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古代考科举-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方长庚一本正经:“孔夫子曰,‘射御足力则贤’;习射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是判断一个人贤能与否的标志,学生自然要听孔圣人的话;做一个文武兼修的人。”

    王镇抚听着也觉得挺有意思;虽然并不太当一回事;但还是上前指导方长庚的动作:“‘内志正;体外直;然后持弓矢省固;持弓矢省固,然后可以言中’;这句话你比我还熟了。射箭需摒弃杂念,前臂放平;肘上需能放一杯水”

    方长庚按王镇抚说的做;不一会儿手臂就酸软地抬不起来,都能想象明天这双手一定跟软面条一样。

    王镇抚哈哈大笑:“其实你的年纪还太小了,一般十五岁开始练这个好一些。不过我看你臂力还不错,难道以前练过?”

    方长庚摇头,露齿一笑:“以前只是在县学耍过几次,不算练过。至于臂力,小时候常帮家里干些农活,比寻常人力气大一点。”其实最近他的身高开始窜了,现在已经有一米五几,比同龄人要高不少,以后应该也矮不到哪里去。

    也不知道这位王镇抚是不是有和方长庚一样的出身,闻此态度认真了不少,在一旁指正了方长庚的动作许久,才挥挥手说:“你别练了,小心明天字都写不了。”

    方长庚也不敢再拿弓箭,因为他们每天都要临帖书五百字,要是没完成任务是要被书科夫子打手板的。

    “你要是真想学些勋贵们平常会玩的技艺,还得学学骑术,不过整个永州府除了卫所内,也就徐府还有几个大姓家里养了马,在府学就没法学了。”

    王镇抚觉得有些可惜,他看方长庚身型骨骼还挺适合习武,手臂也有点肌肉,只是骑射本就是世家子弟们才消遣得起的玩意儿,寻常平民就只能看着了,他也没办法。

    方长庚也没想这么多,只是觉得这些身心有益而已,而且这世道男子有武艺傍身总是好的,谁知道哪天就能用到呢?

    “有什么就学什么,学生只是喜欢,和与勋贵交际并无关系。”他直言道。

    王镇抚是武举出身,性格十分直爽,听他这么说也笑了:“能这么想就好,等下个月射艺比赛,我看看你有没有长进。”

    方长庚点点头,见王镇抚宣布下课,就按部就班地回住处看书练字,一点都没有松懈。

    相比射科,乐科就在秀才中受欢迎不少,他们除了要学习宫商角征羽五音,还能选择乐器修习,古琴、笛箫都是大家喜欢学的,以后士林聚会也方便附庸风雅。

    方长庚嫌古琴携带不便,笛声又稍觉尖锐,于是选择了管箫。

    乐科的夫子十分擅长乐理,在他的指导下,方长庚花了四天就能出声了,之后还要练习气息指法。

    总之,体验了几天,府学生活一如他想象的丰富多彩,根本不会有多余的时间做别的事。而府学内气氛总体还算和谐,他在院子里时常和陈斌打个照面,两人也会友好地互相问好。

    五天时间一过,方长庚就和周其琛去参加了徐闻止的办的诗会。

    周其琛的马车刚在徐府门口停下,就有府里的下人过来牵马,方长庚跳下马车才发现徐府门庭若市,前来参加诗会的同窗们都互相作揖拘礼,言笑晏晏地打招呼。

    还有人忽然冒出几句诗抒发情感,听得方长庚一愣一愣,这出口成章的本事他还没学会呢。

    一行人边互相介绍边在徐府下人的带领下进了后花园,那里已经摆好宴席,就等来他们落座。

    徐闻止从另一头的洞门走出来,身后还跟着两名婢子,确实是永州府第一大姓人家公子的派头,只要振臂一呼就有无数人响应。

    或许是他之前与方长庚他们曾一块儿登山游玩过,因此对他们格外亲近,也使他们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原来过几日就是重阳节,可惜那日我与家人有其他安排,只好提前办这个诗会。”徐闻止解释了几句,立刻就有人说安排得正好,那日他也要和家人登高望远之类的话。

