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宦海(科举)-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则是为了跟在师祖身边多学点为官之道,二则也是想着此去齐地,说不准便要待上好些年,想要抓紧时间多陪陪孙惟德。
    因着吏部下令,要求下派官员务必在九月中旬到任,顾云浩决定了于九月初启程。
    在临行前日,顾云浩一家收拾好了东西,整装待发,却是突然有一小黄门前来,说是宫内传召。
    闻言,顾云浩连忙穿上官服,随着那人入宫。
    他没有想到元化帝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召见他,一路走,一路都是在想着到底所为何事。
    及至紫极殿,顾云浩恭敬地叩首行礼:“微臣顾云浩叩见陛下。”
    “起来吧。”
    元化帝说了一声,便示意许斌等一众宫人们退下,一时间,整个屋内就只他们君臣二人。
    “此去齐地,顾卿作何想法?”元化帝率先出言,却是直接问道。
    “实乃惶恐至极,陛下隆恩,臣铭感于心,终身不忘。”
    顾云浩不知他到底是何意思,只得颇为官方的回道。
    “朕曾经说过,你我君臣,应当是最为心意相通才是,景源又何必过于拘谨。”
    元化帝好似心情不错,笑着说道:“今次召你前来,实则乃有一事,与爱卿商议。”
    “陛下此言,微臣万不敢当。为人臣者,自当为主上分忧。”
    心知帝王喜怒不同寻常,即便现在看那元化帝是笑盈盈的,但顾云浩仍然是丝毫不敢大意,更不敢将元化帝说的话当真,遂谨慎地道:“陛下有何吩咐,臣自当竭力而为。”
    见着顾云浩如此,元化帝只是眉尖一挑,不露喜怒地道:“顾卿以为,当下朝局如何?朕又该当如何?”
    听了这话,顾云浩更是心里一跳,只觉整个人都有些喘不过气来。
    他是怎么也没想到,元化帝在这个时候传召他进宫,却是为了问他朝局之事。
    要知道,他虽然两世为人,但入朝不久,即便是有些手段心机,也是跟朝中的那些大佬们没得比。
    元化帝身为帝王,自小受到熏陶,其手段绝对不是他顾云浩可比。
    眼下这元化帝却是以此来问他?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也正是因着这个缘故,顾云浩听闻元化帝这样问,心中更是警惕不已。
    “陛下仁厚,兼有贤臣相辅,必成千古帝业。”
    不晓得元化帝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顾云浩也是不敢多言,只得简单地回了一句。
    “哦?那景源以为,这贤臣到底是谁?是杜允文还是陶明哲,亦是你那位师祖孙惟德?”
    闻言,元化帝心中一闷,却是不怒反笑:“原来在景源的眼中,那些个目无君上的人竟然也算是贤臣?”
    “微臣不敢!”
    这话说得有些重了,顾云浩当下便急忙叩首请罪,而后又免不了为孙惟德开脱一句:“右相大人虽有恩与微臣,但所谓内举不避亲,臣当真以为,右相大人乃是一忠君之人。”
    “哼。”
    元化帝未置可否地哼了一声,却是又道:“别扯那没用的,你只说说,如今的局势,又该当如何。”
    见着元化帝这般,顾云浩心中一动。
    难道这个年轻帝王是真的想要听一听他对朝局的看法?
    思忖了片刻,顾云浩还是咬了咬牙,说道:“微臣以为,眼下左相与右相相争,正乃是个好机会。”
    这话其实也是合了萧穆言的心意,当下他便来了兴致,忍不住划过一丝淡笑,点了点头道:“说下去。”
    见着元化帝似乎没有什么不悦的样子,顾云浩心神大振,继续说道:“为长远计,陛下当行三事。”
    “恩?哪三事?”
