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太上章-第5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榆罔的情况与紫沫又有很大的不同,他本是中华天子、号令天下各部,在其归顺后,还有庞大的旧部势力存在,被称为四岳部。所谓四岳并不是指四座山,也不是特指四个大的部族,而是拱卫中华天子之意。

榆罔有个儿子叫祝融,曾担任火正,与蚩尤同为炎帝末年最强大的战将。祝融这个名字在上古时代便出现过多次,据说神农天帝的助手便叫祝融,担任的官职也是火正。榆罔给儿子起了这个名字、让他担任同样的官职,也等于任命他为祝融氏这一支部族的首领。

祝融氏的称号自古有之,自神农帝时代就有这么一支部族繁衍至今,其历代很多首领也自称祝融。对于不明究竟的后人而言,有时实在难以分辨到底谁是谁,就像白煞也自称白额氏。轩辕帝为了团结天下各部,依然任命这位祝融为火正大人。

祝融有个儿子叫共工,是四岳部的首领之一,他所率领的部族又称共工部,是四岳部中势力很强大的一支,分布的疆域在中华之地的南方。榆罔的儿子很多,祝融并没有继承缙云氏的尊号,却担任了火正;祝融的儿子很多,共工也没有继承祝融氏的尊号,却继承了祝融的职位。

共工曾奉天子令在南方治理水患,又被当地民众称为水师。他继承爵位后,官名便由火正改成了水正大人。而“共工”在炎帝时代也是一种官职称谓,看巴原就知道了,以祖先官名为后代名号兼部族称号。这也是上古时的一种习惯。

水正也好、火正也罢,虽地位尊崇,但都是象征性的虚职,在天子朝中并不掌握太多实权。他们同时也都被封了象征性的共工之职,以示继承父业、世代相传。上古时很多职业皆是如此。以火制器、治水造田,皆是百姓工事。

侯冈很费了一番口舌,才将“共工”这个称谓所代表的复杂涵义与来历解释清楚。

颛顼帝时代,天子下令整顿祭祀,并非一帆风顺,四岳部中的共工部反对的态度最为鲜明。共工部在南方势大,颛顼帝号召天下各部征讨,不仅发动了重辰氏的力量,还说服了九黎大部中的奔黎部与重辰氏结盟,一起攻伐共工部。

九黎各部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也有各种分歧争端。颛顼帝采取团结、分化的手段治理,他娶了一位奔黎部的女子。可惜这女子并没有生下儿子去继承奔黎部,后来颛顼帝又将一个女儿嫁给了奔黎部的首领,通过姻亲关系完成了结盟。

重辰氏与奔黎部联手,在江淮之间击败了共工部,这是颛顼帝推行政令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内部冲突,奠定了新政在中华之国得以顺利执行的基础。

共工部虽战败,但其所属的势力犹存,在他们表示愿意接受颛顼帝的新政令之后。颛顼帝又采取了安抚的策略。为帝君者,不能只懂争斗不懂妥协,实际上也不可能将同为人皇子民的共工部族人赶尽杀绝,颛顼仍册封共工之子为共工氏。不仅继承了这个氏号,还继续担任水正。

如今天子帝尧朝中的水正大人,便是共工氏帝江,他已经是第三代共工氏了。

而奔黎部因为与重辰氏结盟攻伐共工部,占据了江淮之间的大片土地,也因此与其他九黎各部的关系日渐疏远。其首领不仅娶了颛顼帝之女。由此还得到了册封,他本人也成了贵族,不再是无姓之黎民。

听完侯冈的讲述,叽咕疑惑道:“奔黎部就算没有完全脱离九黎,但也是九黎诸部中最早与黄帝本部势力结盟的,如今的处境也算是最好的,为何奔流村族人过得那么惨?”

虎娃苦笑道:“任何一个部族,都有高高在上的贵人,亦有处境凄惨的奴民。奔黎大部,因其祖先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在原九黎诸部中,如今整体的处境是最好的。可是奔黎部之内也有很多分支部族,未必都参与了当年的攻伐、得到了祖先的好处。

奔黎部如此做,必然会与共工部结怨,也会导致其他九黎各部的不满。奔流村这一支族人,原先生活在大江以南,与器黎、飞黎、蛊黎、山黎等部的交界地带,若有冲突必会吃亏。他们是因水患和部族冲突而向北逃难,结果却沦为重辰氏封地上的奴仆。”

太乙忽以神念道:“师尊好像对九黎部的巫术很感兴趣,可惜那奔流杠只知秘传仪式的过程,却不知所服用的汤药秘方。假如真有那汤药,师尊是不是也想尝一碗呢?”

