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的事业发展就成为了老大难,如果他们希望在娱乐行业继续闯荡下去,成为演员无疑是最佳选择——至少比歌手要靠谱得多,因为好莱坞总是不缺少花瓶,但总是需要新的花瓶。
黛安·克鲁格、卡拉·迪瓦伊(Cara Delevingne)、梅根·福克斯这样模特转行演员的案例不在少数,但能够取得成功的却屈指可数。毕竟,模特本身就不是表演科班出身,他们在大屏幕上很难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更多时候只是作为花瓶在商业大片里负责美丽。
在漫长的电影长河之中,以模特身份转职入行,并且站在事业巅峰的,金·贝辛格(Kim Basinger)算一位,1997年的“洛城机密”让她勇夺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小金人;查理兹·塞隆则算另外一个。但除此之外,就乏善可陈了,即使是金,她的唯一闪光点也就是那一部“洛城机密”了,像查理兹这样延续了超过二十年成功演员生涯的前任模特,屈指可数。
在那些学院老学究看来,模特就和花瓶直接划等号,基本等于和上流社会无缘了,仅仅只是“玩物”或者说“偶像”而已。
作为一部商业电影,“疯狂的麦克斯4”邀请模特出演电影,这并不稀奇,就好像“变形金刚”用了梅根·福克斯一样,吸引眼球、制造爆点,这本来就是电影的主旨之一。但问题就在于,“疯狂的麦克斯4”不仅仅是聘请一名模特而已,而是像“全美超模大赛”的海选一样,简直让电影试镜变成了一场闹剧。
“洛杉矶时报”这才刊登了这篇新闻报道,在专业人士眼中看来,混沌影业的如此举动,最好的解释就是,“闹剧,马戏,或者炒作”,完全可以认为是绝境之中慌不择路的荒唐决定,在报道之中,克里夫·罗宾森表示,“我无法分辨,到底是用两亿美元拍摄一部只有一百名观众愿意观看的电影更为可怕,还是用一群模特来完成一部好莱坞电影更加可怕,也许这就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如果施特雷洛打算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炒作话题,毋庸置疑,他成功了。”
如果仅仅只是一场模特试镜的话,“洛杉矶时报”可不会牺牲娱乐版的头条来进行报道,显然模特试镜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已,克里夫对“疯狂的麦克斯4”剧组的担忧由来已久。
“当施特雷洛确认他的下一部作品将是重启‘疯狂的麦克斯’系列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真的没问题吗?‘疯狂的麦克斯4’是否会成为下一部‘撒哈拉骑兵’?当我们得知,梅尔·吉布森将不再扮演麦克斯时,这种担忧正在逐渐演变成为现实。”
“疯狂的麦克斯”当年在澳大利亚引发无数讨论时,捧红了粉嫩欲滴的梅尔,成功地让梅尔得以登陆好莱坞,并且开启了自己的巨星模式。毫不夸张地说,梅尔和麦克斯之间就是直接画上等号的,就好像哈里森·福特之于韩·索罗一样,想当然地,系列电影重启时,那些忠实粉丝们自然希望看到梅尔能够回归。
正如克里夫所说,该系列电影本来就十分小众,锁定群体应该是那些忠贞不渝的观众,但不久之前,梅尔正式确认,他不会出演“疯狂的麦克斯4”,这也就等于让死忠们失去了再次走进电影院的重要理由。
更何况,经历过“耶稣受难记”的跌宕起伏之后,梅尔至今没有能够恢复过来,依旧在饱受联手封杀的煎熬。如果由梅尔和兰斯联手,那么“疯狂的麦克斯4”才是一场真正的灾难,犹太人联手六大,好莱坞的每一个角落都将被封锁得严严实实,恐怕就连呼吸都做不到了。
所以,选择梅尔,是死路;放弃梅尔,是绝路。这也是好莱坞对兰斯的选择无法抱乐观态度的重要原因。
克里夫在报道之中还提到,“疯狂的麦克斯4”和“撒哈拉骑兵”的设定一样,都将故事背景放在了神秘莫测却又危险重重的沙漠之中。“撒哈拉骑兵”当初将整个剧组搬到了摩洛哥拍摄,结果证明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不仅引发了诸多麻烦,而且还在成本支出上造成了巨大损失,更为可怕的是,拍摄出来的效果也远远无法令人满意。
