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代武后-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要就是女性不能掌控经济主动权,没有婚姻自由,也没有任何生活选择权,性子坚韧的就能多活几年,性子但凡软一点,就得处处被逼死了。

    所以穿越也没那么好,真穿越到古代,大户人家出门都难,平民百姓仆人家,生死不由己都看命。哎,小说都美化的,喜欢看不要紧啊,千万别觉得古代有比现代好的地方,那是半点都没有。

 第162章 1。28

    铁证如山,魏侯终究可得彻底翻案。

    京城里的谁都没想到,一个破落的伯爵府庶出房,竟也出了这么一个人物,在替魏侯翻案之事中起了这般大的作用。

    傅家大姑娘的表哥消失这么多年,再出现时就已经跟魏侯的长孙一道站在了勤政殿中。

    从一个平庸而又有些软弱的庶出房次子,到如今站在勤政殿里也不见半分胆怯,这其中经历了多少,除了他自己,许谁也不得而之。

    太孙听到这消息,忍不住前往勤政殿求见。

    萧安心心念念许多年,当初远走边关,为的也是此事,如今魏侯得以彻底翻案,太孙只恨不得是自己亲身上阵参与一二。

    皇帝今日的精神也极好,召了太孙进来,与太子一道,道:“此事便交予太子负责,阿吴就跟在你爹身边好好看看。”

    太子太孙纷纷应是。

    傅家大姑娘的表哥姓陆,名虎,家中行二。

    等陆虎与魏侯长孙一道出了勤政殿,太孙便将人拦住,往旁边靠了靠,避开了旁的耳目,才低声道:“我与傅家大姑娘之间本是谣传,不过是永定侯托付我照顾其好友并代送些许东西才有一二往来。如今傅家大姑娘良人归来,我也等着两位的一杯喜酒。”

    傅家大姑娘如今嫁他是嫁不得了,然而太孙也还是希望这对苦鸳鸯能成,自然也不希望面前的男子误会傅家大姑娘,便干脆把一切都否定了。

    陆虎也并非扭捏的人,与太孙抱拳,道:“殿下与永定侯情义,某与表妹永记于心!”

    随后不过七日,魏侯冤屈彻底大白于天下,皇帝赐回魏侯爵位,再延绵三代,以示恩宠,召魏侯后人回京,也赐回了从开国起便有的丹书铁劵与府邸。

    这本也是意料中事,魏侯的彻底翻案,在朝中人眼中,也不过是时日问题。

    魏侯长孙得承魏家爵位,再过两日,帝王又下旨意,着魏侯灵柩入京,附太庙。

    此事朝中无人反对,魏侯忠义,当朝无人可比,都纷纷高叫吾皇圣明。

    太孙亲历魏侯翻案之事,在与萧安写信之时下笔如神,足足写了三十余页纸才觉得心中缓缓平复。

    而太孙的信送出京城之时,皇帝又下令,着魏侯长子与陆虎入皇城禁军。一人入带刀侍卫副领,一人入东宫为太子亲卫副统。

    为带刀侍卫副领的是魏侯长孙,东宫太子亲卫副统乃是陆虎。

    魏侯与当今的关系,当今让他长孙贴身护卫并不为过,此为信任。陆虎能得东宫太子亲卫副统,太子也迟早会登位,日后也前程可期。

    这两人的安置,足以看出皇帝对替魏侯翻案之人的重视。

    再过两日,傅家大姑娘的亲事便被定下来了。

    陆虎没死,便是其母坑了傅学士一回,但这门亲事先有定亲信物并未交还,再有纪氏难得十分强势了一回,在娘家里就将双方庚帖交换。

    傅家大姑娘的嫁妆纪氏一直都在准备着,到如今早就准备齐全,就此婚期选在了一月后。

    时间是短了些,然而两家都不曾有话说,旁人也管不着,傅家是倒霉了,可陆家的陆虎却是跟着了太子,也少人会故意拂陆家颜面。

    太孙得知此事,就从自己的私库里挑了两样东西给这对活得不容易的难夫难妻。给傅家大姑娘送的是以萧安的名义,毕竟萧安远在三关,要赶礼也来不及了。给陆虎的才是自己的名义,虽然他跟傅家大姑娘还要熟一些,然而男女有别,陆虎又是在东宫做事,也唯有这般才最合适。

    把东西送出去了,太孙才又给萧安写信告知此事。

    单凌看着太孙写的厚厚一叠信,不得不提醒道:“殿下,从京城到三关,每月方得一回。”