    方长庚算是看出来了,徐闻止就是一块香饽饽,谁要是能跟他扯上关系,就等于在京城有了路子,对一心从仕又没有根基的士人而言是必须要抓住的。

    徐闻止笑了几声,提出要每人作一首诗助兴,作不出来的就要罚酒一杯。

    这里头自然有不少人卡壳打顿,红着脸喝了罚酒,好在方长庚准备的时间比较长,之前又因为担心考场做不出诗所以每日都会咬文嚼字地写出一篇自己看得过去的诗集合成册,这时就显得游刃有余多了,躲过了罚酒。

    周其琛的文采和徐闻止不相上下,作出的诗立刻调动了气氛,方长庚观察了一下,发现有不少人都一副想结识周其琛的样子,看来作诗确实是文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手段。

    一轮结束,徐闻止沉吟一声,高昂着头大大方方吟了首绝句,可谓是本场最佳,瞬间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就连方长庚这种对诗赋不太感冒的人也觉得享受。

    之后他们又行了酒令,玩了会儿击鼓传花以及猜谜,等天色都暗下来后才散了,离开之前还约定过段时间去徐氏族学的蹴鞠场玩。

    方长庚和周其琛在昏暗夜色中上了马车,没想到徐闻止还派人送了他们两个一人一首诗,应该是亲笔书写的,一手风流瘦金体,赏心悦目,也可见徐闻止对他俩的态度特别。

    两人连忙请那送诗的小厮回去转告,改天就来回礼,这才回马车瘫坐着松了口气。

    经过这一回诗会,整个永州府有点名声的秀才童生们都打过照面了,虽然说不出对方祖宗十八代,但基本的背景还是能做到心里有数。

    方长庚切身感受了一把文人们对聚会的热衷与推崇,同时心里感叹,要不是顶着府试案首和院试第二的光环,就他这样的出身背景,早不知被人遗忘到哪个犄角疙搭去了。而且在诗会上自己的表现平平,这对仕途是个阻碍,还要早点适应这些活动才行。

    回到府学,方长庚暂时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就这么过去了一个月,方启明果然来看他了。

    “家里已经决定开个饭馆,主要还是觉得开客栈容易引来乱七八糟的人,而且辛苦,爹娘他们不好应付。”

    方启明这段时间又黑了不少,人也瘦了,估计过得确实挺辛苦。

    方长庚点点头:“反正这铺子是咱们自己的,生意不好也不至于亏太多,就是不知道家里银子够不够用啊?”要不然他再去抄书赚点钱?

    方启明像是看出他的想法,让他不用操心:“当然够用了,不够用我也能去借,反正你安心读书就好,别的都用不着费心。”

    方长庚只好叮嘱了几句他能想到的要注意的事,看方启明已经有清晰的计划了才闭嘴。

    兄弟俩去酒楼吃了顿饭,街上有小媳妇小丫鬟不时盯着方启明看,惹得方长庚也不由得多看了他哥两眼,发现方启明长得越来越有男人味了,不禁有些羡慕。

    “哥,村里看上你的姑娘是不是很多?”他嘿嘿一笑。

    方启明似乎有些烦恼:“别提了,只要我回去娘就催我,我都想随便娶一个算了。”

    方长庚满脸疑窦:“不是吧哥,你就真没有看上的姑娘啊?”

    方启明闻言沉默了一瞬,随即恢复了正常:“我看上有什么用,还得人家看得上我才行。”

    方长庚立刻捕捉到狗血的气味,决定给他哥鼓鼓劲:“你好歹也是个童生,有生意头脑,看看,还长得一表人才,人家姑娘没准早就芳心暗许了。”

    方启明看他一眼,似乎真的遇到烦心事了,许久才叹了口气:“弟,你以后可千万不要随便盯着哪家小姐看,看上了却配不上人家,那可就麻烦了。”

    看来他哥是真的没戏了,方长庚暗想。

    “天涯何处无芳草,你也别难过了,等你以后成了县里纳税大户,没准那位小姐就看上你了。”只能这么安慰了。

    方启明瞪他一眼:“她又不是那种人,我只是怕她爹不同意”

    方长庚翻了个白眼:“那你爱怎么就怎么吧,你可千万别祸害别的姑娘,要是娶不到你喜欢的,打一辈子光棍算了。”

    方启明气闷地瞪他:“你懂个屁”

    方长庚回他一个“呵呵”,明白了陷入爱河的男人比女人更可怕。

出游() 
方启明在府城待了几天;除了来看方长庚;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开拓生意渠道。

