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电影巨匠-第1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伴随着游行的推进,新闻媒体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不仅仅是各位总统竞选候补人都纷纷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在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其他的选择;同时关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调查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一位匿名举报者率先揭发了一家位于硅谷的慈善基金会的内部秘辛,他们打着“保护环境”的名头进行敛财,事实上所有的慈善捐款都被他们用来享乐。这一扯就扯出了长长的一条藤蔓,藤蔓上挂着一连串的小葫芦,基金会腐败的内幕曝光于天下,一时间声名狼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游行进一步升级,十二月五日,马里兰州银泉的美国国家气象局,这一次游行足足持续了三天,召集了超过六千名示威者,声势浩大;十二月十二日,示威再次回到了华盛顿白宫门口,超过一万名示威者席地而坐,希望政府能够对郑重其事地面对环境保护问题。

从九月份到十二月,谁都没有能够预料到,由来已久的温室效应居然成为了总统选举开启征程之后的最火热问题,要不是伊拉克战争问题始终如鲠在喉,只怕温室效应的讨论热度还会再次攀升。

第149章 悄然杀青

阿尔伯特打开最新一期的“华盛顿邮报”,头版头条赫然是伊拉克战争“虐囚门”的最新进展,而头条底下则是乔治·布什在白宫例行发布会上的正面回应,“温室效应是必须给予重视的问题,毋庸置疑!”

2004年的一月已经过去了一周时间,但温室效应的争论显然依旧没有降温,反而事情还有越演越烈的迹象。打开报纸的内页,就可以看到关于温室效应危害的专业文章:

“在目前全球温暖化的趋势之下,冰川时代很有可能会再次来临,南极冰盖的融化导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浓度降低。大洋输送带因此而逐渐停止:暖流不能到达寒冷海域;寒流不能到达温暖海域。全球温度降低,另一个冰河时代来临。北半球大部分被冰封,一阵接着一阵的暴风雪和龙卷风将横扫大陆。最终的危害,可能会造成恐龙时代的再次降临!”

文章的落款是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温室效应研究项目。

阿尔伯特瞠目结舌地看着这片文章,“这……这不就是我们的剧本吗?”他只觉得自己舌头都要打结了,翻到了头版,再次确认,这的确是“华盛顿邮报”,全美销量最高的十大报纸之一,而且也是最为权威的报纸之一,特别是当初爆料了水门事件的丑闻之后,“华盛顿邮报”的正确性毋庸置疑。

然后再翻回刚才的页面,仔细阅读一遍,阿尔伯特还是呆若木鸡,“这就是我们的剧本啊!”

坐在旁边的珀西直接就翻了一个白眼,“同样的话你不用重复两遍,我们没有耳聋,你也没有语言障碍……等等,还是你的确有语言障碍?”

阿尔伯特呵呵地干笑了两声,“很好笑,昨天吃完饭把盘子都舔干净的人在说话。”一句反击让珀西只能当做耳旁风,又不能承认,又不能反驳。阿尔伯特也见好就收,转头看向了另一侧的兰斯,“这也是我们安排好的吗?”

“不,当然不是。”兰斯连连摆手,“我还没有那么大的能力。”目前兰斯只能算是无名小卒,西奥、伊恩、高文再加上二十世纪福克斯,他已经竭尽全力进行推动了。除了伊恩煽动环境保护者们走上街头示威游行的效果远远超出预期之外,其他部分呈现出来的效果都是可以预见的,没有太多增幅。

“纽约时报”的事也不是兰斯可以控制的,他做好了两套方案,一种就是“纽约时报”按照计划刊登哈维尔的文章;如果“纽约时报”拒绝,那么哈维尔将会刊登在他的博客上,然后利用“上帝之城”的观众力量,把文章在网络上炒作起来,兰斯甚至已经想好网络上怎么煽风点火了。

不过,最终“纽约时报”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并且牢牢抓住,实现了影响最大化。比起“特洛伊”声势浩大的开机仪式来说,低调做事的“后天”不花一分一毫,却在悄无声息地将前期宣传阵线足足拉长到了五个月时间。虽然目前温室效应问题一直没有和“后天”联系起来,但一旦兰斯发力,此前五个月累积下来的影响力就将会被直接推向极致!