    顾云浩恭敬地回道:“其一,逐步调任军中将领,从而掌控军权。其二,时刻关注邸报,从而掌控民意。其三,竭力召回藩王,限制地方割据。”
    这三件事,实际亦是萧穆言近来烦扰之事,眼下乍然听闻有人亦是这么说,他也开始对顾云浩高看了一分。
    看来这个顾云浩虽然年轻,还真是个可用之人。
    元化帝心中暗暗点头,面上却是不显,又直接说道:“卿之所言亦是朕之所愿,只是邸报之事倒还好说,只是这军队里,大多都是勋贵子弟,且将领们常年练兵,早已尽得手下兵士之心,即便是朕派遣了新的将军前去,怕是也不能尽收军心。”
    “陛下何不逐步调任?若是先行在几路军中互换将领,军中也必然不会再似之前那般牢不可破,届时陛下再派了信得过之人前去接掌,岂非是要容易的多?”顾云浩建议道。
    这虽然只是一个大概的建议,但元化帝本是个极为擅长谋算之人,当下便加之以细节思量了一番,也是觉得有些可行性。
    “爱卿此计甚秒,若是谋划得当,说不定三五年内,便能将我华朝大部分军队收归于朕的手中。”
    因着这个提议解决了军队之事,元化帝毫不吝啬地赞了一声,而后却是又说起第三件事:“只是藩王那边,怕是不会那么容易,特别是平王跟蜀王,既然已经放虎归山,这二人又岂会再轻易入京?”
    闻言,顾云浩也是神情一默。
    这话说的不错。
    平王跟蜀王又不傻,就藩之后,怎么可能再回到京中自投罗网。
    要知道,就连之前太上皇顺德帝殡天,元化帝一连发好些个诏令,传召两王回京奔丧,这两人都是没有回来的。
    “陛下,不若再过些年,待时局平稳,诸王心定之后,再想个由头召回京来?”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觉得藩王在外,对于帝位乃是一大威胁,遂试着说道。
    “由头倒是好找,只是一般的由头,只怕是不行的。”
    元化帝也是颇为无奈。
    眼下顺德帝已经入葬,奔丧这个理由已经是用不得了。
    而他萧穆言又是自幼丧母,自他的母后去世之后,顺德帝又一直没有再立皇后,元化一朝没有太后,自然也不能借着什么太后病危或是寿诞的借口了。
    顾云浩心中早已有了打算,思量再三,还是壮着胆子说了出来:“若是重修皇陵,为先帝后妃归置墓穴,太妃们可会想要回京看看今后魂归之地?”
    此言一出,元化帝当下眼前一亮。
    这一计确实是有些剑走偏锋了……
 
第196章 第196章:七年(二更)

    时光如水; 转瞬即逝。
    齐地安庆府。
    顾云浩在府衙处理了一上午的政务,只觉脖子有些发酸。
    “东翁; 吃盏茶吧。”见着顾云浩似有倦意,赵启放下手中的公文,倒了杯茶递了过去。
    “多谢。”
    顾云浩含笑接过那茶碗,吃了口茶,却又问道:“博彦,今天的邸报可到了?”
    “还未曾,我去问问看。”闻言,赵启忙站起身来; 往外而去。
    看着赵启离开的背影; 顾云浩放下手中的茶碗; 不由感叹时光之快; 一转眼; 他都已经出京七年了。
    这七年; 他一直都在齐地的安庆府任职。
    只是却还是从正五品的同知; 成为现在正四品的知府。
    这个擢升速度并不算慢; 但也绝对称不得快,属于寻常官员的升迁范围之内。
    距离京城千里之遥,虽然挂念着朝中的局势,挂念着师祖孙惟德的安危,但却是只能从邸报上知晓京内朝局之事。
    因着之前改良邸报; 一共将邸报分为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面向寻常百姓; 一个是发往各地官衙仅供官员们阅看。
    在余鑫的掌控之下,邸报经过这七年的发展,邸报的影响力更是今非昔比。
    那一个面向百姓发刊的版本赫然已经成为操控舆论,掌控民心的利器,而发刊至官员手中的版本,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官场的风向。
    三年前,顾云浩去信给余鑫,让其建言元化帝,将邸报利益化。
    获准之后,余鑫大刀阔斧的进一步改良了邸报,不仅丰富了刊载内容,更是分出多个板块。
    除了内供官员们的邸报之外,那些面向百姓的邸报如今已经针对不同的人群又单独专设了两个板块。
    针对商人,设定一版,专门刊载各地贸易及朝中商贸税册等事。
    针对读书人,则是着重于文坛儒林,及各地科考等事宜。
    此外,邸报得了元化帝的获准之后,在全国各州府增设报业行,正式开始大量发刊,实行收费制。
