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此之前,首映式仅仅只是一个展示平台,宣告着电影正式与观众见面的平台,可是全球同步首映所引发的关注狂潮、议论焦点以及传播效果,却远远超出预期,不仅可以调动忠实粉丝的热情,还可以吸引普通观众的好奇,于是,首映式逐渐发展成为电影产业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不仅仅是商业电影,就连艺术电影都会开始精心策划首映式——比如说登陆合适的电影节作为首映式,比如说在纽约的艺术院线进行限定影迷首映会,这对于电影的宣传战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首映式的规模大小、话题意义、热闹程度所影响的宣传效果,都将会成为随后票房、口碑以及之后的录像带市场、周边产品的影响因素。
这也使得首映式成为了电影公司宣传环节之中花费大量精力的环节——耗费五百万举办一场全球首映式,并不是天方夜谭,相反,在票房为尊的暑期档里屡见不鲜。
一场首映式成功与否的标准有很多,最直接的标准就是首映票房的数据;但衡量一场首映式盛大与否的标准却比较直接:场地,媒体,嘉宾和影迷。
后三个要素无需赘言,人数越多、分量越重,就是胜利。但是场地因素却十分特别,不是可以容纳观众数目越多的剧院,就代表首映式越盛大,而是首映剧院的地理位置越中心才越受关注。
简而言之,位于好莱坞大道正中心的三所剧院是战略制高点:中国剧院,船长剧院和柯达剧院。
三所剧院毗邻而居,中国剧院和柯达剧院在好莱坞大道的北侧,仅仅间隔不到二十码的距离;船长剧院则坐落在好莱坞大道的南侧,位于柯达剧院的斜对面,三座剧院呈现出三角之势。
这三所剧院观众容纳量都十分有限,中国剧院仅仅只能容纳九百五十名观众,而船长剧院的座位也只有一千出头,柯达剧院倒是可以容纳三千五百人——但是这个宴会厅一般只用于大型活动,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其周围的小型放映厅也只能容纳不到一千名观众。但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所有盛大首映式都愿意将场地选择在这里。
每一年的盛夏,位于洛杉矶心脏的好莱坞大道都是热闹非凡、络绎不绝。
华纳兄弟毫无疑问地将“十二罗汉”的首映式安排在了中国剧院,这不仅是最为核心的地段,同时也是目前首映式最热门的场所,对于群星云集的“十二罗汉”无疑是最佳选择。
圈内盛传,派拉蒙原本打算选择中国剧院作为“借刀杀人”的首映场所,可惜的是,在正面竞争之中,近年积弱的派拉蒙没有竞争过财大气粗的华纳兄弟;更糟糕的是,华纳兄弟来势汹汹,大有把“十二罗汉”首映式打造成为暑期档的规格,群星云集的红地毯就不说了,他们向超过两百家媒体派送了邀请函,并且计划设置可以容纳千人的影迷围观区……这就意味着好莱坞大道半条街都将被挤得水泄不通——同时还意味着,船长剧院和柯达剧院都无法开放了。
由于三家剧院呈现出三角之势,几乎是一家挨着一家,所以中国剧院举办了如此盛大的首映式,无论“借刀杀人”在船长剧院还是柯达剧院,都将被挤压地喘不过气来——当然,派拉蒙也可以不惜血本地和华纳兄弟硬碰硬,让这场对峙持续升温,甚至可能发展成为肉搏战,但……派拉蒙没有这个底气。
最后,派拉蒙选择了洛杉矶剧院作为“借刀杀人”的首映式,在这场对决中,气势就先弱了一大截。
“洛杉矶剧院”这个名字气势非凡,彷佛是洛杉矶腹地的一家剧院,但事实上,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这家剧院都十分陌生——甚至是闻所未闻。
洛杉矶剧院坐落在治安相对混乱的下城区,是一家百老汇使用的表演剧院。1931年落成之后,名噪一时,是当时好莱坞最著名的剧院,查理·卓别林的经典作品“城市之光”就在这里举行了首映式,可以容纳两千名观众的宽敞剧院,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顶尖室内剧院。
