歌猛进”来形容,他最后那几年的增长分别是百分之二十七、百分之三十六和创纪录的接近百分之五十,电影业界甚至有“人傻、钱多、速来”的调侃。

但最后那两年,增长骤然减速,市场突然没有了之前那种狂热的气氛。

很多人因此露出悲观的情绪,当时的墨菲也不例外,不过站在现在的位置看过去,从某种程度上说,那时的电影票房增速放缓,也未尝不是电影市场更健康的标志。

毕竟,电影市场的成熟,前提是要有一批成熟的观众。

电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长”——增不增长,增长多少,都应该是市场决定的。

像某些媒体和电影公司那样,吃相未免太过难堪,用脚投票和打星评级这是观众最基本的权力,正如北美市场和墨菲的影片一样,在一些网友、观众为电影评分的平台上,也有刷差评、或者刷好评的营销行为存在,但只要平台够大、够开放,就能容得下、乃至沉淀得下那些杂质。

当然,平台也应该更好地完善评分机制,尽量让不管是“一星差评”还是“五星好评”,让不管是“点映阶段”还是“公映阶段”,评星都能是网友意愿的真实反映、

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如果连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都没有,干脆把整个产业取缔得了。

相比于搞一刀切和一言堂,真正拿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可能是重要得多得多的问题。

结合曾经的那些相关的记忆,墨菲其实很清楚,二十世纪福克斯和《混乱之城》遭遇的情况,在太平洋对岸并不是个例,对岸的电影市场颇像北美起步阶段那样,显得有些混乱,甚至可用用‘群魔乱舞’来形容。

这个时候,例如大剪刀这样的官方组织,应该担任的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跳出来替观众来决定影片的质量。

还是那句话,很多影片,不是说好它就好的,更不是强硬的让网站取消差评,它就会变好的。

没有哪部电影天生和注定就是经典或者烂片,但任何一部影片,不但需要能看懂、乐于看的观众,更需要能够制作出优秀影片、吸引观众来懂的电影人。

《混乱之城》在太平洋遭遇的事情,并没有太过让墨菲关注,这些事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处理足够了,而且他是一个好莱坞导演,就算是真想要做些什么,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比起这些事,《迭戈罗斯》的筹备,才是他现阶段工作的中心。

从九月初开始,在墨菲的带领下,包括小罗伯特唐尼、乔纳希尔和詹姆斯弗兰科等主要演员的剧组队伍,在洛杉矶市区的旧中国城附近频繁出现,为电影的拍摄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玛格特罗比也暂时结束《权力的游戏》的拍摄,从朴茨茅斯赶回洛杉矶,与小罗伯特唐尼几个人对戏排戏,准备参与拍摄。

像是这种规模很小,墨菲又思考和筹划良久的项目,除了开始时理念上的犹豫和动摇之外,之后的筹备都相当的顺利,到时间接近2011年九月中旬的时候,所有的工作基本上都已经完成,拍摄随时可以开始。

在开机的前两天,墨菲特意把菲力拉舍尔和大卫罗比找了过来。

“大卫,拍摄时以自然光为主,不过很多场地需要你利用设备遮挡光线,”墨菲对大卫罗比做着最后的交待,“不止是室内戏份,我要外景场地的环境,同样产生一种光线阴暗压抑的感觉。”

“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大卫罗比显得信心十足,“我和灯光组去所有的外景地做过实地考察了。”

“那就好。”墨菲又转而对菲力拉舍尔说道,“镜头的取景色调,除了一贯的阴暗之外,还要有一种泛黄的质感,以营造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种感觉。”

这方面,菲力拉舍尔也没有问题,老式的胶片摄像机和35MM胶片,都有助于摄影组达成墨菲的要求。

每个部门的筹备工作,墨菲都进行了审核,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即便是有些小麻烦,完全可以边拍摄边解决。

按照他的计划,《迭戈罗斯》这部影片在9月11日正式开机拍摄,最晚不会超过10月25日拍摄完所有的镜头,然后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来完成后期剪辑。

为了节约时间,后期制作只有两位数的特效镜头需要处理,影片的配乐也不是原创,而是像墨菲最初拍摄电影时那样,选取合适的音乐加入到其中。(未完待续。)

第五百九十四章阴暗面

求月票和推荐票!

“这边!”

一名工作人员头前带路,引领着墨菲和菲力拉舍尔登上了死星大厦顶层的露天平台,一架直升飞机已然发动,巨大的螺旋桨在缓缓加速转动,轰鸣的引擎和呼呼的风声,都让人耳朵嗡嗡直响。

天色有些阴沉,几乎看不到太阳,墨菲背着一台摄像机,对后面的菲力拉舍尔和一名摄影助理招了招手,三人钻进直升飞机当中,立即有人过来协助他们固定安全带,以及安装器材。

“我们有三个小时的时间!”