至于“华盛顿邮报”的这篇文章,的确和兰斯没有关系。

“兰斯,这些情况你都预料到了吗?”阿尔伯特不可思议地看向了兰斯。

坐在旁边的珀西难得一次没有和阿尔伯特唱反调,不过他还是忍不住讥讽了阿尔伯特一句,挑了挑他话语里的语病,“兰斯又不是先知。”然后这才先问到,“你怎么就确定,他们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认为,温室效应的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

“利益。”兰斯给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答案,温室效应不仅仅是“拯救”地球那么简单而已,那些真正的环境爱好者们太过单纯质朴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可以牵扯到数十上百亿的利益,甚至可以上升到国家政策方针的层面。保护环境固然重要,但比起环境来说,金钱、权利、名誉等等,在现实生活中更为重要。

“保护环境”可以成为一个利益的载体,为了赢取利益而破坏环境,同样,也可以为了赢得更多的利益而保护环境。温室效应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哈维尔的报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真相,这个项目已经推动了将近十年,维系着太多的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人会希望“真相”被发现。

事实上,到了2015年,人们猛然发现,温室效应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平均温度的上升远远没有达到当初预期的高度;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气候反常等现象相继出现,不容忽视,但也远远没有达到媒体危言耸听的高度。可是,这个“严重问题”还是必须严重下去,因为“利益”。

“只是,我也没有想到会如此热闹。”兰斯调侃着说到。

考虑到上一世的情况,兰斯认为自己煽风点火之后的结果,最多也就是让媒体关注关注,引发更多的讨论,主要还是让更多环境保护者站出来,为电影做免费的前期宣传。但现在,事情也一发不可收拾,巧妙地运用新闻媒体、舆论领袖、利益冲突的方式,将这件事彻底炒热了起来。

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比兰斯预期之中至少要翻三倍,甚至还把半个好莱坞都动员了起来,完全是意外收获。

“那接下来呢?”阿尔伯特迫不及待地询问到,然后得意洋洋地看了珀西一眼,显然因为抢在珀西之前提问而得意不已。这让冷眼旁观的兰斯着实哭笑不得。

不等兰斯回答,丹尼斯·奎德也走了过来,“对啊,兰斯,我们回去之后,需要配合做什么事吗?”

就在十五分钟之前,“后天”剧组在蒙特利尔完成了最后一场戏的拍摄,从九月份进入剧组以来,前后花费了将近五个月的时间,终于宣告杀青。

今年,蒙特利尔迎来了记录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无论是在录影棚内,还是在户外实地拍摄,温度都冷得令人受不了,尤其是拍摄遇到暴风雪的场景,演员们即使穿着四、五层厚厚的保护衣物,但面对着人工喷雪机,忍受着时速八公里的风速吹袭,口鼻都被厚厚的雪花覆盖住,即使带着眼罩也几乎睁不开眼睛。

这几个月来,剧组上上下下都疲惫到了极致,今天总算是杀青了。

兰斯抬起头看向了迎面走过来的演员们,认真想了想,“呃,什么也不做?”这话让大家都轻笑了起来,“不,我是认真的。最近这段时间,环境保护者的情绪显然十分激动,如果这个时候宣传电影的话,只会弄巧成拙。如果遇到采访的话,你们只需要说,温室效应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地球必须得到足够的保护,否则未来的灾难是我们难以承受的。”

兰斯沉吟了一会,然后再次点点头,“对,强调灾难。按照你们自己的想法说就可以了,能言会道的,就多说说灾难会多么可怕;不太会应付媒体的,就说支持环境保护者立场就可以了。”

丹尼斯摊开双手,回头看了看其他演员们,笑呵呵地说到,“这不是难事,对吧?”大家都被丹尼斯的调侃逗笑了。

接下来一段时间,环境保护者的情绪会逐渐平复下来。但兰斯却不能够让这股情绪那么快冷却,现在依旧没有到演员们走向台前的时候,而是发挥预告片作用的时候了。真正出色的预告片,不仅仅是让人们对电影内容有基本的认识,更可以唤醒人们的好奇和期待,吸引人们走进电影院去观看电影。

