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兰斯有自信,“我是传奇”的合作能够达成,毕竟这不是“超人归来”,但问题从来不仅仅局限于这一部电影,而在于这部电影之后所引发的连锁效应,这才是最为困难的部分。当然,这也是兰斯决定拍摄这部作品的原因。
所以,放松结束之后,带着愉悦的心情,兰斯还是收回了注意力,开始重新构思“我是传奇”的整个剧本框架。
上一世,“我是传奇”的媒体综评只有六十五分,这对于商业电影来说是一个合格的分数,但依旧不能算杰作。横向比较的话,兰斯执导的“后天”是六十四分,可以说,两部作品是同一个档次的,兰斯如果按照上一世的轨迹拍摄,成品质量至少不会太过糟糕。可是,现在的兰斯已经不是两年前执导“后天”的那个人了,更重要的是,“我是传奇”和“后天”是两部截然不同的作品。
同为末世题材的作品,“后天”注重的是末世的恢弘,更多是一部灾难电影,视觉特效是主角,故事薄弱并不会影响电影票房,所以六十四分不仅仅合格,甚至可以说是出色的成绩;但“我是传奇”注重的是人物传记,更多是一部描述末世的文艺电影,罗伯特·奈维尔是主角,基本上是电影唯一的主角,故事薄弱对于电影成品质量有着严重的影响,六十五分远远不是原著小说的真正潜力。
在“我是传奇”的原著小说中,“世界毁灭之后的苍凉和孤寂”是贯穿始终的核心主线,罗伯特·奈维尔是当之无愧的绝对主角,小说通过罗伯特这个角色,以别样的视角来审视世界末日这个主题,而罗伯特细腻而真实的心境变化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甚至开始想象如果自己是世界末日的最后一个存活者那会如何,这也成为了小说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原著小说之中,罗伯特一开始认为,自己就是整个纽约剩下的最后一个人,那种寂寞而茫然、恐惧而不安的心情,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搜索的无果,一点一点被放大,逐渐推动到了极致,甚至产生了抑郁心理,以至于他开始和塑料模特说话,开始和自己的宠物狼狗说话。
这种绝望之中却又必须生存下去的矛盾心理,始终在折磨着罗伯特,无法排遣的孤独在吞噬着罗伯特的心灵,以至于后来罗伯特发现他不是唯一存活的人,他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心理,难以接受这个世界上还有除了他之外的人类的事实——这是抑郁心理的普遍状态,抑郁症会自怨自艾地沉浸在这样的状态之中,拒绝改变现状,甚至产生过激反应。
原著小说详细地呈现出了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得出来理查德·马特森势必对心理学进行了研究,真正让小说与众不同的,就是这种对人类、对世界的反省和思考。
上一世的“我是传奇”也试图复制出这样的轨迹,整部电影一共有一百分钟,导演弗朗西斯·劳伦斯足足花费了六十分钟来描写“孤独”这个主题,展现出罗伯特如何在末世里求生、如何在孤独里苦中作乐、如何在寻觅着幸存的同类、如何试图寻找出解决病毒的办法;而进入后半段之后,罗伯特遇到了其他存活的人类,然后与感染病毒的僵尸们展开了大决战。
由于威尔·史密斯的绝对巨星地位,再加上原著小说给予了罗伯特绝对足够的发挥空间,于是电影几乎将所有重量都压在了威尔身上,完完全全依靠他一个人支撑起了整部作品。必须承认的是,威尔也许不是一名表演天才,但他对于特定角色、特定情节的表演还是具有一定功底的。
尤其是处于逆境之中苦闷压抑的茫然和不安,还有绝望之中激励人心的坚韧不屈,这都是威尔的拿手好戏。先后为威尔赢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拳王阿里”和“当幸福来敲门”都是如此,同一类型的角色、同一类型的表演,包括收获了不少好评的“七磅”和“震荡效应”,也不例外。
值得一提的是,在兰斯穿越之前,“震荡效应”上映之后,不少人都认为威尔的表演十分出色,足以再拿一次奥斯卡提名。但兰斯却认为,威尔的表演没有太多突破,始终在重复自我,而且表演的发力明显用错地方,导致整个角色浮于表面,没有深度。如果放在五年前、十年前,那么这样的表演值得提名肯定,可是在如此长时间内不断重复自我,没有任何突破,那么不仅不值得,相反威尔还应该自我检讨。