那人大声对墨菲和菲力拉舍尔说道,“空管局只给了我们三个小时的授权。”

“足够了!”墨菲同样加大声音,“现在起飞吧。”

直升飞机缓缓升空,很快加速飞出了比弗利山的范围,一路向着正东方的洛杉矶市区而去。

墨菲的目标是市区的旧中国城附近,他准备拍摄一部分全景镜头,用于影片的开头。

飞机渐渐接近市区,飞行员不是第一次为好莱坞剧组提供服务,这方面经验丰富,很快调整到了适合拍摄的高度,墨菲对菲力拉舍尔比划了个手势,两人各自操作器材,从直升飞机的两侧舱门,向下拍摄着市区的建筑。

相比于来时的世纪城,这里的房屋低矮,呈现出一种略带破败的青灰色和深棕色。

当然,市区虽然远比不上比佛利山繁华,但也不缺乏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大楼。

墨菲先使用普通的胶片摄像机以广角镜头拍摄,在直升飞机绕着旧中国城转了一圈之后,他又更换了一款索尼电子数字摄像机。

这也是墨菲唯一会使用数字技术拍摄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索尼的这款电子数字摄像机在俯拍建筑和城市上的功能,根本不是胶片摄像机能够相比的。

拍摄城市或者建筑时,所有导演或者摄影师的第一选择,几乎都是广角镜头,广角镜头在这方面确实拥有天然的优势。

就像墨菲第一圈时的拍摄一样,广角的确是建筑拍摄的硬件设备。

但是不是只有广角镜头这一种途径来记录建筑或者城市呢?让墨菲来选择的话,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技术的进步,已经给予了摄像机更加强大的功能,以更加完全的方式在用机头捕捉城市。

对于这片地区,墨菲相当的熟悉,不过从空中俯拍却是另一种感觉,一种陌生感。

就是这里看似安静的地方,隐藏着众多的罪恶,贩毒、军火、黑帮……

只要在里面生活一段时间,必然会看到美利坚展现出的所谓天堂的另外一面。

这一部影片当中,或者说进入好莱坞以来的任何一部影片,墨菲都没有拍摄过美利坚好的一面,曾经研究过的电影再加上深受影响的思想作祟,他的镜头里面出现的更多的是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阴暗面,哪怕是天之骄子的超人电影都不例外。

所以,墨菲特意选了这样一个比较阴沉的坏天气来拍摄。

有了想要的光线条件,还要有足够出色的拍摄设备,而墨菲手中这款最新的索尼电子数字技术摄像机自带的全景扫描功能,可以得出远远超过普通广角镜头所能带给我们的宽阔视野。

直升飞机很快转完了第二圈。

墨菲按下通话器,对飞行员说道,“再飞一圈!”

接着他又通知菲力拉舍尔,“更换黑白模式拍摄!”

这款摄像机自带黑白拍摄功能,相比于必须更换黑白胶片拍摄的胶片摄像机,使用起来确实要简单省事不少。

坦白地讲,数字拍摄技术取代胶片成为好莱坞电影行业的主流,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

直升飞机又飞了一圈,墨菲简单的看过拍摄的黑白镜头,通知飞行员可以返航了。

黑白镜头虽然没有彩色镜头那么丰富的信息传达,但是它能使多彩的画面变得简单统一,同时也可将复杂的背景纯净化,使之变得和谐,看起来更加舒服更有味道,充满怀旧意味的场景,往往能给人带来更深远的意境。

按照墨菲的想法,影片的开头会使用一段洛杉矶市中心,尤其是旧中国城附近建筑物的全景镜头的黑白和彩色混剪。

至于黑白镜头用的多,还是彩色镜头用的多,这要在后期剪辑时再做衡量。

拍摄完这部分镜头的第二天,剧组在小城威尼斯近郊的仓库片场正式宣布开机拍摄。

现场来了不少媒体记者,二十世纪福克斯也要借此推动宣传攻势,而且这部影片天然就具备话题度和争议性。

“斯坦顿导演,你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

虽然大部分媒体记者都来自二十世纪福克斯或者新闻集团旗下的媒体,但也有其他记者的存在,即便是新闻集团,也不可能完全控制住媒体的声音,就在墨菲准备离开新闻发布会现场的时候,一个记者突然闪出来,大声的问道,“这样一部观众注定不会喜欢的影片,被你拍摄出来,是不是说明你的真的与贩毒集团有关?”

最后面的问题,墨菲懒得回答,怎么解释都没有用,也解释不清楚,干脆说道,“我是为自己而创作,你无法决定观众的审美,你知道观众的审美你也未必迎合的了;你迎合了观众的审美,你也未必做的比别人好,你只能等待你的审美正好跟当下观众重合;当然你也可以通过超前的意识来引领审美。”

随便扔下一堆话,墨菲大步离开,进入摄影棚,准备开始拍摄规划好的室内镜头。

来到摄影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