    除了之前以公告的行事在各地衙门张贴之外,各地报业行加大刊印数量,开始单份出售。
    当然,这是针对于那些有钱的富人来说,毕竟一天花个十来文钱,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他们也是比较乐意的。
    因着邸报盈利化,朝中便在税入跟官田之外,又多了一份收入。
    虽然不是很多,但一年上百万两的银子,也足以令元化帝颇为诧异了。
    为此,元化帝特意嘉赏余鑫,正式给邸报署定级。
    在这之后,邸报署完全从翰林院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崭新的正五品机构。
    余鑫的官职也自从五品正式擢升为正五品,手下更是配备了不少官员,专司邸报之事。
    远在安庆的顾云浩在得到消息之后,也是很为这个学弟而高兴。
    七年的时光,曾经跟在他跟季航身后‘学兄’‘学兄’喊的余鑫,也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官员了。
    眼下邸报的影响力着实不小,不仅是官员们每日必看之外,就是那些稍微有些关心时局的百姓读书人们,也是时刻通过邸报在关注着朝中的动态。
    除了邸报之外,自顾云浩离京之后,元化帝通过利用左相杜允文跟右相孙惟德缠斗,开始一步一步收拢军心。
    将顾云浩临行前的三策细细思量了一番,元化帝直接令兵部初拟了统军之策,亲自为军中将领们制定了考核擢升机制。
    最后,元化五年,朝廷正式下令,凡军中将领,亦是同文官一样,由兵部主持对其三年一考核,凡考核合格者,便能予以擢升。
    此策一出,朝中武将皆是欢喜万分。
    要知道武将晋升,大多是要靠着在战场上拼来。
    但现在华朝并无战事,这也就等于这些武将们在这些年来几乎没有擢升的希望。
    也正是因着这个缘故,军队方面的将领们方才独统一军数年,渐渐地将华朝的军队养成了自己的部队。
    也正是因着这个缘故,勋贵们方才能影响到军心。
    元化帝如今不言新政,又制定出武将们晋升的机制,给了勋贵和武将们一个上升的空间,那些勋贵和武将集团自然是没有反驳的道理。
    要知道华朝立国已经有好些年了,勋贵们养尊处优久了,勋贵子弟也很少有成器的,平日不惹事就罢了,哪里会再愿意上战场去拼杀,现在此令一出,令其能在京中全无危险的便得到擢升,又有谁人不拥戴这一政令呢。
    随着元化五年这一治军之策颁发之后,华朝军中上下并无什么反驳之声,次年,元化帝正式令兵部依着新策行事,开始对华朝军中大小将领进行考核。
    只是这一次,元化帝却好似并不着急一般,仅仅是考核将领这一事,兵部就前前后后拖拖踏踏的花了大半年。
    知道元化六年的年底,方才拿出结果上奏元化帝。
    天知道在这一年里,军中的将领和勋贵们简直是恨死兵部了。
    要知道现在武将出了考核机制,若是顺利的话,三年便可擢升一级,这样一来,对武将们而言,每一年那都是极为重要的。
    毕竟早些上了一级,也好再等三年又能更进一步。
    但兵部偏偏是拖拖拉拉,元化帝好似也并不是很上心,这可急坏了武将们。
    即便是心里着急,武将们也是不敢去埋怨元化帝,因此,兵部瞬间变成了众矢之的,每天都有武将和勋贵们上门,明里暗里埋怨兵部行事拖沓。
    面对这个情况,兵部尚书何奇骅只觉有苦难言。
    这哪里是他们兵部的缘故,分明是陛下那边不上心,甚至还私下示意让他行事从缓。
    只是何奇骅乃是元化帝一手提任之人,算是个铁杆的帝党,自然不会做出出卖君主之事,遂虽然受着众多武将跟勋贵们的嘲讽和埋怨,他也是佯装不知,埋头受了,并未多言一句。
    元化六年年底,在吊足了勋贵跟武将们胃口之后,元化帝总算是下令兵部,按着考评结果,开始为符合擢升条件的武将们拟定官职。
    此事完全甩开了吏部,直接交由兵部负责。
    一时间,武将跟勋贵们皆是欢喜不已,纷纷开始盯着兵部。
    兵部也因着元化帝此令一下,瞬间成为了朝中炙手可热的部门,全然不似之前给军队搞后勤时那么毫无存在感。
    然而这个时候,兵部尚书何奇骅更是头疼不已。
    每个符合条件的将领都想要得到一个好位置,只是武将们不同文官,行事大多较为粗犷。
    有的直接抬上银子就往他家送的,有直来直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