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研究过这些之后,墨菲也不得不承认,这是非常高明和天才的经营策略,改变了整个娱乐经纪行业。
当然,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哪怕CAA也不例外。
CAA开始的5年时间只能专注电视领域,没有电影、音乐等,后来从电视转到电影,也是从零起步。
他们把创意和信息聚合在一起,介绍客户互相认识,介绍客户给不是客户的人认识。本来是不应该签同属一个属性的艺人,比如CAA旗下的罗伯特德尼罗和阿尔帕西诺,但是CAA认为这些人聚在一起更好,知道彼此都在做什么。
另外,CAA创建了一个部门是专门找创意的,比如从新闻标题里挖掘故事。
还有,CAA的每一个经纪人都要在公司之外做事情,比如到学校社区里找灵感,时时刻刻要给客户创造产品。
这间公司能发展成为娱乐经纪界的霸主般的存在绝对不是偶然,它的很多策略都切实符合市场的需要。
比如现在的墨菲,如果他单独作战的话,即便是有《电锯惊魂》的票房数字作为资历,想要拉到足够的投资,仍然需要一家公司接一家公司的去跑,去阐述自己的剧组创意,说明可能的市场潜力,甚至费劲力气与投资方拉好关系……
这些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影响到他导演方面的工作。
又跟比尔罗西斯谈了些这方面的相关事宜,墨菲看了看时间,准备告辞离开。
“墨菲,”比尔罗西斯最后提醒,“别忘了,完成剧本后,还要有计划书。”
“我知道的。”墨菲点了点头。
剧本和项目计划书是必不可少的,总不能让CAA跑到一家制作公司,空口白话的告诉他们,旗下导演有一个项目正在准备,然后再拉投资吧?
传说中,CAA的经纪人跑到六大公司,说我有一个项目,对方就会脑袋抽筋一样如获至宝,乖乖的立项投资……嗯,这种事墨菲也就是听听。
拿脚趾头想想也知道,六大公司的高管们要多脑残,才能做出这样的事?
离开CAA所在的死星大厦,墨菲先去了西好莱坞的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前段时间预定的一辆黑色凯迪拉克已经到了。
没错,他准备换车了,那辆破旧的二手福特虽然没出过大故障,小毛病却不少,总不能继续开下去。
墨菲也没有选择豪车,暂时买了一辆普通的黑色凯迪拉克轿车。
另外,在凯瑞穆里根达到条件后,让她申请了实习驾照,这是一个汽车王国,会开车是必须的。
与CAA的签约完成,暂时也绝了其他经纪公司挖墙脚的想法,没有经纪人频繁的打搅,墨菲恢复到了度假前的工作状态,在之前就完成剧本初稿的情况下,开始准备更为重要的项目计划书。
剧本是这个项目存在的基础,预算资金则是能实现的基本条件。
虽然新项目的投资要远远超过《电锯惊魂》,但也比不上好莱坞的主流商业制作,从大的方面来说,仍然没有脱离独立影片的范畴。
制作预算并不是列出所有的可能开支就可以的,想要让项目打动投资人,需要一些技巧。
这对墨菲来说不算难。
在好莱坞拍独立电影,从来没有所谓的“正确的预算”,却有一个“正确计算预算的方法”。
用到这个方法之前,墨菲需要考虑像认真写一个剧本一样独立的写出一个电影预算,曾经的导师告诉过他判断一个电影场景是否完整的小诀窍:如果他从这个场景的描写中删去一个词汇,整个场景就拍不成了。
对于电影最初的框架成本预算来说,这个规则也同样适用,他需要在满足能把电影拍出来的前提下,从最低的预算做起。
在这个预算下,少一美元电影都可能拍不出来。
但墨菲会把这个数额藏起来,不会跟任何人提起,哪怕比尔罗西斯都不会,而这个所谓的“贫血预算”就是他的小秘密,这个数额应该藏在家里壁橱的背面,或者其他任谁翻箱倒柜几个月都找不到的地方,而不是到处宣扬。
除非墨菲真被逼到无路可退的时候,否则绝不会轻易拿出这个预算来拍电影。
实际报出的预算,则是这个数字的几倍,这种电影投资不可能计划书是多少,意向投资方就会给多少,没人这么傻,必须留出一定的砍价空间。
有了剧本和预算,墨菲就要考虑如何打动投资方了。
他有了一定的资历不假,但涉及到上百万美元的资金,谁会轻易扔出去?能让投资方心甘情愿的掏钱,就要让他们看到预期的收益。
这可以说是项目计划书里面最为关键的一环,好莱坞的投资商们,不会因为艺术或者其他高大上的目标投资一部电影,他们投资的目的非常简单——利润!