    之前那封信已经送出去了,再送就得等下个月啦。

    当然,这话也是单凌骗人的,要京中出了急事,就是前后才一日只怕送信人也要快马加鞭赶往三关报信的。

    萧安收到这封信之时,关于魏侯彻底翻案之事她早已知晓。

    就是她外祖父家的府邸,还是她阿姐景王妃派人与工部衔接休憩打理的,自然也知晓太孙代自己送礼之事,这当初本也是交给茹姑的,茹姑进宫,自然是交给了她阿姐景王妃下面的人,太孙代礼,景王妃不写信告知萧安才会奇怪。

    总的来说,这两月里京城里的事情于她而言都是好事,包括太孙又得重新选妻了。

    这种莫名的酸爽,萧安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反正就是太孙没成亲到,她就高兴,高兴过后又觉得自己好似有点坏心。

    回太孙的信自然是老生常谈,要娶个喜欢的,也喜欢太孙自己的,免得背后被捅刀子。也要娶个聪明的,但凡笨一点只怕就得被人吃得骨头都不剩。

    太孙给萧安写得多,然而萧安回太孙的却是极少。

    主要是最近三关里除了魏侯的事,也没别的事可写,萧安自己心里有些别样的心思,又觉得写不出来,倒不如一直埋在心底的好。

    总之,在回信之后,萧安心中也有一股难言的遗憾。

    萧安忙着跟太孙回信,魏氏却忙着应付她那两个嫂子。

    魏家大舅母还好,自然是高高兴兴的准备着一切就往京城里去,在得知京中魏家府邸还是景王妃帮忙操持的,也写信来感激了一二,不过因要忙着准备回京事宜,因此便没有亲自来三关,礼倒是备了不少,虽不是多贵重,然而也算是心意。

    如今萧安在三关继承的是南阳侯的军权,没去抢三关的魏侯的,也没抢三关魏家大舅母她妹妹家的,自己儿子又亲自给祖父翻案,在皇帝面前得了重用,家里恢复了爵位,还得继续延爵三代,子子孙孙都不愁了,对萧安也没什么敌意了,自然也要交好起来。

    魏氏应付这个嫂子,也就轻而易举,她就是再脑子糊涂,自己侄子不蠢就好了,两母子都住在京城,魏家大舅母就是要犯蠢,那也没机会。

    不好应付的是魏家的二舅母,据闻太监去六关下旨的时候,当场倒是没拒旨意,却是在事后写了辞表给那公公带回京城。

    说辞倒还是往常那一套,可这么一对比,就好似显得魏家大舅母贪慕权势了一样,可那本也是她们两房该得的。

    魏家大舅母因丧夫,一直担心二房的争爵位,所以俩妯娌的关系也只是个面上合,便在给魏氏的信里抱怨了此事,其实就是想要魏氏把魏家二舅母说服气一点。

    魏家二舅母心里的怨气,魏氏是明白的。

    不比她大哥是战死的沙场,她二哥却是跟父亲一道为自证清白被逼迫而死,如此死因,谁又无怨恨。

    可再怨恨,也不该拿孩子的前程来做赌注。

    魏氏其实也不太喜欢她那个大嫂,但此事还得说和。

    魏家二房不能承爵,本就为处在劣势,就是京城里的侯府,魏侯已去,无人可做主分家,加之大房的长子得势,能分给二房的只怕更少。

    她二嫂想要孩子读书入仕,可边关里又如何比得过京城里的名师教导与读书氛围,多少进士不是出自富饶的江南与京城。就是凭这一点,她那二嫂也不该不回京城。

    何况现在谁还能对魏家事指指点点?

    魏氏与魏家二舅母的信还没到,京城里的圣旨又去了六关。

    皇帝又赐了魏家二房一个轻爵,如此二房就再拒绝不得。这虽是一代,却也表明了皇帝的态度,二房说要继续住在三关,不管京中是非,那也不可能了。

    毕竟二房还想着要读书入仕,并不是无意权势财富。

    魏氏得知此事,也叹了一口气。

    萧安也知道自己二舅母的偏执,就道:“只是个轻爵,又不是不能科举了,京城里大儒那般多,不回去是傻子吗?读一辈子都考不上进士,跟读十几年就能考上进士相比,哪个划算?”