“为了避开‘撒哈拉骑兵’的错误,选择在伯班克搭建摄影棚,这是‘疯狂的麦克斯4’最明智的选择。”克里夫如是说。
但问题就在于,在伯班克的摄影棚里重现出沙漠的荒凉和茫然,不是不可能,在电脑特效的辅助之下,一切都可以实现,不过耗费成本却是难以想象的;更何况,伯班克所有摄影棚都已经“满档”了,混沌影业甚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场地来搭建摄影棚。
“这让我们不由想起了‘撒哈拉骑兵’的灾难,一个接着一个的错误决定,导致了多米诺骨牌的轰然倒塌。撇开拍摄困难不说,没有观众愿意看到美艳娇嫩的佩内洛普·克鲁斯满面风沙、灰头土脸,也没有观众愿意看到性感帅气的马修·麦康纳在沙土堆里打滚,沙漠环境就注定了电影的困难,即使是‘阿拉伯的劳伦斯’、‘英国病人’这样的经典佳作,狂舞黄沙的景象也往往让观众望而却步。现在,‘疯狂的麦克斯4’正在面临如此窘境,第一,找不到合适的拍摄场地;第二,可能重蹈覆辙;第三,定位和构思都面临瓶颈。难以想象,施特雷洛要在干枯荒芜的沙漠里,如何施展他的魔法。”
克里夫针对如此问题,提出了“加拿大摄影棚”又或者是“拉斯维加斯”的拍摄主意,但显然无论是哪个选择,都将面临成本制作费用直线上升的危险。这是一个致命的难题。
在这篇报道的最后,克里夫提出了一种新的猜想,以模特为主要对象的公开试镜完全就是一种炒作,转移摄影棚危机、梅尔缺席危机的炒作,试图营造出一种剧组筹备进展顺利的热闹景象,但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真的能够奏效吗?
“施特雷洛,还能延续他的神奇吗?”文章的末尾,克里夫如此说到。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克里夫的忧心忡忡,但隐藏在背后的却是幸灾乐祸,此时此刻,整个好莱坞都在等着看兰斯的笑话,似乎所有迹象都在表明,“疯狂的麦克斯4”这辆列车正在坠落悬崖,粉身碎骨的命运已经无法挽回。华纳兄弟、索尼影业这些大型电影公司,根本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仅仅只是动动指头,混沌影业就已经捉襟见肘、不知所措了。
摄影棚问题还没有解决,演员选拔又陷入了泥沼——在好莱坞看来,兰斯选用模特作为演员,这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是传奇”、“007”项目、“蜘蛛侠3”全部开始招聘二线、三线的配角演员,另外,正在筹备阶段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国家宝藏2”也开始了演员试镜,几乎半个好莱坞的演员都朝着这些项目纷涌而去,自然没有人愿意加盟“疯狂的麦克斯4”。
面对如此窘境,兰斯这才想出了模特试镜的办法,不仅可以招聘到合适演员,还可以转移焦点、缓解局面。但以“洛杉矶时报”为首的一众媒体,都旁观着看好戏,他们都坚定地相信着,兰斯再次做出了错误决定,一错再错,顺着错误的深渊就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也许,“疯狂的麦克斯4”将会超过“未来水世界”,成为好莱坞业内未来十年之内的最大笑柄。
但,“纽约时报”在同一天却刊登了截然不同的最新消息,不仅仅是这家龙头报社,随后“娱乐周刊”、“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论坛报”也都相继给予了确认:
“大牌云集!从汤姆·克鲁斯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再到查理兹·塞隆!‘疯狂的麦克斯4’炙手可热!斯嘉丽·约翰逊发表言论:我愿意免费出演。”
第738章 群美云集
“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正面对峙起来了!
