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天缘感叹着,香港还保留着最古老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进门三年师傅把徒弟当孩子养,管吃管住还教本事。出师后三年,徒弟给师傅白干三年,就算还恩情。然后才能自立门户,有自己的店。
古玩行更复杂,除了要有运气遇见一个明师,自己还要有悟性和刻苦专研的精神,眼力和运气就是决定生死。
“1973年我进入了黄师傅开的福成行,开始接触古董。刚入门时懵懵懂懂,根本不知道有底款以及没有底款的瓷器应如何分辨朝代,只能努力学习瓷器知识,逐渐成为行家。”
“1976年我第一次到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和维多利亚博物馆时,被里面眼花缭乱的中国文物震惊。在当时的香港,一般只能见到一些“行货”,偶见一些小官窑和老窑。看到如此广阔的欧洲市场,我意识到欧洲市场对于香港古董商的重要。”
吴天缘仔细听着翟建民的人生经历,他们这代正好是黄金时期,很多大藏家都是抓住机会,建立起收藏体系,很有查考价值。
“1981年我决定离开已有一定规模的福成行,但与黄师傅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情谊。为了报答师傅的栽培,在离开福成行后的一年里,每天都会回到福成行对师弟传授业务,这样持续了一年多后才离开。”
“1982年至1987年我在家中做一些老客户的生意,直到1988年,我终于在荷里活道开了自己的店——永宝斋,店名是我的太太取的,意为希望每个顾客来这里买到的永远都是宝贝。”
翟建民让吴天缘和王大刚走进内室,从保险柜拿出自己的珍藏分享,六七件清三代官窑,和两件明代青花。
“正当我在事业上一帆风顺,对瓷器鉴定信心十足之时,却差点吃了过于自信的亏。”
翟建民拿起一个青花盘子感叹道:“一个人带来一件青花盘子,我第一眼就觉得这个盘子精美绝伦,甚至有了一种即使是悬崖也要跳下去的决心。经过讲价,从200万元压到130万元,并谈妥下午3点交钱。”
“那时是下午一点,我挟着盘子就走。或许是天意的安排,我并没有走常走的路回店里,而是走了一条比较远但能经过黄师傅店路。师傅并不在店中,没能让师傅亲眼欣赏这件宝物,我还觉得有些遗憾。”
“一点半我回到店里,电话就响了,是平时肯定不会回电话的师傅打来的。两点黄师傅就来到了我的店中。平时只要把瓷器打开看一眼就可以包起来的黄师傅,这回足足看了这个盘15分钟。”
“我当时还心里想,师傅肯定也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盘子吧?但随后师傅眼镜一放,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教训:你上手过这么多永乐盘子,居然看这个真?
翟建民一脸苦笑道:“在师傅指出几处不对后,我也发现这个盘子的折沿略厚,底足偏高。虽心有不甘,但基于只卖真货的原则,在3点前还是把这件盘子还给了卖主。”
“三个月后,不断有高仿品涌入香港市场,当我见到这些高仿品时,才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到现在我一直留着那时候的一个高仿,作为一生的教训!”
吴天缘点点头,在他这里就没有打眼的危险,有异能,只要他不去选择元代,既不能听,上手也不能吸收能量的朝代,明清绝对不会打眼。
“香港回归后我在太太的坚持下去京城发展,当年已经40多岁的我下决心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尽管困难重重,顾虑众多,但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瓷器的热爱,使我顶着压力,克服困难,进入了北大考古系学习。”
“在最初的两三个月中,因为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以及对一些专业词汇不理解,上课听得稀里糊涂,下课后还要同学帮忙。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就在课堂上录音,回去后反复听,反复学。”
“虽然一周只有两次课,但每次听课,都要早出晚归,在两地之间飞来回。每次在听完课回到香港家中都是晚上10点多,吃点饭后复习当天学的知识,直到凌晨,而第二天上午10点钟还要精神抖擞地去上班。”
吴天缘这时候对翟建民真是刮目相看,原本有些小芥蒂也烟消云散,一个五十岁的人还对古玩有如此热情,这点让他很感动。
王大刚也感叹道:“如今老翟在北大已经上了五年课,五年的学习费用,五年的劳累都是常人难以承担的,但他仍在坚持着。”
“一个人获得的成功与他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要身体力行,就很少有人有他那样的毅力。天下之最可贵者,莫如时日;天下之最奢侈者,莫如浪费时间。”
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吴天缘见识到真正香港行家的风采,这里还保留着最传统的师徒礼仪,有最规矩的行家行规,还有一批真正热爱古玩的藏家,难怪能成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
第137章敏求精舍
“你看,这里香港鉴定协会统一颁发的古玩AB证!”翟建民拿出两个本子,让吴天缘看。
“所谓的B证是百年证,也就是说你的东西超过百年,是个老物件!”