    虽然萧安对文官没好感,但自己表哥表弟要去科举入仕她还是支持的,总比在战场上卖命,生死莫测的要好,她外祖家也没几个孩子了。

    魏氏笑着道:“她若有你想得明白,这会儿也该学你在战场上了。就是你外祖母,当年为何拿起□□?”

    萧安跟着魏侯长大,其实是当魏家是自己家,对魏家如今的境地自然也有惋惜,然而这话换了柳贞嘴里,就是另外一种说法,叫养精蓄锐了。

    魏氏就是不说,萧安也明白,她表哥表弟表妹这一辈里,是无可再进一步之人,恢复她外祖父还在之时的荣光,唯可期后人罢了。

    就如此,还不抓紧皇恩,莫不是还当个普通老百姓,如何得以崛起?

    就是科举,每年分给真老百姓家的名额,又有多少?皇帝自然想要娶士以贤,可普通老百姓如何比得高门大户与书香门第之中的学识与见识?大儒教导出来的学子,总是强过秀才教导出来的。

    也好在这第二回,魏家的二舅母没有拒绝,带着孩子与大舅母一道入了京了。

    魏氏也这才松了口气,面露出笑容来,与萧安道:“如此我们母女终于是可放心了。”

    就是南魏日后必然比北魏强,可北魏也不是可随意欺负的人了,南北魏合宗,两边过的从来都不是一种日子,难免有些需要磨合的地方,这种磨合在之前,必然得是对北魏的压制,强迫北魏改变。

    如今北魏有大房长子能撑起门楣,要双方磨合,自然就需得互相改变容纳了。

    说起来,也是魏氏替娘家操碎了心。

    *************

    平王逼宫的消息传到三关萧安手中之时,正好是正月十五元宵。

    风吼城里商户众多,为了生意少有回家过年,因此风吼城里到了元宵夜倒也十分热闹,萧安还特意多拨了千人巡逻守门,为的就是防止有人贩子抢小孩与女子出城。

    萧安难得歇息一日,自然要在风吼城里转一转,她读书读得不多,猜谜却是一把好手,只挑着人家最贵的那盏灯猜,弄得人家苦哈哈的还得赔笑。

    有人在知府衙旁摆了擂台,上供有三十贵重之物,供猜谜者得。

    也是在风吼城的商户们无聊,才举办了这擂台来与民同乐。

    前十件宝贝里,有谢知府的江南名砚,也有将军府的百年人参,县令不敢越过两人去,只送了一支毛色杆质均不错的笔。

    商人们就随意得多,多出的是雕琢细致的首饰,也有儒商出的大家孤本手抄,卖相不错的瓷器,也有直接丢了五百银票的。

    前十之后还有二十名次,便依次下来,有绣娘子的精致绣品,游僧的佛经,精巧的银制九连环,多还是各数的银子。

    萧安就没事儿在一边看着,这些谜语她大多都猜得来,然而却是不能猜的。

    边关十多年来的通商,好处极为明显,读书的人家越来越多,纵是考不上童生秀才的有许多,然而识字就能懂道理,知荣辱,不管是对当地知府还是将军府,都有着好处。

    商贾们请谢知府与将军府出礼,多是为给这擂台打响名声,而谢知府与将军府县令们出礼,多是为鼓励读书人而来。

    故前十中,除了了少许两样首饰与两样药材,基本为读书人所用。

    因彩头极大,整个风吼城与胡马关及落日城的读书人都来赶了个巧,这人一波一波的,十分热闹。

    萧安就看着这些读书人走上去又沮丧着走下来,有些还比不过伶俐的小姑娘就觉得好玩儿。

    觉得好玩儿的她,并没有注意到风吼城的大门开了一条缝,因城中热闹非凡人又众多并不敢纵马,只跑着就往将军府去了。

    萧安旁边站着霍彭生,霍家也凑了样东西的,此时见萧安一直看着擂台上,就道:“将军要无事,我们就一道去赢些好看的灯笼来?”

    实在是擂台他们是上不得的,在这看着倒不如去别处的好。

    萧安手里还提着一个灯笼,人却懒洋洋的,她没把霍彭生的话听进去,反而在想如今风吼城相比别处边关的富饶与平静,就是平日里也比六关要热闹许多。

    只可惜通商之事,只在三关。

    没多久,将军府里的管事就急匆匆而来,要寻了萧安回去。

    萧安将手里的灯换了一只手,与霍彭生道:“我有事先回了,霍小将军自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