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相觉着呢?”
“回皇太后的话,士林清议,中肯者则听,不中者则不必理会。若说林义哲结党,欲借海署以成藩镇,臣忝列海署,岂不亦是林义哲一党?”文祥道,“李德水等人如此夸大其词,无非是欲阻洋务之兴耳。其折中所言,极是可笑,须知林义哲为筹办海军大臣,又非海军之统帅,这藩镇一说真不知从何说起。此辈无识书生,朝廷每有大举措,彼等便群起而攻,藉此出头,临事则百无一用。此辈之言,断不可听,还望皇太后明鉴。”
“士林清议,若是一味压制,只怕会让人认为朝廷闭塞言路罢?”慈禧太后见文祥说话变得有些激动,不由得有些奇怪,“文相以为呢?”
“臣斗胆想问皇太后一句,辛酉年英法联军入寇,文宗皇帝西狩,士林可有一人为大清殉国否?”文祥低着头说道,尽管他的声音不大,但慈禧太后听来,却有振聋发聩之感。
“那会子,一个个早都跑得没影儿了!”慈禧太后想起往事,怒气上升,重重地哼了一声。
“跑的没影儿了还算好的,更有龚橙之流,卖身事鬼!”文祥恨声道,“还恬不知耻的自号‘半伦’,士林有如此狗彘不如之辈,今日还有何面目喋喋不休若此!”
文祥说的龚橙,是龚自珍的儿子龚孝拱,又名橙,自号半伦(所谓“半伦”者,是言其无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道,只爱一个小妾,五伦去了四伦半,故曰半伦)。初时,他混迹于上海,不知通过什么关系,结识了英国公使威妥玛,被威妥玛招至幕府,周旋于旅居沪上的外国人中,由是洋人呼其龚先生而不名。据说威妥玛非常赏识他,行动有护卫跟从,月致万金。因龚橙当了威妥玛的翻译,外间称威妥玛“多用其策”,龚橙性格又狂放自傲,目中无人,坊间时有传言,英法联军进犯北京,龚橙自告奋勇,将联军引进圆明园,并且抢先一步单骑直入,取金宝重器以归。这是典型的汉奸行经,为天下人所侧目。其人于1870年去世,坊间又有传闻他将这些宝物的百分之一,运到上海变卖,用作嫖资,狂嫖滥嫖,结果发狂而死。
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士林真正的反面典型了。是以这一次文祥把他拿出来说事。
“此次日本侵犯台湾,林义哲不避艰险,亲临前敌参战,并亲手击毙敌酋,忠君爱民之心,天日可鉴!而士林除了在背后一味的诟责于他,可有丝毫抗敌之建言?”文祥接着说道。
“文相说的是,这士林若是人人皆能如林义哲一般,咱们大清也不用受洋人的气了……”慈禧太后叹息道。
“臣曾问及林义哲因何为官,林义哲回答说,他是想兴我大清,使我大清不再为列强觊觎,林义哲曾对臣说,宁死不当亡国之臣!非是臣偏袒此子,实在是此子所言,字字剖心!”文祥跪伏于地,情真意切的说道,“臣以为,如此人才,赤胆忠心,又通中西之学,不大用实是可惜啊!”
“我听六爷说,文中堂想问林义哲要一张门生帖子,可有这回事儿吗?”慈禧太后突然问道。
“皇太后圣明!确有此事!”文祥道,“臣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试炼此子真心!不如此不足以安心!臣是想要为国举才!望皇太后明鉴!”
文祥说完,跪伏于青石地面之上,重重的叩起首来。
“哎哟!文相!这又是何必呢!”慈禧吃了一惊,“文相对大清一片赤胆忠心,天地可表,我又岂能不知。”她转头命令道,“李莲英!快把文相给扶起来!”
李莲英急忙上前,将文祥扶了起来。
“文相,那海军衙门的这个事儿,咱们还是按照原议,由醇王该管。我琢磨着,想让宝相也兼着海军衙门的事儿,一来你身上担子重,帮你分担一些,二来也好免了外间物议。”
“皇太后圣明!臣以为,如此最好!”文祥说道。
又商议了一会儿之后,文祥便告退了,大雅斋内,除了慈禧太后之外,只剩下侍候的李莲英一人。
慈禧太后起身,在室内来回的踱着步。李莲英小心翼翼地望着她,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慈禧太后踱到了多宝架前,望着摆设在上面的一件件印有“天地一家春”款识的雍正粉彩瓷器,一下子便站住了。
她怔怔的看着这些瓷器,良久,方才发出了一声叹息。
“李莲英?”