“后天”的第一款预告片,即将登陆第三十八届超级碗。在温室效应讨论热情回落的关键时刻,点燃第二把火焰。所以,现在真正的重担在兰斯的身上,他必须和亚伦·门克剪出一款精彩绝伦的预告片——这一款预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世界末日之上。

兰斯视线余光瞥了瞥阿尔伯特手中的“华盛顿邮报”,脑海里已经有了腹稿。

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后期制作必须快点完成,否则错过了今年的暑期档,那么此前这半年多时间的酝酿就功亏一篑了,更可怕的是可能导致混沌影业分崩离析。

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演员们可以休息了,但幕后制作的繁重工作才轰轰烈烈地拉开序幕而已。

“兰斯。”杰克·吉伦哈尔走了上前,把兰斯的注意力重新唤了回来,“再过两个星期,就是金球奖了,我在红地毯上可以提到这部作品吗?”杰克问完之后,显得有些羞涩拘谨,“我经纪人十分迫切地希望媒体能够宣传一下。”

在外人看来,“后天”几乎是悄无声息、一片死寂,即使是电影杀青,也没有任何媒体到场。难怪杰克的经纪人如此迫切了。

兰斯不由轻笑了起来,“当然,你完全可以说,前提是,不允许泄露任何关于电影剧情的内容,你可以说你参与了‘后天’的拍摄,你也可以说剧组之内有什么演员,包括你在拍摄过程中的想法,但,唯一的一条。”兰斯虽然依旧带着笑意,但眼神却变得无比严肃,“不允许说电影剧情。明白了吗?”

杰克胡乱地点点头,扯嘴笑了笑,“当然。当然!”

颁奖季,他几乎都忘记了,他人生里第一个真正的颁奖季,已经徐徐拉开了帷幕。

第150章 颁奖季临

颁奖季的概念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事情必须从档期的概念说起。

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将近一个世纪,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这才形成了如今繁荣鼎盛的景象。1975年“大白鲨”和1977年的“星球大战”先后掀起了票房浪潮之后,好莱坞正式进入了类型片繁荣的商业电影时代,特别是后者,不仅创造了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文化现象,而且自其之后,暑期档的概念第一次问世。

在那之后,一年四季就被分为了春季档、夏季档、秋季档和冬季档。因为好莱坞发现,不同的档期适合不同的电影类型,一部普通的电影放在正确的档期可以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一部出色的电影放在错误的档期则可能导致滑铁卢。于是,档期的概念正式形成。

1998年,一部叫做“莎翁情史”的电影横空出世,在所有舆论都看好“拯救大兵瑞恩”的情况下,依靠着十二月、一月和二月的密集宣传,以及正确的公关策略,最终在奥斯卡上掀翻了世纪末最出色的一部战争电影,最终站在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领奖台上,引起一片哗然。

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当“拯救大兵瑞恩”那史诗般写实的诺曼底登陆长镜头载入史册时,“莎翁情史”却已经被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不过,“莎翁情史”却作为“颁奖季的起点”,另类地载入史册。

人们通过“莎翁情史”意识到,档期效应对于志在得奖的作品来说也是适用的,正确的档期加上正确的策略,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一场以冲击奥斯卡为核心的宣传公关战逐渐形成,一大批电影为了混一个眼熟、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为了冲击小金人,将上映档期安排在十一月、十二月,然后在一月和二月展开密集公关行为,最终实现奥斯卡上的大获全胜。

这,就是颁奖季的来源。

颁奖季的出现不仅仅将奥斯卡推向了全新的高峰,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最具商业价值、最具权威性的颁奖典礼,同时还带动了北美电影市场的繁荣。

自1998年以来,一年的档期被重新划分为五个区域,一月和二月是冬季档,三月到五月是春季档,六月到八月则是万众瞩目的夏季档,九月和十月是秋季档,十一月和十二月被称为假日档,同时也被称为颁奖季。

一般来说,颁奖季从十一月开始,持续到次年的三月,但伴随着奥斯卡影响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