不过,时光流逝,洛杉矶的电影重心逐渐北移,好莱坞大道逐渐形成气候,导致了整座城市的繁荣形态都发生了变化,下城区逐渐凋零下来,华尔街和穷街陋巷并存的混乱景象与充满现代化的好莱坞截然不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愿意来到洛杉矶剧院的观众已经少之又少了,就连百老汇剧目也都更加倾向于新兴的洛杉矶音乐中心。不要说两千个席位了,即使是十分之一的座位都很难卖出去。
进入2004年,市政府已经开始讨论是否将这里关闭,不再对公众开放。至于未来的用途,到底是用作于历史博物馆,还是推翻重建,还有待商议。
选择洛杉矶剧院作为首映式举办地,不仅意味着远离了好莱坞的中心,从好莱坞大道驱车至此至少需要十五分钟车程,显然媒体更加愿意选择繁荣、安全、明亮的好莱坞大道;同时还意味着,“借刀杀人”为了避开“十二罗汉”的风头,远走下城区,来到这片荒漠之中,气势之争已经落于下风,而首映声势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这一切都使得“借刀杀人”陷入了一个难堪的境地。更糟糕的是,洛杉矶剧院足足有两千个观众席位,想要坐满,几乎就是难于登天的一项任务。
当首映场地出来之后,几乎所有人脑海里都冒出同样的一个想法:难道“借刀杀人”要缴械投降了?就连“十二罗汉”剧组内部都有些错愕——完全没有预料到,此前持续展开炙热对决的“借刀杀人”居然会在关键时刻示弱。
秉持着同样想法的,还有无数新闻媒体。
“洛杉矶时报”的克里夫·罗宾森早早就驱车来到了洛杉矶剧院,附近街区的杂乱无章让他不由皱起了眉头,不是嫌弃这里的治安——至少这里比纽约的皇后区要好多了,而是好奇着,把首映式摆放在这样的区域,派拉蒙估计是回天乏术了,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挽回如此糟糕的景象了。
远远地,克里夫就看到了“美国周刊”的达瑞斯·麦考伊,达瑞斯主动挥手打了招呼,克里夫也就迎了上去,“你怎么来了?我以为你肯定去好莱坞大道那里的。”达瑞斯的声音显得有些古怪,显然不太理解如此局面是怎么回事。
克里夫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左右看了看,此时才不过刚刚过七点,距离首映式还有一个多小时,但是现场已经熙熙攘攘地聚集了不少人。前来观影的群众至少有两百人,规模说不上盛大,可是却超出了预期;而媒体记者至少来了五、六十人,其中还不乏一些熟悉面孔,随便一扫,他就看到了“旧金山纪事报”的布莱恩·巴洛、“芝加哥论坛报”的南茜·布莱克和“纽约时报”的哈维尔·尤利尔。
转头看向了达瑞斯,克里夫反问到,“我以为你会过去那里的。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和马特、乔治是朋友。”朋友,这个词在记者和艺人之间很少使用,因为记者需要保持相对客观的立场,一旦使用了,就意味着双方的关系十分紧密。
达瑞斯撇了撇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个问题是我先问的。”
克里夫也没有再兜圈子,“好莱坞大道那里肯定热闹得不行,我刚才过来的时候从高地大道一路开下来的,那里至少聚集了一千多人。所以,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倒是十分好奇……”说到这里,克里夫突然就顿住了,眼底闪过一丝困惑。
达瑞斯也捕捉到了这抹情绪,接话说到,“好奇这里到底会发生什么。”说完之后,达瑞斯用力咬了咬嘴里的口香糖,哭笑不得地咒骂到,“真是他妈聪明的混蛋!”
“借刀杀人”的示敌以弱,甚至一路退到了洛杉矶剧院,这直接引发了所有人的好奇心。毕竟,中国剧院的盛大首映式几乎是完全可以预料的,繁多的明星、汹涌的观众、热闹的记者、宾主尽欢的气氛、无知无尽的追捧……但是洛杉矶剧院的首映式却具备了无数可能,更何况,在此前对峙之局中毫不示弱的“借刀杀人”怎么可能束手就擒?还不要忘记汤姆·克鲁斯与兰斯洛特·施特雷洛的存在,显然,这里的首映式要有趣多了——即使是一场灾难,也是有趣的灾难,没有人会愿意错过这场灾难。
达瑞斯抬起头看向了克里夫,“你说,这是他们有心策划的吗?”如果真的是派拉蒙有意而为之的,那这个宣传策略还真是见鬼了!
克里夫哑然失笑,“一会就会揭晓答案了,不是吗?”