“奴才在。”
听到慈禧太后召唤自己,李莲英急忙应道。
“刚才文相说的话,你想必也都听见了,你觉着,林义哲这个人如何?”慈禧太后问道。
“哎哟!老佛爷,奴才哪敢在老佛爷面前嚼外臣的舌头根子啊!”李莲英心里一惊,以为慈禧太后责怪自己和林义哲过从甚密,赶紧答道。
从李德水的折子上来之后,李莲英得知消息便几天没有睡好,他一边赶紧派人通知林义哲做应对的准备,一边也在帮他想辙,但因为时机未到,他始终没敢轻易向慈禧太后进言。刚才文祥觐见时听二人的对答,他便心里头直发急,直到慈禧太后拍板,他才暗暗的松了一口气。而慈禧太后的这一句问话,又让他把心悬了起来。
但是,此时此刻,不为自己的这位“拜弟”说句好话,他心里又着实气闷的慌。
“老佛爷圣明无比,这人是忠是奸,老佛爷心里还不跟明镜儿似的?哪里有奴才多嘴的地方?”李莲英陪着笑,又补充了一句。
“呵呵,你倒是真会替他说好话儿啊!”慈禧太后是何等样人,立刻便听明白了李莲英话中的点醒之意。
毕竟,如果不是林义哲,只怕她自己这辈子,也难再见到这些昔年便摆在“天地一家春”里的绝世珍瓷了!
“老佛爷圣明!奴才哪是替他说好话啊,只是觉得,他这个人,为老佛爷办了多少事儿啊?可士林那帮人,总是要找他的麻烦,真不知是何居心。”李莲英接着说道,“奴才没怎么读过书,只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奴才曾在评书戏文里听说过这么一句话,‘改朝换代,最苦的便是帝王家’,说江山兴亡,亡的都是帝王家人,那些个当官儿的,却是新朝一立,官儿照做,哪里去管旧主子死活?又有几个肯随旧主子去的?刚才文相也说了,林义哲说宁死不当亡国之臣……”
“够了!”听李莲英说到这里,慈禧太后心中猛醒,立刻叱了一声,打断了李莲英的话头。
李莲英浑身一哆嗦,立刻跪了下来。
“奴才该死!奴才该死!”李莲英连连叩首道。
“起来吧!”慈禧太后转过身,白了李莲英一眼,说道。
听到慈禧太后不似怪罪自己的样子,李莲英心中大石落地,赶紧站了起来。
“你说的这话虽有些不中听,但理儿确是这么个理儿。”慈禧太后叹了口气,道。
“老佛爷圣明!”李莲英经刚才慈禧太后这么一吓,再也不敢多说什么了。
但他知道,自己的这番话,还是达到了帮助林义哲的目的!