虎娃答道:“当初奔流杠能迈入初境得以修炼,可不仅仅在于那药汤,更在于那秘传的仪式,使他心思澄净没有杂念,可入静而观微。这便是我当初在彭山开讲法会,所释初境之妙。

其实无论有没有巫神,无论他们信奉的是不是巫神,或者在别的地方、有别的族人、信奉别的神灵,只要做法一致,情形都是类似的。

当初在巴原北荒,山爷就是在祭神仪式上得到了山神的指引,从而迈入初境得以修炼。山爷少年时信奉山神,后来他也清楚了,山神的名字叫理清水、亦是人间的一名修士,但这无碍于山爷的修行。

和你说明白这些并不难,因为你本人就是西荒神木族人所祭奉的神灵。而九黎部的巫神传说,竟与一株枫木有关,带你来还真是带对人了。

其实无论神灵存不存在,又是怎样的存在,人们只是借助了这样一种方式而已,既是内心深处的期待,又是一种精神象征与号召手段。至于所谓的神力,非是哪位神灵所赐予,而是因天地间本就存在的修行大道。

就像将陶碟、火麻油、绒草芯放在一起,便可以点亮灯光。人们借助于某种方式,恰好与大道谙合,因此迈入初境得以修炼。但他们却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只认为这是巫神所赐。”

侯冈以神念插话道:“可以是巫神所赐,也可以是水神、火神等其他的神灵所赐,秘法更可以是师尊所传。但天地间若无大道存在,师尊又何以传承弟子?无论是谁,不过是恰好窥见了大道的一角,有所谙合。

这就像我们驾车离开了奔流村,人们都相信自己所看见的,以为少甲辰正从这条路上经过。将来若有人查找少甲辰下落,必然会追随着这辆马车所留下线索,却想不到他们看见的只是少甲辰的身影和车马,而非真正的少甲辰。”

太乙又问道:“师尊,那么您又如何看待奔流杠曾服用的汤药呢?”

虎娃沉吟道:“据我推断,那汤药可能有迷幻之效,使人相信自己真能沟通巫神,或者得到了巫神的目光投注,便对此深信不疑。

另一方面,它也能激发人的感官以及身体潜能。比如肌肤变得特别敏感,这与迈入初境后的感官变得越来越敏锐的体会是一致的,也是一种辅助修炼的手段。

奔流杠服用的汤药,应是同时激发了初境和二境的潜能,感官变得非常敏锐,筋骨形骸也经受了洗炼。他挺过去了,便等于不知不觉中修成了,那秘传的仪式对他的帮助很大,是也他继续修炼巫术的方法,懵懂中又突破了三境。

但是这么做的代价是残酷的,当年奔流村一族挑选了七个最健壮、最聪明的孩子,有两人因此夭折。奔流杠能活下来,说明他本就有此潜质,若换一种方式去指引,同样能迈入初境得以修炼。

至于另外四人没有立刻夭折,说明他们也可能有修炼潜质,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获成功,又透支了生命的潜力,以至于在后来皆因种种缘故而夭亡。”

太乙倒吸一口凉气道:“这汤药好猛啊!它确有辅助初境与二境修炼的效果,但若服用者没那个潜质,或者没有恰好按照正确的方式去修炼,结果是非死即伤啊。最后剩下来的那个奔流杠才是幸运者,却不知自己为何如此幸运。”

侯冈又插话道:“我突然想起了白额氏族人的仙城朝圣,那也是赤望丘挑选传人的仪式。不论白额氏族人怎么看待赤望丘上的仙家、是否将他们视为神灵,但在我等修士看来,这就是一种秘法传承。

有人幸运地迈入初境,便成为赤望丘弟子。至于那些未能成功者,倒也没什么损伤,只是参加了一次远行朝圣。”

太乙提醒道:“白额氏族人参加仙城朝圣,每年或多或少也都会有人死伤。”(未完待续。)