“而A证是确定具体年代的凭证,受到全行人的认可,这就是我们香港的行规。”
三个人聊了两个多小时,吴天缘通过翟建民对香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算完成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明天我要去见几个朋友,老翟你带着老弟去转转,我就不参与了。”
吃完晚饭,王大刚回房间前交代一声,让两个人自己活动。翟建民看着吴天缘一脸期待的样子,笑道:“正好明天带你去见几个老前辈,敏求精舍的叶老大,你小子早就盼着了吧?”
“那是,来香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看看真正的大行家!”
吴天缘兴奋道:“黄花梨之王,叶成耀,天民楼葛洪,还有后天回来的张宗宪老爷子,鼎鼎大名的敏求精舍大人物。”
敏求精舍是一个成立于1960年的收藏家团体,其成员是一群醉心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香港藏家,他们在中国书画及各种不同的文物范畴上,均有独特的收藏。经常与不同机构合作举办讲座、研讨会及展览,把会员的搜集成果和鉴赏心得公诸同好。
1960年组建,由胡仁牧,陈光甫等人发起,目前舍址位于香港宝云大厦。他们以《论语。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的经典论述,给收藏社团命名为“敏求精舍”,又以“研究艺事,品鉴文物”作为敏求的宗旨。
敏求的会友荟萃了一批既是社会栋梁之材,又是收藏佼佼者的知名人士。他们的藏品不但等级高,影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享誉世界。
如乐在轩,北山堂,萱晖堂的书画;暂得楼,天民楼,关善明的陶瓷;还有徐展堂,麦雅理的收藏;以及攻玉山房的中国古代家具等等。
会友每月定期聚两次,敏求的组织严密,入会条件很高,首先个人藏品要有档次,其次人品要好。发展新会友时需要全票通过,不允许一个”黑球“。会风很民主,会务实行民主管理,主席两年一任期,同时还聘请一些内地文博专家和海外著名藏家作为名誉会员。到现在敏求的人数虽不足才37人,绝对代表香港收藏的最高水平。
“敏求精舍有很鲜明的个人收藏,比如首届主席胡仁牧的清代官窑单色釉器收藏,叶义医生的竹刻犀角雕收藏,罗桂祥的宜兴陶瓷茶具收藏,叶成耀的明清家具收藏,九如堂李大鸣的高古瓷收藏,天民楼葛士翘父子的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徐展堂的历代瓷器收藏等。”
翟建民赞叹道:“每一个人收藏都是洋洋大观,上百件甚至几百件精品,随便一个人都能成立个博物馆!”
“比如徐展堂,白手起家1991年在香港创立了当地首家私人博物馆——香港徐氏艺术馆,并在世界各地捐建多处以徐展堂命名的中国艺术馆,被誉为世界十大收藏家,也是其中唯一的华人。”
徐展堂拥有藏品5000余件,囊括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门类。单就其所藏瓷器而言,上至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的彩陶罐,下迄清乾隆时期黄地青花云龙捧寿图六角瓶,体系完整紧密。
徐展堂与博物馆之间的缘分不浅,包括徐氏艺术馆在内,徐展堂通过捐赠收藏和相关资金,支持建设了七处展厅。
在国外有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澳洲国家艺术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在内地他出资100万美元帮助上海博物馆建陶瓷馆,并捐赠藏品设立了徐展堂陶瓷馆;其后不久得知南京博物馆新建艺术馆有困难时,又慨然允诺捐80万美元,用于青铜馆和陶瓷馆的建设,南京博物院不仅设有“徐展堂明清瓷器馆”,还聘请徐展堂为名誉院长。
“香港回归前,人心思动,移民和打算移民的不在少数。当时的香港收藏界,有些收藏家已经把自己的藏品打包装箱,准备运到国外。当国家文物局局长于1988年率团访问香港之时,徐展堂便邀集敏求精舍同仁主动邀约,请张德勤与同行去敏求精舍会舍做客。”
翟建民回忆道:“徐展堂直接向张德勤询问,香港回归后,内地实行的《文物保护法》会不会延伸到香港?香港的文物还能不能自由出境?得到领导的明确答复,广大收藏家才安心发展,阻止一次文物外流的恶劣后果。”
翟建民笑道:“我也是努力到去年才能成为敏求精舍的名誉会员,还不是正式!已经算是比较年轻的人,我看好老弟你!说不定过几年就是最年轻的正式会员!”