预估的初期利润也直接关系到墨菲能拿到的实际成本。
墨菲可以假设一切资源应有尽有,提出一个完美世界里的电影拍摄成本,然后根据市场预估得出投资商可能获得的收益。
意向投资人拿到这个数字后必然会尽可能的基于这个数字砍成本,然后再减去估算的能够通过海外电影市场销售获得的收益,而且海外市场销售额的估计要考虑到现实的政治和经济情况,比如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三个市场的收益基本毫无价值。
减掉海外收益之后的成本,再加上基于拍摄地点能够得到的电影拍摄退税额度,大致就是一部独立影片的实际投资了。
这也将决定影片的实际拍摄地点。
如果减掉海外收益之后预算还不到100万美元,那就在加州洛杉矶拍;如果预算不到500万美元,那就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拍;如果预算超过了1000万美元,那就可以考虑买一本《罗马尼亚语傻瓜教程》再申请一本护照,赶紧去布加勒斯特拍吧。(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章值得投资
求订阅!
其实一部影片的实际成本计算是非常麻烦的,好莱坞个各大制片厂显示的制作成本,往往都掺杂着很多水分,与实际并不相符,而且不同的情况也会造成成本的变动。
比如墨菲的影片制作完成,电影公司想要参加电影节的话,成本肯定要增加。
像是参加美国本土的电影节,要完成最基本的相关材料准备,差不多又要加上10万美元成本。
还有线上成本,这方面比较难控制。
线上成本所包括的编剧、导演、制片、演员导演、剧本版权、行政管理、劳工福利等在内的契约上的成本,只有实际谈判结束后,才能固定下来。
接下来的一周多时间里,墨菲基本都在工作室里忙碌,修改剧本初稿,再根据剧本需要调整项目计划书,同时预估未来筹备、拍摄和制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难题。
这个项目要比《电锯惊魂》难得多,《电锯惊魂》全部由斯坦顿工作室投资,墨菲一人独大,但这种情况不可能继续,新项目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资金会来自其他电影公司,这就需要他做更多的准备。
电影制作总会发生些不可预知的情况,不过一些事有备无患总是没错。
最为典型的就是资金。
墨菲也考虑过,如果拍摄时遇到现在想不到的困难,投资方投入的预算真的不够的话,需要怎么办?
如果到时连续奔波筹钱很长时间还是没有结果,他是应该再花更多时间努力尝试筹措资金,然后依然因为成本所限被困在原地不能动弹呢?还是应该想一些创新的办法,无论如何都要把电影拍出来?