关于《》,补一篇题记

自开书以来,间或总有读者在书评区留言,说本书读起来太“清淡”,故事冲突不够紧张激烈,场面也不热血刺激。其实身为作者,我一直很清楚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有意为之。这不是因为故事冲突不够激烈,而是因为整本书的基调,叙事手法要服务于所表达的主题。

当初写《神游》时,我喜欢在很多章节前面写题记,以阐述创作的思路。后来发现,在网络小说的章节中,加入这些与情节无关的内容并不太合适。但如今倒是有必要写一篇题记,放附在免费感言章节中。

这本书叫《太上章》,虎娃将成为道祖太上。它所描写的就是虎娃怎样成为道祖太上的故事,以及他为何会被后人称作道祖?而不是虎祖、霸祖、帝祖等其他的“尊号”。

其实仔细读来,已告一段落的巴原五国之争,以及即将展开的中华天子嗣位之争,其故事冲突都足够尖锐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但无论世事多么惊心动魄,对道祖太上而言,他所要求证的都是他的心境。

若是从虎娃的角度去看待和体会这些冲突,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一言不合光着膀子冲上去拎刀便砍,那不是太上而是牛二,或者叫张三、李四都行,总之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名字、写成另一个故事,或许也很精彩甚至喜闻乐见。但那就不是《太上章》了,可以叫《张三戾血霸天记》,网上类似的故事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我没必要也凑这个热闹。

写什么就是什么,最起码也要写什么就像什么,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

最近的章节,介绍性的内容比较多,由此导致了情节推进不快,当然了。这也有我更新不快的原因。但对上古时代的背景介绍,又是绕不过去的,只有将它铺展清晰,后续的情节冲突才能顺利展开。

这是一部上古神话题材的网络小说。但内容也并非完全是虚构与杜撰,它有很清晰的背景。从时间背景上来看,它所描写的历史时代,从华胥之子太昊至大禹之子夏启,由华至夏。便是华夏古国的奠定过程。

创作中感到艰难的是,相关的文献包括各种史料与上古神话传说,既太少又太多了。所谓少,是相对于先秦之后丰富的历史资料而言;所谓多,是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早期史料而言。

可以考证的记载与传说,不仅丰富而且零散,内容极为复杂与混乱,尽情发挥想象力去解读这些神话史料,可以得出各种推论。然后在这些各种可能性的解读中,梳理出一条最切合逻辑关系的主线。做为小说中的世界观背景,对作者而言是个相当浩大的工程。

编造并不难,真正难的是不能随意去编造,迄今考证过的上古史料,加起来已有近百部,有些简直是比天书还天书。写在小说故事里,有些可能只是一段很简单的介绍,但实际上想把它们梳理清楚、清晰自然地介绍出来,其过程要比我写《天枢》时难多了。

其中虽然有小说的加工,但对于已流传了几千年的上古神话史。我并不敢擅自胡编乱造。涉及到某些内容时,我的态度不仅认真,甚至可以说是恭谨。比如说写道祖就是道祖,而不能是将道祖写成牛二。却非说这个人就是清净无为的道祖。

既然是写道祖太上的故事,虎娃的成长经历,也应当反映道家思想最初的源流。道家并不是人们所说的上古神道,亦不等同于后世的道教。

(悄悄说一句:我本人并不喜欢《封神演义》,书友也不必用封神中的神话体系,勉强去套用本书以及我的一系列作品中的“设定”。因为这是不同世界观的体系。)

最近的章节中,恰好写到了颛顼帝整顿祭祀,也就是后世神话中的“绝天地通”,有关内容在后文还会继续提及。而人们对待鬼神、对待自身的态度,恰恰是人类思想文明的萌芽,道家思想的出现,也肇始于这个萌芽。

现代人能读到的、完整的中国古代思想著作,成书于东周的老子《道德经》,应是其中最早的一部。在《道德经》之前,当然还有更早的上古文献,但那些文献资料要么不够完整系统,要么就是一些单纯的占卜以及历史事件的记录,并非一种思想体系的总结。

道家思想当然不是凭空诞生的,根植于华夏文明古老的土壤。老子所说:“以道意莅临天下,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其源头最早便可追溯到黄帝世系时代,与神话传说中的颛顼帝“绝天地通”不无关系。

也许很难用有神论、无神论、泛神论……等简单的概念去界定道家思想,它是另一种文明启蒙时代的思辨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