这不是新鲜事,几乎隔三岔五就会发生一次,但每一次发生还是让人们热血沸腾,因为这是美国东西两岸之间舆论导向的强烈碰撞,犹如火星撞地球。
“洛杉矶时报”认为,“疯狂的麦克斯4”的模特试镜就是一场闹剧,犹如马戏团的杂技一般,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在缺少出色演员加盟的情况下,这部电影的前景一片黯淡。话里话外都在强调着,兰斯忽略了演员的重要作用——暗示着兰斯沦落到没有优秀演员可用的窘迫境地,选择模特加盟,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但“纽约时报”却表示,“疯狂的麦克斯4”的演员挑选如火如荼,从汤姆到莱昂纳多,从查理兹到斯嘉丽,兰斯的号召力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没有人会忘记,兰斯就是目前好莱坞最具票房吸金能力、最具演技调教能力的年轻导演,没有之一,任何一名演员加盟到兰斯的新作之中都是值得欢欣鼓舞的事。至于模特试镜,显然兰斯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正在打造一部真正视觉盛宴的商业巨作。
隐藏在风平浪静的客观报道底下,却是暗潮汹涌,“洛杉矶时报”的冷嘲热讽是目前好莱坞的主流言论,但“纽约时报”的强力回击却狠狠地给了好莱坞当头棒喝,再次唤醒了他们“消失”的记忆:现在的兰斯,已经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木偶了——虽然从一开始他就不是。
毫不夸张地说,兰斯只需要振臂一呼,愿意加盟的演员肯定前仆后继。
“我是传奇”、“007”、“蜘蛛侠3”、“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国家宝藏2”……这些作品值得加盟吗?当然值得!不仅因为这些都是备受瞩目的商业大片,只要成为其中一员就将会受到无数关注;还因为这些都是六大电影公司制作的作品,一次合作可能将会开启未来长期合作的道路,对于任何一名演员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但,他们都不是兰斯。
一部接着一部作品累积起来的名望,让兰斯在好莱坞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即使混沌影业不是华纳兄弟、索尼影业,但对于那些成名已久的演员来说,公司规模不是重点,作品才是;而对于那些籍籍无名的演员来说,大公司遥不可及,小公司反而机会繁多。更何况,兰斯的每一部作品都话题云集、每一部作品都精彩绝伦、每一部作品都成绩斐然,这位年轻导演的权威正在摆脱大型电影公司的束缚,成为好莱坞的一面全新旗帜。
就算是六大电影公司联手封锁,他们也无法控制美国演员工会里数十万的成员,阻止他们投向兰斯的怀抱。也许,在表面上,没有人愿意公开承认,自己希望加盟“疯狂的麦克斯4”,因为似乎种种迹象都在表明着,这将会是一部注定失败的作品;但是,当来自兰斯的邀约真的出现时,有多少人能够拒绝诱惑呢?
先是汤姆和莱昂纳多,而后是查理兹,再是斯嘉丽。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随后艾玛·沃特森在宣传“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时也表示,“如果可以出演兰斯执导的作品,那将会很有趣,不是吗?”
紧接着因为“金刚”而备受瞩目的娜奥米·沃茨接受访谈时提到,“兰斯洛特。”当时她被提问到,结束了与彼得·杰克逊的合作之后,她最想要和哪位导演合作,“他很神奇,不是吗?总是可以赋予角色不同的魅力。最近听说他正在筹备一部新的作品,我十分乐意加盟。”
爱德福·诺顿在做客电台节目时表示,“‘疯狂的麦克斯4’,这是我目前最想要拍摄的作品,兰斯,你听到了吗?我在等待你的邀约电话,说实话,我现在已经考虑是不是要亲自感到纽约去上门拜访了。”
响亮的耳光一记接着一记,让“洛杉矶时报”狠狠地憋着一股气,无论如何都发泄不出来,那种憋屈感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现在的兰斯就像是苏醒的巨人,想要使用强硬手段压制下去,似乎不太可能了,因为绝对优势已经消失了,大牌演员们都十分乐意为兰斯宣传造势,即使行业内部的专业人士们都认为“疯狂的麦克斯4”将会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演员们来说,兰斯已经累积了足够的信用,他们毫不吝啬地表达自己的尊敬和仰慕,对这部作品报以了巨大的信心。
就好像詹姆斯·卡梅隆一样,圈内所有人都坚信“泰坦尼克号”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在“未来水世界”毁灭式的打击之后,但依旧有无数演员愿意加盟,依旧有电影公司愿意投资,依旧有人愿意冒风险。现在,兰斯也是如此。
站在“洛杉矶时报”背后的六大电影公司们估计要失望了,“疯狂的麦克斯4”现在已经无法用常规手法打压了,兰斯的权威使得情况正在逐渐脱离控制;幸运的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如果违背了规则,就必然会受到惩罚,圈内人士都知道,混沌影业是不可能在伯班克租到摄影棚了。
“纽约时报”的新闻在最完美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