第389章 奇货可居
克里夫看了不远处的布莱恩·巴洛一眼,此时布莱恩正在和派拉蒙影业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套话,过去的三十分钟里,布莱恩一直在四处钻营、打探消息,试图探询“借刀杀人”把首映式放在洛杉矶剧院的真实原因,以及今天首映式的重磅噱头,显然布莱恩并不相信,雪莉·兰辛那只老狐狸会真的不战而退,更何况还有这两年来风头正劲的兰斯洛特·施特雷洛……
他也不相信。可是他不会像布莱恩一样用如此直白简单的手段,“旧金山纪事报”这两年果然是越来越堕落了,甚至不惜用狗仔队的手段去达到目的。如果想要探询真相,一会兰斯或者雪莉出现的时候,所有一切都会水落石出了……
正准备收回视线时,克里夫却是不由僵了僵,眼睛里激荡着不可思议的神色,然后快步迎了上去。经过布莱恩时,克里夫脚步没有任何停顿,布莱恩也留意到了克里夫的动作,不由回过头,当看到克里夫前进的方向时,顿时喜形于色,他就知道,派拉蒙绝对不可能轻易就缴械投降的!
“乔!”克里夫扬声打起了招呼,和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年绅士热情地握了握手,“耶稣基督,你怎么过来这里了?我以为你会去中国剧院!”
这位银发绅士呵呵地笑了起来,“我的确去了中国剧院。”他看起来至少有六十岁了,可是却没有太多老态,反而精神健烁、身姿如松,略显宽松的西装搭配深灰色的圆顶软毡帽,那沿袭自好莱坞黄金时代翩翩绅士的姿态别有一番风味,“和巴里那老家伙谈了一会,见了见乔治和史蒂文,然后就过来了。”
“老家伙”,敢这样称呼华纳兄弟首席执行官巴里·梅耶的,整个好莱坞可以说屈指可数,对乔治·克鲁尼和史蒂文·索德伯格的亲昵感也可见一斑。
眼前这位绅士名叫乔纳森·杰拉德(Jonathan Gerrard)的老人是一名记者,资深记者,现在任职于“名利场”。他在记者这一行打滚了超过四十年,经历了好莱坞的黄金年代,也经历过九十年代的辉煌,如今赫赫有名的“奥斯卡之夜”在开创初期,就可以看到他在背后强力推动的身影,可以说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老骨头之一。
论资历,乔纳森现在完全有资格坐在主编办公室掌管一份报纸或者一本杂志的舵盘,可是他对主编工作完全没有兴趣,始终对记者跑街走巷的工作抱有强烈的热情。所以,他始终活跃在第一线。由于他的资历和人脉,当然还有能力,一般重要场合之上,“名利场”都会以他做代表,带上其他几名资深记者,一同出席。
乔纳森和华纳兄弟的私交甚笃,而且和乔治·克鲁斯也堪称是忘年之交,布拉德·皮特、马特·达蒙也都曾出现在他的私人派对之上。于公于私,他都应该出席“十二罗汉”的首映式才对。
所以,当克里夫看到乔纳森时,不仅仅是错愕,更是震惊,这才略显失态。
乔纳森注意到了克里夫没有掩饰的惊异,呵呵地笑了起来,“中国剧院那里不用担心,总是会有人照顾的。我倒是十分好奇,这里的这出戏到底应该怎么演下去。”
正如乔纳森所说,中国剧院肯定是热闹非凡。“洛杉矶时报”一共派出了四名记者,三名前往中国剧院,一名前往洛杉矶剧院,以此表示对华纳兄弟的重视。相信,“名利场”、“旧金山纪事报”、“美国周刊”等媒体都是如此,即使是东海岸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等也不例外。不过,克里夫出于好奇心,主动揽过了洛杉矶剧院的工作。
事实上,对于那些新人记者来说,洛杉矶剧院是一份苦差,不仅因为地段出于破落的下城区,而且派拉蒙也远远比不上华纳兄弟大方,自助餐和媒体待遇都可以看得出差距,更重要的是,“十二罗汉”群星云集,采访起来不费吹灰之力,工作轻松又享受,更不要说潜在的人脉资源了。
可是,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在克里夫看来,如果一份记者工作太过轻松的话——往往就意味着无聊,没有新闻价值,缺少噱头爆点,真正能够大卖的新闻还是需要冲突和意外,这也是他选择了洛杉矶剧院的原因。
奇货可居,这是新闻界的永恒真理——不怕“借刀杀人”的首映式凄凉惨败,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