毫无疑问,他这个导演应该是后者。
这个时候就要翻箱倒柜从壁橱背面找出那个偷偷藏起来的“贫血预算”了,而不是再想着花25万美元去租一架私人飞机,去会见那些还没拿定主意的潜在金主。
越是没钱的时候,越要多想办法。
还有演员问题,像墨菲这样处于起步阶段的导演,也很想与大牌演员合作,大牌演员带来的不止是关注度,还有切实的票房号召力。
但想要大牌演员跟他合作,难度非常大。
在好莱坞,有些情况下,如果一个导演手上的项目足够吸引人的话,吸引到大牌演员加盟也不是没有可能,尤其那些出演过独立影片的大牌演员。
对这些演员来说,他们知道独立电影会提供那些好莱坞商业电影永远不会提供的机会,他们能够利用这些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卓绝演技。
不过,墨菲有自知之明,新项目没有演员展示演技的机会,大牌明星也不会对这样的黑色电影感兴趣。
所以他考虑的更加实际,詹姆斯弗兰科、塞斯罗根、乔纳希尔以及凯瑞穆里根,还有即将出狱的小罗伯特唐尼这些人更适合这个项目。
最为关键的女主角,也可以尝试着向圣费南多谷发一份邀请,对方现在还没有日后女王般的地位,想来一份正式的电影邀请,被拒绝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幕后制作人员方面,墨菲也与比尔罗西斯沟通过,上次合作的主要人员,基本都来自CAA,他们同样是《电锯惊魂》大卖的受益者,也希望能与墨菲继续合作。
这些可以等项目成立之后再说,墨菲也不着急,考虑最多的还是资金问题。
电影是一门很高大上的艺术,但这门艺术发展到现在,需要用大量的金钱才能实现。
他本身不打算投资这部影片,斯坦顿工作室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投资,毕竟后面还有与福克斯探照灯合作的《电锯惊魂》的续集,这需要很大的一笔钱,即便更换导演的话,这种续集的投资风险也更低。
影片不是来自自己的投资,墨菲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一是权力必然会变小,二是资金管控会更严格。
前者还好说,作为一个经历过还算正规教育的导演,墨菲知道这里是制片人负责制,后者则有些麻烦。
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这就要导演会喊穷。
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身为导演应该尽可能的透明并且必须永远讲实话,但现实的情况就是你充满热情,剧组干劲十足,却囊中羞涩。
一个成功的导演,还应该在影片完成之前,用言语、行动以及计划,给投资制造信心——只要投资越大,影片会越出色,未来的市场回报也会越高。
说服金主们投钱,从来不是简单的工作。
从本质来说,这就是让投资人给脑海里的一个想法投资。
想法这种东西很模糊,很概念化,有些导演或者制作人为了拉投资,往往会先拍摄一个短片,利用短片来吸引金主。
但这也有弊端,短片不够惊艳的话,很难吸引到投资。
这么做的时候必须要小心,向潜在的投资人介绍项目和做出潜在经济回报的承诺这两者之间有清晰的界限,毕竟这是一个在法律监控范围内的游戏,在做出回报承诺的时候务必小心不要蓄意歪曲事实,否则很有可能因为涉嫌欺诈被司法系统盯上。
当然,墨菲不打算拍摄短片,这种方式也不合适他。
从九月下旬一直忙碌到接近十月初,墨菲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终于搞定了剧本,以及CAA运作影片更为重要的项目商业计划书。
即便是到现在,墨菲也希望有人欣赏他的剧本,然后对方大挥一笔,开上一张足够影片拍摄的支票,这是所有导演共同的幻想。
这很难实现,想要变成现实,关键就在于交给潜在投资者和客户的商业计划书,一份关于如何筹备、选角、拍摄和制作影片的,构思缜密、调查严谨的战略计划。
完成这份计划后,墨菲让比尔罗西斯提交给了CAA,别说是电影公司不会贸贸然就随便开启一个电影项目,即便是CAA这个运作方,也会对项目本身进行先期审核。
虽然不是墨菲的负责人,但作为CAA主管电影电视业务的高层,一份剧本和计划书的复印件也被送到了布莱恩劳德的手里。
尽管这不是预想中的《电锯惊魂》的续集,布莱恩劳德认真仔细的阅读过计划书之后,还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先不说这个项目的创意如何,那个年轻导演严谨的态度和周密的计划,就会先给人留下极好的印象。
况且,这个项目是他拿手的黑色风格,即便有些荒诞,却也看点十足。
而且剧本和计划中有很多噱头,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没有噱头就没有卖点,没有卖点也就没有票房。
剧本是基础,一份出色的商业计划书却是打动电影公司的关键。
原本,布莱恩劳德对这份计划书并不抱太大的希望,毕竟墨菲是个导演而不是专业的制作人,打算等剧本和计划书提交到CAA之后,让公司更加专业的人士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以便能吸引到资金。
即便是CAA扔出的项目,有时候也会被人拒绝。
这在商业投资中是很正常的情况。
相比于看了一遍的剧本,布莱恩劳德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计划书上面。
计划书不算特别厚,它本身也对于内容和页数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关键在于内容是否显示出专业素养,表达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