“以后说话,和刘诚印多学着点!”慈禧太后看到李莲英惊怯怯的样了,不由得有些好笑。
“奴才遵旨!”李莲英赶紧应道。
当日(1875年3月10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海防海军事宜关系重大,著派醇亲王奕擐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并派大学士文祥、宝洌А⒅绷プ芏嚼詈枵隆⒘浇芏缴蜉徼濉⒊锇旌>挛翊蟪剂忠逭芑嵬炖怼4蟪级∪詹⒏V萁撵习锿炖怼O值北毖罅肪潦迹丛鸪衫詈枵伦ㄋ酒涫隆F溆π写瓷璩镆楦魇乱耍秤筛猛醮蟪嫉认晟鞴婊饬⒄鲁蹋嗝鞔蔚谛税臁薄8菡獾廊蚊记淄蹀冗У纫桓囊酝期谩⒐弁鲇�6天即筹划就绪,奏请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同日懿旨允准。其速度之快,在有清一代的历史上颇属罕见。从此,中国近代化的海防力量由中央政府直接运筹。
而正是从这一天起,中国近代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海军衙门的设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日趋激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晚清封建统治集团日益感受到列强来自海上的威胁,抵御外侮、加强海防的重大举措。
第四百二十八章遇事乃发
自鸦片战争以来,英、法等列强凭借海上优势,在中国东南沿海肆虐横行,极大的冲击、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石。清王朝面对有海无防、处处挨打的局面,一改历代备边多在西北的格局,转而重点加强海防建设。同治光绪年间,慈禧太后积极主张将练兵、制械、加强海防、徐图自强作为立国“一件大事”,鼓励洋务派官员不必顾及顽固保守派的指责,尽心兴办。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最高统治者对洋务派的信任与倚重,更重要地是反映了清王朝国防重点的转移。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沿海地区陆续开始了造船、造炮、修筑炮台,编练新式海军舰队的活动。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直接与英国侵略军交战的林则徐深刻感受到近代海军的威力,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早提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构想。但当时朝野却仍昧于世界大势,还认为中国是位于世界中心的“****上国”,外国仍是远逊于中国的“蛮夷之邦”,“师夷造船”有失“****”体面,所以不仅安于现状,而且反对买船造船。林则徐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想法和实践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道光皇帝甚至在林则徐建议造船的奏折上批道:“一片胡言”。林则徐建立近代海军的方案被否定,有名无实、落后腐败、早就不堪一击的绿营水师仍是当时中国惟一的水军。虽然后来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湘军在江南多次与太平军进行水战,不得不建设水师,但仍然都是旧式水军。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侵略军从海上进攻,最后直入都城,使朝野深受震动,一些人开始认识到近代海军的厉害。从19世纪60年代初清廷开始考虑仿造或向西方购买军舰,这时,距林则徐提出的建立近代海军的建议已整整20年!而就在这20年间,西方的海军取得了飞跃性发展,蒸汽军舰已逐步取代风帆舰艇成为了海军主要舰只。
尽管清廷开始较以往重视海军建设,开始海军的初创。但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和面临的险恶的国际形势相比,清廷对海军的重视显然不够,所以海军发展很不理想,新式海军的发展极其缓慢。更为重要的,是在后世看来也更难理解的是,当时全国竟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海军指挥机关,各支水师皆由当地督抚管辖,本就很难协同作战,而各省督抚更将水师看作是自己的私产,不但难以调遣,更是不愿改变。象长江属南洋管辖,南洋大臣名义上有对长江水师的节制权,但当新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奏请将南洋各水师统一整编,去除旧式帆船,改换成蒸汽舰艇,对此,统管长江水师的长江巡阅使彭玉麟竟以种种理由推托。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号令都很难在自己所辖的长江水师中贯彻,全国海军的整体状况便可想而知。简而言之,清廷仍是用管理传统水师方法管理近代海军,根本未意识到近代海军装备技术相当复杂,必须统一,系统管理高度远非旧式水师可比。何况,朝野许多人都认为建立海军衙门这样一个中国传统“六部”所没有、只有“夷狄”才有的新机构,意味着“以夷变夏”!
1874年6月的中日琅峤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组建以来对外第一仗,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也暴露出了中国海军力量的单薄,使清廷开始重视海军建设,在1875年2月,清廷发布上谕,承认虽然与曾建立造船厂、建有海军,但“造船不坚、制器不备、选将不精、筹费不广”是导致日本胆敢悍然入侵的主要原因。表示“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而海军衙门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
海军衙门的设立可以说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当时中国已初步具备建立海军的条件。清王朝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广泛设厂制械、造枪造炮、制造船舰,逐步改变着中国军队陈旧落后的武器装备。这不仅使陆军由千年一贯的大刀长矛向近代先进的新式枪炮迅速转化,创建海军的条件也日趋成熟。海军衙门成立前,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中国企业自制的大小船舰已达20余艘,均配备新式枪炮、分拨南北洋,为使旧式水师向新式海军转化创造了条件。同时,民用工业的迅速发展,如煤、铁资源的发掘,交通运输、电报通讯的相继创办,也无一不适应着这种转化。为加速海军成军,清政府开始筹措巨款向外国定造船舰,并积极谋求和外国合作,吸收外国先进技术,自制军舰。当时许多西方报刊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动向,预言:“由此观之,不数年间,中国陆路之兵,将舍弧矢之戏,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