重新回到“我是传奇”这部作品里,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威尔的表演无疑是足够的,他真正表现出了罗伯特那种孤独寂寞、彷徨失落的情绪。但这也成为了整部作品的最大败笔,甚至影响了整体结构。
弗兰西斯为了给威尔表演空间,采用了大量近镜头特写,试图展现出末世的孤寂和无助,让镜头为表演服务。但他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剧本本身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威尔即使再努力,依旧是徒劳。
阿齐瓦·高斯曼在改编剧本过程中,决定简化心理转变的漫长过程,集中精力呈现出罗伯特在末世之中的孤独和绝望,彷佛就是截取了原著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般。
为了展现这种孤独,阿齐瓦选择了罗伯特的家庭作为羁绊依据,可是出于电影篇幅和整体风格的考量,他却仅仅只是截取了灾难爆发的那个夜晚,罗伯特试图将妻女送离即将被隔离的纽约这一个记忆片段,片段不仅简单,而且内容十分单薄,几乎没有展现出罗伯特和妻子、女儿之间的互动,彷佛亲情仅仅只是纸面上苍白无力的文字一般,这也使得羁绊来源缺少了说服力,继而让孤独的滋长缺少了源动力,导致人物形象单薄无力,威尔表演十分用心,但人物却依旧扁平。
截取片段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不仅如此,罗伯特和狼狗之间的纽带关系贯穿了电影上半部分,但却没有能够堆砌足够的细节去打动观众,不要说层层推进的心理转变了,就连“世界末日最后一个存活者”的孤独、苍茫和落寞也没有任何说服力,仅仅只是一个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而已,罗伯特就差没有直接直白地高喊“我很孤独”了。
阿齐瓦的改编方式是典型的商业剧本手法,这本无可厚非,但却不见得适用于“我是传奇”。
一方面是前半段剧情显得有些单薄,弗兰西斯无比慷慨地给了威尔一个表演舞台,但威尔却没有足够的支撑点去表演;另一方面则是阿齐瓦几乎抛弃了心理转变的细腻错杂部分,希望为商业票房服务,但贯穿电影始终的就是心理描写,这是文艺剧情电影的表现手法,两种自相矛盾的意图让作品呈现出一种不商业也不文艺的尴尬感。
可以看得出来,这种源自于剧本创作、导演意图、原著小说的冲突,使得整个故事被削弱之后,有些不伦不类,令人失望,让人深深体会到改编剧本的难度。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本来就是一部商业电影,阿齐瓦的改编无可厚非,但问题就在于,“我是传奇”也没有能够实现商业电影的目标。
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削弱主角的心理转换,增强主角与对手的抗衡,节奏紧凑、高潮迭起,这就是成功法宝。“我是传奇”在改编过程中就试图遵循这样的套路,阿齐瓦仅仅以家庭羁绊来维系罗伯特的角色形象,甚至不惜将家庭回忆也削减到了一个过场,尽可能地让故事线简化,然后集中精力突出末世的恢弘和气氛的惊悚。当初“后天”也是如此。
但问题就在于,“我是传奇”的前半段节奏缓慢,始终聚焦于罗伯特身上,惊悚和荒凉的氛围到位了,却没有能够为心理转变进行铺垫,尤其是罗伯特明知道世界上有百分之一存活者,却又怀疑着纽约只剩下自己一个人,那种饱受孤独和绝望折磨催生了抑郁症的前兆,以至于后来出现其他幸存者时,下意识地进行了拒绝,这种矛盾心理完全没有给出合理的起承转合,让故事变得无比单薄,甚至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感觉,无法理解罗伯特反应的来源。
后半段节奏稍微加快,但由于前面的缺少铺垫,这也使得后续剧情变得有些莫名其妙、支离破碎起来,就像是空中楼阁,无法真正打动观众,只是所谓的“高潮”赶鸭子上架,而最重要的僵尸大战也不过五分钟就草草结束,感觉还没有爆发起来,电影就已经落幕了。这绝对是商业电影的致命伤!
