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美大唐-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迳形赐耆确ⅲ矶魉乖谡嬲凑普飧龉抑螅厝换嵝Х麓筇疲呱乱庵镜拿褡逯饕濉>」苡泄手饕逦说哪纱饣换岢鱿郑衙庠诤芏嗟胤娇赡苡氪筇频恼卟缂�

大唐确实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欧洲盟国,但防止反目,以及如何控制成本的投入,也是尤为重要的。毕竟大唐现在最为重要的工作,还是大力发展国内建设,不断地增强自身国力。大唐财政的主要支出,也是在本国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毕竟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实际统治范围的扩大,都需要大笔的金钱投入。这投入并没有随着大唐原本的开发度提高而减少。反而不断地增加,因为大唐进行地开发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

这一年大唐已经相继的展开了两场局部战争,年初打越南,年中打日本,用于战争的机动经费也差不多了。此时德意志革命爆发。其实对于大唐的财政来说是比较吃紧的。白南以及众多的大唐高层,对于仿照另一位面中苏联那样不计后果,以本国民生为代价进行大规模的援助,是极为不赞同的。即便是当年支援越南和阿尔巴尼亚,也都是勒紧裤腰带做到的。当然此时大唐经济条件比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是远超时代水平的高,但白南是不愿意以本国经济增长速度来交换一个支持大唐的欧洲盟国的。

当然该支持还是要支持的,一场战斗打掉了德军三分之一的弹药,白南和国防部都看得心惊肉跳。一方面白南督促增加一笔对德意志共和国的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的援助。另一方面也接洽德意志国革方面,准备开启非无偿援助。

大唐的行事准则里从来没有援助和支持就应该自己全掏腰包这样的事情,所以当初在南美三国成立的时候,大唐虽然无偿给予了一些帮助,但三国的主要资金还是源自于大唐的低息贷款的。

另一位面中的日本,在亚洲和其他地区大规模地发放oda,也就是政府开发援助,其中从七九年以后中国累积得到了日本三万两千亿日元的oda。为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oda某种程度上是日本对中国的战后赔款,而另一方面也为日本产业进入中国打开了通路。对日本经济的好处也不言而喻。

大唐虽然是具有比较强橙色特征的现代国家,但是在金融运作上的能力,却十分灵活,乃至于比20世纪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更强。金融的活跃和发展能够给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强的动力和提升效率,当然如果不受控制的一味追逐利益,而且没有底线。就可能爆发如同美帝那样的各种危机。

大唐的财政紧张一些,但不代表大唐的各商业银行是没钱的。由于大唐几家商业银行巨头无一例外不是国有属性,从人事调动到营收分配一系列都是由国资委掌控的,所以这就使得大唐政府能够利用的资源更多。大唐毕竟是华人国家,强烈忧患意识下的华人都有着强烈的储蓄倾向。这也使得绝大多数新移民的钱是存放在商业银行中的。大唐建国以来长久都维持着低利率。不过民众对于利息的收入似乎已经十分满意,更多希望有地方存放现金。而商业银行一直努力地将这笔海量的资金重新带回社会,也就是进行放贷。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在经过妥善论证之后,都会得到贷款,利率还不高,整体经济环境的优越也使得整个回报率是十分高的,从而不断地钱生钱。

不过也许是因为观念的问题,商业银行们仍旧控制着相当大一笔流动性,私营企业主是谨慎的,国营企业想多贷但是脑袋上套着枷锁,防止他们浪费资金以及滋生贪污。所以一些海外投资或者政府间借贷就是不错的项目了。

白南关于援助从无偿转有偿的想法传下去之后,几大商业银行立即给出了自己的方案,白南看上去都十分咋舌。有银行提出20年期的5亿唐元的低息贷款,有银行则提出了累进模式的每年投入一笔贷款的模式,总之五花八门,而且金额巨大。

这也体现出各商业银行内部也是比较看好德意志革命,以及之后德国的经济发展的,他们都希望利用这笔贷款分一杯羹。虽然所谓低息贷款,但实际大唐本国内部也都是低利率。同时资金利用不足,大额贷款也为商业银行们提供了一个好项目,有些银行也企图趁机进入战后的德国,开展业务。

