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数画面在脑海中掠过,有轻声长吟自远空而来:“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那种声音,是人与神祈祷的韵律,撩拨心弦,让人感觉浑身炽热的同时,忍不住带着浑身澎湃的热血,五体投地,眼含热泪头抵大地:“尧……”
【我感觉很眼熟,好像在哪见过……】
【啊,这是我家乡那边的啊!陶寺古观象台?哇,好还原啊,不过感觉陆大师这个更精细!】
是的,此时陆子安制作的,正是观象台的模型。
《尚书·尧典》记载,在举行禅让典礼时,尧帝要把天文观测仪器亲自授给舜帝,有什么作品,能比能够清晰地表现十二个节气的观象台更有说服力?
只是,在制作的时候,陆子安的制作手法又让许多人感到奇怪。
因为他多制作了一些在他们看来根本没有意义的零件,看上去,有些像画蛇添足。
很多人也有去过陶寺古观象台,虽然站在那巨大的观象台上目睹日出的时候,也颇为动容,但……也仅此而已。
有人已经迅速找出了陶寺古观象台的实景图,开始拿着和陆子安正在制作的半成品进行对比。
可是,在他们看来,这仅仅只是轮廓相似,一些多余的零件,是陶寺古观象台的实景图上没有的。
陆子安却没有解释的意思,他的刀法干净而利落,刀锋到处,玉料分离。
一根根均匀细致的玉柱竖立起来,以榫卯的形式与整个观象台相连接,而那些线条,却组成了四道同心圆。
等到所有玉柱都雕刻完毕,陆子安终于深吸一口气,放下了刻刀。
【咦咦,做完了?还挺快的嘛!】
【这位夜猫子同学,你看一下时间好不好?】
【哇,已经一点多啦,时间过得好快啊!】
只是,哪怕此时夜已经深了,直播间人数却并不见少,反而有种越来越多的趋势。
陆子安轻轻吸了一口气,站起来伸展了一下手臂,关节啪哒啪哒响了几下。
他喝了口茶,眼睛竟然无比清澈。
根本毫无睡意!
“抱歉,我低估了这件作品的难度。”陆子安很干脆地放下杯子:“我今晚可能需要熬个夜,大家早点休息吧,等明天再来看也一样的。”
【不不不不,求别关直播啊啊啊啊!】
【同求别关直播!这是要了我的命啊!】
【命你拿去,别关我的直播!】
陆子安有些迟疑:“但是,确实挺晚了……”
他伸出的罪恶的右手,最终还是因为全屏幕都是恳求而停住了。
与此同时,他的所有联系方式都被打爆了,陆子安看了一眼,连邮箱都全被塞满了求别关直播的邮件。
“那,行吧……”陆子安抬眼看了一下窗外,唇角忽然浮起一抹浅淡的笑意:“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能与大家共赏这月色,我深感荣幸。”
皎洁的月光从窗台跳进来,洒了他一身。
眉眼清峻,真正的丰神朗月,温润如玉。
尤其陆子安周身的气度,更是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突然觉得,我弯了。】
一句玩笑,竟引起无数应和。
陆子安却已经重新在桌前落座,舒展了一下手指,手指按在了那十三根玉柱上。
在所有人惊讶、惊恐、不敢置信的眼神里,他慢慢地把这些玉柱按了下去。
有人腾地地一声站了起来:“怎么做到的?”
这不会是他们太想睡觉、产生幻觉了吧?
但是,陆子安给他们的惊喜,显然远远不止这一点点。
所有人瞪大眼睛,看着他慢慢将四周的玉柱立起来,然后慢慢反过来,扣在了整座星象台上。
这还是玉料吗?这确定不是橡皮泥?
当陆子安把整件作品立起来的时候,人们已经没脾气了。
不过这半成品侧立着,正面正好对着摄像头,人们也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晰。
他们这才发现,那些玉柱,原来不是随便排列的,当陆子安这样反扣之后,所有玉柱竟然都暗呈榫卯的形态,彼此相依相嵌,无比紧密。
正在所有人看得起劲的时候,陆子安又把它倒扣着放桌上了。
眼看着非常平整的玉料表面,当陆子安在左侧抵住后,竟然缓缓从右侧抽出了一块方正的玉料。
上小下大,形似覆斗。
更奇怪的是,陆子安轻轻摩挲着它的表面,略一沉吟,挥刀落下!
雕琢出两个对称的出入口,再雕出砖石踏道和梯栏,盘旋而下。
陆子安将玉顶各边都雕刻出明显的收缩,并雕出矮墙,这便是俗称的女儿墙。
【我看出来了……登封观星台?】
【死而无憾,我无比庆幸,今晚留了下来。】
此时守在直播间里的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想法。
幸好,他们说服了陆子安!
如此这般奇妙的景象,他们只能在日后的成品里安静揣测,简直是对这般精绝工艺的亵渎。
陆子安此时已经在台顶两端小屋中间,由台底到台顶,做出了有凹槽的“高表”。
在凹槽正北是三十六块青石平铺的石圭,这,就是俗称的量天尺。
【量天尺啊啊啊!我的妈呀……】
而陆子安的做工之精细,也让人无比动容。
在观星台内,还有一“测景台”,它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姬旦修建,是古代祖先测量日影,验证四时的仪器。
陆子安不仅把它完美地呈现出来,而且比原本的更加细致,连花纹都细腻一致。
华夏传统的节气划分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正是周姬旦通过在测景台的实地观测划定的,从而使春夏秋四时得以划定。
“观星台建于元朝初年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保护得较好的天文台。”陆子安头也不抬,声音清冷:“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
轻轻吹了吹玉屑,陆子安唇角勾起一抹笑:“公元1281年编制出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就是出自于此。
在大自然面前,古人是智慧的。
他们既执着于探秘,又懂得顺应天意、顺势而为、合理利用。
这些观象台,完美地实现了,天与人的对话,它是我们华夏祖先敬畏自然、探索自然、顺应自然的见证!”