可以说,“我是传奇”也远远没有挖掘出商业电影的更大潜力。
第657章 改编难题
改编剧本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初兰斯改编“上帝之城”时就深有体会。“我是传奇”的改编难度一点都不逊色于“上帝之城”,尤其是需要在商业诉求和角色塑造之间寻求平衡,更是无比困难。
上一世,“我是传奇”为了突出原著小说的主题,专门拍摄了两个结局,一个是罗伯特拿着炸弹与僵尸同归于尽,一个则是僵尸发展出智能之后,头领僵尸终于与自己的妻子团聚,平静退散,罗伯特与另外两名生存者踏上了寻找同类的道路。
其实,这两个结局都与原著小说紧密相连,前者展现的是罗伯特万念俱灰之下,同归于尽的惨烈,从妻女的意外丧生,到世界毁灭,再到宠物狼狗的去世,孤独的折磨一点一点掐灭罗伯特所有希望,即使碰到了其他幸存者,罗伯特也下意识地拒绝相信,所以选择了最为惨烈的方式结束了孤独的折磨。
后者则升华了主题,人类在末世之下感受着孤独,僵尸们也是如此,双方彼此视对方为威胁,两个族群似乎必须你死我活找出一条出路。但最后大家却发现,他们都在寻求着自己的羁绊、归属和港湾,就连僵尸也开始智能化发展,滋生出了自己的意念,形成全新物种。末世,将会以另外一种局面展开。
无论是哪一个结局,能够完整铺垫、陈述、推进、升华,这都会让电影变得无比精彩,并且令人回味。最终电影上映时,为了增加商业元素,采用了第一个版本的结局,制造出了一种末世惨烈的景象,但可惜的是,剧本的缺失和薄弱,却导致核心主题“孤独”失去了支撑点,以至于两个版本的结局都没有说服力,就像是海市蜃楼一般——仅仅只是看上去很美。
客观来说,“我是传奇”上映之后,引起了不俗的反响,特别是以一个别出心裁的视角去审视了末世,在类型作品中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媒体综评一般,但观众却给予了不少支持,最终取得了北美票房两亿五千六百万,海外票房三亿两千八百万,全球票房五亿八千五百万。
不过,这一成绩相对于其一亿五千万的成本和高额的宣传费用,只能说是小赚一笔,并没有达到华纳兄弟的真正期待。真正吸引观众的,还是威尔·史密斯的个人魅力,远远没有爆发出电影本身的能量。
所以,成也威尔,败也威尔。
在兰斯看来,阿齐瓦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定位失衡。“我是传奇”的确是一部商业电影,但却是一部可以挖掘出艺术内涵的商业电影。罗伯特作为男主角,他对于末世的反应具有后现代启示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诠释了末世主题,简化乃至忽略这一部分,不仅丢失了原著的精髓,而且导致电影也失去了精神。
就好像是一个精美的盒子里装着绝世珍宝,可是阿齐瓦却买椟还珠,固然精美的盒子令人眼前一亮,但却丢失了真正的宝藏。
兰斯打算重新调整整个剧本的结构,他希望缩短一些前半段罗伯特一个人的戏份。原本,这是电影最大的噱头,但由于阿齐瓦的剧本没有给予罗伯特足够的深度和厚度,导致罗伯特发现其他人类时,噱头被戳破,后续高潮和升华也没有能够跟上,故事立刻就变得头重脚轻起来。
兰斯缩短罗伯特一个人的戏份,一方面是给予后面的僵尸大战更多的空间,增加“脚”的比重,让电影的高潮可以真正精彩起来,这才是商业电影的亮点,最后时刻大决战必须惊心动魄。除此之外,兰斯更加喜欢僵尸进化智能的这个结局,所以他需要在剧情之中埋下伏笔,让僵尸也变得“人性化”,不仅可以设下陷阱捕猎罗伯特,使得对峙充满了冲突,还可以让终极决战变得精彩纷呈,更重要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局将会升华整个故事。所以,后半段的分量和内容必须增加。
另一方面将会在前半段缩短之后的空间里,让罗伯特这个角色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起来,尤其是加入心理转变的整个过程,不仅可以引导观众一起加入电影之中,而且可以增加“头”的分量,平衡头脚之间的比例。兰斯希望能够采用三段式结构,铺垫罗伯特孤独和绝望的升级,让心理转变取代阿齐瓦版本里的末世生存成为前半段的故事主线。
在阿齐瓦版本的剧本里,缺少一个清晰的思路,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