经过遴选和修改之后,大唐的贷款方案去到了汉堡马恩斯总统的桌上,马恩斯对此自然是不无不可,虽然免费的变成要还的了,但是十年或者二十年期的长期贷款,对于德国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这也表示大唐不会轻易放弃德意志国革,他们的革命之路还是一片大好的。

578莱比锡战役(十)

易北河渡河战斗过去之后,普鲁士人可并不知道德军究竟消耗了多少弹药并且还剩多少库存,他们所能见到的最直观的就是自己的伤亡数字。近八千人的死伤,再加上之前德军对马格德堡地区的攻占,使得普军实际上在一周之内就付出了万人的伤亡,这毫无疑问是一场惨败,而且就以前的历史来看,很少有一场如此短促的战役,在规模并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伤亡这么多的士兵。

普军的统帅卡尔一世虽然战前对于战争的惨烈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但是真正见到万人的伤亡时仍旧感到极为心寒和恐怖。卡尔一世在之后写给腓特烈威廉二世的信件中提到:“当代的战争模式已经随着武器的变化而发生了巨变,来自唐人的武器已经改变了战场的形态,并且让火力弱势一方的损失极为加大。不过依照我的判定,如果我方拥有跟叛军同等强度的火力,那么必然能对叛军也造成大量的伤亡。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关键已经不在于单纯的士兵人数和战术,火力的强弱已经成为更重要的一个因素。”

不过卡尔一世也同样慧眼如炬,他在信中也宽慰自己的国王道:“这并不代表普鲁士没有取胜的机会,我在战斗中发现,叛军会不计后果地发射大量弹药,而有证据表明叛军使用的精密武器都是由唐国制造的,那么他们就很难短时间内补充弹药。叛军也不可能拥有大量的弹药存量,所以我们对叛军的打击,应该集中在对后勤的破坏上,只要战争的烈度超过某一个点,那么缺少弹药补给的叛军将会暴露出所有的劣势,而面对我们训练有素的普鲁士精锐只会崩溃。”

卡尔一世话说得有一点点隐晦。但实际上意思却是很明白的,普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德军这种装备水平的,虽然普鲁士已经逐渐具备生产发射金属定装弹的栓动步枪、咖啡磨机枪以及线膛炮等等武器,不过这种生产能力只要还是集中在鲁尔区,鲁尔区现在是在德军的控制之下,反而逐步开始为德军生产这些武器了。

那么可行的方案也就一个了。那就是用人力去拼德军的火力,透支德军的火力后,胜利就自然到来了。可无论是腓特烈威廉二世还是卡尔一世,都不希望用普鲁士人的生命去搏,这场战争之后,如果普鲁士损伤惨重,那么对于今后欧洲局势的发言权就降低了,甚至还会遭到别的国家的觊觎。毕竟这场平叛,普鲁士损失的区域尚不算多。这主要是为诸多西德意志小邦夺回土地和重建贵族封建体制。

腓特烈威廉二世不满卡尔一世在前线的表现,但是他也知道卡尔一世也同样无能为力,更换将领也不一定能打得更好,而且卡尔一世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普鲁士的国王陛下开始想其他的主意。首先他催促利奥波德二世尽快把奥地利军队送到前线,从南方为联军打开一条通路。

奥地利军团会经过德累斯顿,直接出现在莱比锡南面,无需跨越易北河防线。所以威胁系数更大。一旦奥地利军队成功的拖住德军,那么普军就更有机会渡河成功。两厢合力,拼着比较大的损失也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其次,腓特烈威廉二世还意图将更多的欧洲盟友带入这场战争中来。他连续致信了英国国王、荷兰执政、丹麦国王、瑞典国王,出于对俄罗斯人的不信任,倒没有去找沙皇俄国,在信件中他将这场叛乱称为欧洲全体国家的重大危机。应该合力解决,并希望这些国家能够派兵援助。

北欧的丹麦和瑞典等国,对于德意志的这场革命虽然也有担心,但是认为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相反革命会削弱普鲁士等国家。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丹麦和瑞典都比较担心普鲁士做大。虽然德意志共和国的出现,可能对这两个国家威胁更大,然而不论是丹麦国王还是瑞典国王,都认为这就是普通的一场叛乱,最终会被平息下去,不足为惧。