吴天缘点点头,这点也是他努力的方向,所以要多赚钱,老一辈的收藏家逐渐老去,后人喜欢收藏的不多,手里藏品面临青黄不接的重要时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大收藏家仇焱之的收藏由香港苏富比先后进行了两场专拍,引发了竞价高潮。仇焱之专拍中的明宣德青花团凤纹棱口洗、明宣德青花折枝花果纹碗、明成化青花梵文酒杯、明宣德白釉碗等,大大小小多件明代精品官窑,被敏求精舍多位资深会员购藏。
1984年11月,叶义医生去世后不久,苏富比在香港举办了他的藏品专拍,这些藏品包括明朝早期瓷器、青铜器、竹雕、犀角、宋朝画册等,如一件明成化缠枝莲纹碗以148。5万港元高价拍出。其中有不少拍品都是由敏求会员购买的,如天民楼主葛士翘就买下一件明永乐青花花果纹大盘。
1985年6月,胡仁牧也曾将藏品交与纽约苏富比举办专题拍卖,该场拍卖共计79件明清瓷器,其中1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以110万美金落槌,创下当时中国瓷器拍卖最高价的纪录。
时隔7年,胡仁牧又将余下的另一件再交苏富比拍卖,结果拍到260万美金,再创中国瓷器的高价。在香港,艺术品市场成交的很多天价中国艺术品,不少是为敏求精舍会员委托经纪人低调购得的。
吴天缘计划真要等老一辈故去,自己就要顶上去!把重要的收藏都抢回来,放在天缘博物馆,永远留在故土。
“你早点休息,张老后天才回来,你们也是熟人,以后有机会见面。先带你去见见叶老大,他的明式家具是一绝,不比王世襄老爷子的差。还有天民楼的葛老,青花上百件,绝对震撼。”
翟建民离开,约好明天带吴天缘去见识一下,吴天缘很激动,又是吸收明代能量的好机会。特别是天民楼,几十件明青花,比博物馆都多,这也是他来香港的原因之一。
第138章爽!
吴天缘查过很多资料,这次来香港拜访敏求精舍的成员都做好功课。
攻玉山房主人叶承耀医生,敏求精舍两届会长,30多年前已在香港古典书画收藏界享负盛名,其顶级明式家具珍藏更是蜚声国际。
他的黄花梨及明式家具藏于1980和1990的黄金年代,高质且精罕,系列齐全,更得明式家具之父王世襄先生亲临香港鉴定及认可,并赋赠四绝句诗表扬。
叶医生的明式家具,几乎全数购自嘉木堂,伍嘉恩女士是全球知名的明式家具专家,有黄花梨皇后的美誉,其深厚的専业素养和审美观,得到海内外藏家,学者以及博物馆专家的一致好评。
“上次伍嘉恩五千五百万从安妮手里抢下王老的紫檀笔筒,她和王老关系深厚,一直视王老为偶像和师傅,自己也算继承了明式家具的大旗,让古典家具的魅力传扬四海。”
吴天缘对于伍嘉恩还是很尊重,王世襄是第一个让世界了解明式家具之美,而伍嘉恩是真正把明式家具推向国外的人。每年苏福比都有嘉木堂的专场,去年十几亿高价成交,可见明式家具的吸引力。
“说起来我最喜欢的就是木质家具,以后专门设个展厅,展示明清家具,这点观复的马先生倒是走到前面。”
观复最精到的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