所有人都怔怔然,看着这奇妙的一切。
从无,到有,从虚,到实。
时间不可触摸,但陆子安却仿佛将岁月固化了。
一颗颗玉球,慢慢用纤细的玉柱固定,再与整个观象台融合。
分布,方向,都有特定的规律。
太阳月亮,其他星辰,从远到近。
在他的指下,完整的星象,就这样逐渐地,慢慢呈现。
不知不觉中,天边已经泛起了一线白。
远处的云层逐渐散开,又缓缓聚拢,一抹金光若隐若现,衬着玉料,泛着一丝清冷的光。
而陆子安就在此时,停下了手中的刀。
他微微眯起眼睛,唇角扬起一抹自信的笑意:“辛苦大家了,接下来,我送大家一份薄礼。”
陆子安微微倾身,调整了一下摄像头。
直播间里的弹幕渐渐停了下来,所有人安静地等待着。
陆大师的礼物……会是什么呢?
仿佛是听到了他们心中的呼声一般,一片寂静里,一道金光,就那样突兀而霸道地撕开了沉寂的天幕。
天边的云彩仿佛被染上了浅浅的金色,毫无抵抗地被这丝金色侵蚀。
但是,最让人们沉醉的,却是那突然发出耀眼光芒的玉球。
它仿佛是一颗正在发光的星体,容纳了朝阳泄露的所有的光。
画面里,突然出现了一根手指,轻轻推动。
漫天星辰,仿佛都随着这颗玉球的变化而变化。
而观象台上的景象,也让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目瞪口呆、呼吸凝滞。
很难用语言形容此时的情绪,他们在呼吸之间,看到了日出日落,看到了岁月更迭。
有人曾站在雪山之巅,叹沧海桑田,人类之渺小。
有人曾深潜大海,恐惧着大自然的奇诡。
自然也有人为着生活而烦恼,为了爱情而悲伤,但在此时此刻,人们才深刻地体会到,何为波澜壮阔,何为沧海一粟。
第571章 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陆子安竟仅以这一道晨光,就演示出了万千星象!
日升,日落。
光华流转间,所有玉球依次折射着最大那颗玉球的光芒。
它们落于观象台,光影清晰地指向每一个间隔。
清晨清冽的风,让陆子安的神思变得更加清明:“这是圭表,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度的工具,它能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立者为表,它能产生影,水平者为圭,它是刻度尺,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圭表测时的精准度与表的长度成正比。”
与此同时,光线落于玉圭,陆子安指着这一道清晰的光影:“这,便是日晷(guǐ)最初的模样。”
日晷分水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极地晷、南向垂直日晷等八种。
而最常见的,自然是水平式日晷,它采用水平式的刻度盘,日晷轴的倾斜度,依使用地的纬度设定。
“不过……我个人认为,古人的计时器具,应该是刻漏而不是日晷。”陆子安微微拧眉思索,操作着玉球进行新一次的变化:“《明史·历一》中有言:定时之术,壶漏为古法轮钟为新法,然不若求端於日星,昼则用日,夜则任用一星。比如一柱香的时间,就是通过香的燃烧来计时,此外还有香漏、田漏等等。”
原来是这样吗?众人若有所思。
也有对历史详知的专业人士开始摩拳擦掌,想要针对这一说法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
但是很快他们的思绪又被陆子安转移到了其他方面,因为此时陆子安微笑着道:“相信大家也都看出来了,这个观星台的原型,就是登封观星台,又名周公测影台,学名“八尺表”,就是登封观星台上的表长为八尺,《周礼》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记载,意思就是在天地的中心——登封告成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
俗名“无影台”,如果大家刚好在夏至时来观星台,会发现自己站在台上的时候,没有影子。”
【这么神奇的吗?】
【哇……突然很感兴趣哎!就是不知道去一次要多少钱。】
【感觉好厉害的样子,肯定很贵叭……】
【学生党表示望而兴叹,囊中羞涩嘤嘤嘤!】
【一拳打死嘤嘤党,登封观星台我去过,十块钱门票,很良心价了好吧?十块钱你跟我说你没有?】
【……目瞪狗呆,这么便宜的吗?我准备明年夏至去看看!感觉超奇妙!】
【我也去我也去!要不咱组团啊!】
【这个可以有!】
眼看着弹幕关注点偏得越来越厉害,陆子安只能笑笑,又给拉回来:“登封观星台建于1279年前后,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周礼》记载,西周时周公姬旦在阳城造土圭木表,“立竿见影”测量日影定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耕,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天色大亮,清晨微冽的风吹起他的衣角,抚过他的眉眼。
一夜未睡的陆子安,神色有些许憔悴,但眼里却依然涌动着耀眼的光。
兴之所至,他甚至在桌前坐了下来,与网友们聊起了郭守敬。
这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世称“郭太史”。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参考了一千多年的天文资料和70多种历法,制订出了《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
《授时历》自颁行后,沿用三百多年,是我国流行最长的一部历法。
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十二种新仪器。
总而言之,这是一位奇才。
陆子安说起这位郭太史,那真是头头是道。
那些奇妙的仪器,哪怕拿到如今,也让人不禁感慨其精细程度。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陆子安翻开他的记录本,其中就有这些仪器的绘图。
比印刷出来的更清晰,更容易理解。
【感觉好厉害啊,陆大师,你能把它们重新做出来吗?】
【对呀,感觉这些都好精妙的样子……】
陆子安挑了挑眉,笑了:“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会把这些仪器作为作业留给百工门的记名弟子,到时大家可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