荷兰的态度比较暧昧。三年前荷兰国内爆发的革命将贵族执政威廉五世赶下了宝座,是普鲁士军队帮他重拾权力的,而且双方有着姻亲关系,更加亲密一些。但是荷兰并不想这么简单地为普鲁士火中取栗,他们想要从中获得一些好处,并且荷兰拒绝单独从一个方向出兵,至少有一个军力相近的盟友辅助才行。这也是他们看到了德军的强大,而感到心虚。

荷兰人能指望出兵的,显然就是隔着海峡的英国人了。这场战争里英国人跟德意志邦国一样,有着最大的理由去镇压革命。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同样也是汉诺威的君主,汉诺威被革命者占领了,国王的尊严被挑战了,乔治三世自然有权利去收回属于自己王冕之下的领土。

实际上,不必腓特烈威廉二世的邀请,英国也有很强的作战倾向,他们在战争爆发之后,就开始做战争的准备。德军的装备水平和战术模式,都极为类似于唐军,英方也有意通过这样的作战,了解他们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竞争对手大唐的真正实力。毕竟已经多年没有跟唐军正式交手,英国人也是微微有些心虚的。

经过多年工业发展和国力进步,英国人自觉自己在工业革命中取得了卓越成果,实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装备上,英军的程度可以说是欧洲最好的了,但这些装备显然跟唐军的武器还是有一定差距,军队打仗也不是完全看武器,英国人需要知道现在的自己能否跟唐人抗衡。

他们实际自己也知道,现在的大唐也逐渐成长为一个可怕的强国了,上千万的人口,庞大的国土以及昌明的科技,都让英国羡慕而畏惧。

579莱比锡战役(十一)

英国并没有贸然出兵,而是首先进行口头上的警告。,

代表英王的使臣抵达德意志共和国的首都汉堡,要求与德意志共和国的主事者见面。作为总统的马恩斯是不愿意理英国人的倨傲的,他打发了一名主管外交事务的官员去接见英国使节。

一间看上去比较简陋的三层欧式建筑,就是德意志共和国的外交部了,尽管国革得到了不少汉堡的资产,包括地皮和建筑等,但汉堡的政府机构并没有去挑那些最大最豪华的地方作为办公地点。这一点上类似于大唐国革,都是有益保持相对简朴的特征,避免走铺张和腐化的路。

英国人被领进这间“外交部”,很快他们就开始嘲笑德国人的排场,身为贵族的英国使节,用英语明目张胆地对自己身旁的随僚说道:“这些泥腿子果然是粗鄙的,这破房子寒碜得令人大笑。”

外交部中的德国人自然是有懂英语的,而这个英国使臣说话声音还那么大,自然听得到。不过似乎没有人愿意去理这个家伙,大家各自做各自的,就让这个家伙等着。

过了一个小时,英国使节开始大为不满意:“喂,你们这些缺乏礼仪的人,我要求见你们的领导者,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见到人。”

负责接待的德国官员只是冷着一张脸,不咸不淡地说道:“请耐心等待。”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具体面见的细节都没有提到。

直到又一个半小时之后,德国的外交部来了一个司长,而且他进来之后,直截了当地跟英国人说:“诸位,有什么话就跟我说罢。”

英国使臣极为不满:“你是那个马恩斯吗我们要见马恩斯”

司长根本不鸟他们的样子。回道:“总统先生没有时间接见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英国人道:“不行,我们一定要见马恩斯”

司长不为所动,而是道:“如果没有什么要说的,那么就请你们离开汉堡吧。”

英国人简直要被气得七窍生烟,使臣音调都提高了八度。他说道:“你们的傲慢会付出代价的”

司长哦了一声,说道:“如果没有重要的事情,那么这次的见面就这么结束吧,请回。”

英国人发现这些愣头青一样的德意志人好像是玩真的,使节也担待不起没有把信息传到的罪过,赶紧甩出了英国政府发出的声明,并且自己还负责给增加一点气势,“你们已经成功地激怒了不列颠,吾王是真正的汉诺威之主。你们对于汉诺威的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