    因为之前认识的药贩回老家不干了;方启明只能自己想办法寻找府县里的固定买家;这几天已经跑了好几家药房;收获不是很大。

    “渴死我了。”方启明大步走进方长庚住处;拎起桌上的茶壶就往嘴里“咕咚咕咚”灌水。

    其实这段时间方长庚为此特意关注过永州府府志以及本朝学者的见闻游记;于是出言道:“东安县的花桥有一处官府设的驿站,就在宝庆府和永州府相接处,很多商贩都在那里交易货物。除了每七天有一次赶圩;每隔三个月还有一次赶大圩,邻近几个县城还有宝庆府都会有不少商家来,哥你不如去那里看看。”

    方启明听完想了想;突然苦笑出声:“我以前还觉得做这个没什么难的;现在才明白这里面的艰辛,这两天跑得我嘴里都长泡了。”

    方长庚朝他晃了晃手里那本资治通鉴;挑眉道:“后悔了吧?是不是觉得还是读书好?”

    方启明干笑:“呵呵;那还是算了;我早就说过;考上童生就把书全扔了;再读下去我可能会疯。对了,我还真有个事儿要问你;你说我现在跑商,官府会不会给我安个商籍?”

    他可不想自己的后代子孙因为这个在科举中受歧视。

    方长庚神情忽然无比严肃;低呼一声:“糟糕!”

    方启明顿时紧张地看向他:“不会吧?那怎么办?难道要我把孩子过继给你?”

    方长庚憋了一会儿;实在忍不住了才埋头闷笑,笑得方启明一脸莫名其妙又羞怒地看着他:“笑什么?你也学那些臭书生的毛病!”

    方长庚这才抬起头,不再开他的玩笑:“咱们皇上只在山西、安徽等中原那一带设了商籍,而且主要是为茶商和盐商设的,和咱们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你怕什么?”

    方启明“哦”了一声,放心地在桌边坐下:“那我就放心了。既然你说东安那里有赶圩,我明天就出发去那里。”

    方长庚原来还想提醒他有没有准备样品、是否了解别的药材商的价格等事项,后来发现他确实准备得充分了,就没再多问别的。

    “对了哥,我给你买了两本书,你拿回去看看。”方长庚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士商类要和一本天下水陆路程,递给方启明,“我听人说的,看这个对你跑商有好处。”

    方启明接过书翻了几页,过了一会儿抬起头,深情地看向方长庚:“弟,还是你好,看来哥以前没白疼你。”他自从做起药材生意以来受了不少冷眼,压力也大,还好家里爹娘理解,有个聪明弟弟还时常鼓励他帮助他,总算没让他半途而废。

    方长庚抖了抖胳膊上的鸡皮疙瘩:“这话你还是留给我嫂子听吧。”

    说到这个,方长庚有些犹豫道:“哥,你要不跟我说说你喜欢的是哪家小姐,没准我能帮你出出主意呢。”

    算算方启明过完年都十九了,怎么都该是找个媳妇儿的时候了,就是他不急,小李氏和老李氏恐怕也要催了,他还是希望他哥能找个真心喜欢的过一辈子。

    方启明这时却心不在这种事上:“这种事你能出什么主意,再等等吧,等我做出些名堂再说。”

    方长庚点点头:“既然家里要开饭馆,以后总有跑商的会来饭馆歇脚,让爹娘注意着些,肯定会有不少机会找上门来的。”

    方启明笑着“嗯”了一声:“我也是这么想的。”

    “可惜我现在没有假,不能回去看看。”方长庚有些惋惜。

    方启明说:“也不是什么要紧的,爹已经找好了木匠和油漆工,过两天就要开工了。”

    方长庚本来还想提些装修上的意见,转念想到古代条件有限,也弄不出什么花样来,而且家里也投不出那么多资金,就放弃了。

    “沅君现在在县学,到时候我让他叫上秀才们去咱家饭馆捧场。对了哥,你别忘了去请我在县学的老师,叫沈赫,沅君知道的。还有,最好能去请县衙里三位我认识的书吏,他们来不来我也不能保证,不过要是能请到他们,一定会吸引不少人来咱们店吃饭的。”

    方启明点头表示知道了。

    送走方启明以后,方长庚又埋进了书本,将昨日老师讲的注释仔仔细细地复习。除了一直作为正统的朱熹版本的注释,他还去藏书阁收集了当今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