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4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宣德帝来说,辽东地区的局势比山西行都司地区的局势更为严峻,山西行都司住着的几乎都是汉族百姓,而辽东地区则是以游牧民族为主,倘若被兀良哈三卫煽动起来的话恐怕将酿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因此,在北征鞑靼部的前一天下午,宣德帝紧急将军阁阁员、内阁阁员和九卿召入乾清宫商议对策。
  李云天承蒙宣德帝的恩旨得以列席大明最高等级的御前会议,由于资历浅薄故而位列最末的位置,不动声色地听着众人在那里给宣德帝出谋划策。
  鉴于目前的局势,摆在宣德帝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继续北征鞑靼部,然后派遣朝中勋贵统兵出关救援辽东都司,另外一个选择是暂停北征鞑靼部,派遣两支部队分别前往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作战。
  支持宣德帝继续北征的自然是军阁的阁员,毕竟宣德帝已经昭告天下,倘若此时停止北征鞑靼岂不贻笑大方,让宣德帝的颜面何在?
  况且,军阁的阁员认为辽东的形势虽然紧急,但还远未到影响宣德帝北征的地步,只要集结部队前去救援就足以将兀良哈三卫剿平。
  内阁阁老和九卿则希望宣德帝以安全为重暂停北征鞑靼,坐镇京城指挥大明的两支部队与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作战。
  在这些文官看来,倘若朝廷要救援辽东,那么必然会从宣德帝所集结的十五万大军中抽调兵力,这些兵力可谓是大明的精锐,如此一来宣德帝身边的军队实力将减弱不小。
  鞑靼部虽然只是北元残部之一,但凶悍好战,实力不容小觑,否则永乐帝也不会多次北征鞑靼部和瓦剌部,如果随行护卫宣德帝的兵力减弱那么很有可能给对方可乘之机。
  由于军阁与内阁、九卿的意见相左,故而双方在宣德帝面前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这使得御前会议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晚上。
  面对着眼前的这个复杂的局面,宣德帝一时间也难以抉择,正是因为他年幼时曾经跟随永乐帝北征鞑靼部和瓦剌部,故而清楚北元残部的实力,一旦分兵增援辽东那么在兵力上就会失去不少优势。
  尤为令宣德帝不安的是,兀良哈三卫此时在辽东发难有与鞑靼部遥相呼应之嫌,这意味着鞑靼部很可能已经对此次南侵有了充分的准备,这使得局势变得异常复杂。
  “镇武侯,你如何看待此事?”晚上,待宫女们端上宵夜后,神色已经有几分疲惫的宣德帝抬头望向了在那里静静地吃着糕点的李云天,李云天自始至终未发一言。
  李云天虽然得以列席如此重要的御前会议,但他有自知之明,现场的文臣勋贵都是资历显赫的朝廷大员,故而他知趣地闭上了嘴巴,以免喧宾夺主。
  听闻此言,现场众臣不由得望向了李云天,他们这才想起来李云天还没有开口发表见解,作为宣德帝最为信赖的臣子李云天的意见至关重要。
  “皇上,臣觉得此次兀良哈三卫突袭西岭城颇为蹊跷,据臣所知兀良哈三卫的兵力都在长城沿线与我军对峙,因此臣觉得袭击了西岭城的并不是兀良哈三卫的人。”
  李云天闻言连忙放下手里的糕点,冲着宣德帝一拱手,沉声说道,“如果臣没有猜错的话,攻占了西岭城的敌军应该是鞑靼人。”
  “鞑靼?”现场众人顿时吃了一惊,如果他们没有记错的话鞑靼部的人现在正在跟山西行都司的军队对峙,根本没有如此强的兵力同时对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下手。
  “皇上,臣怀疑瓦剌人已经南下,与鞑靼人合兵一处进犯我大明。”李云天迟疑了一下,神情凝重地说出了他的担忧,“否则以兀良哈三卫和鞑靼人的实力无法同时侵犯我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
  “瓦剌和鞑靼不是有仇吗?”内阁首辅杨士奇闻言脸上顿时浮现出诧异的神色,虽说瓦剌和鞑靼都属于蒙古,但两者一个雄踞蒙古高原西部,一个掌控蒙古高原东部,相互间为了争夺蒙古的汗位厮杀不断,双方岂能在一起合作?
  “下官也只是猜测而已,具体情形如何现在还无法得知。”李云天向杨士奇微微一躬身,有条不紊地回答。
  其实,李云天已经几乎可以肯定攻占西岭城的敌军一定有鞑靼人,虽然他对鞑靼部并不了解,但是却很清楚兀良哈三卫的实力,兀良哈三卫虽然能与大宁都司的军队相抗衡,但绝对没有分兵攻打辽东都司的力量,故而肯定有外力介入。
  辽东都司的北面是奴儿干都司,东南部是朝鲜王国,西面与大宁都司相邻,值得一提的是大宁都司是一个由南向北的斜长地带,其西部与鞑靼部的地盘相接壤。
  李云天认为奴儿干的那些游牧民族不可能南下,那里地广人稀而且民族众多,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
  朝鲜王国更不可能了,它在辽东都司的东南部岂会舍近求远去攻击辽东都司西部的西岭城?
  故而,唯一的一个可能就是鞑靼人东进,趁着辽东都司不备突袭了西岭城,使得辽东都司失去了西部的屏障。
  这样一来,鞑靼部就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面对山西行都司,但山西行都司现在却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那么唯一的一个解释就是瓦拉部也牵扯了进来,如此一来就有足够的兵力对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发动进攻。
  换句话来说,兀良哈三卫在大宁的攻势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辽东都司才是真正被攻击的目标。
  对方这一手欲盖弥彰玩得漂亮,不仅骗过了大明朝廷还使得辽东都司毫无防备,进而一举丢掉了西岭城,使得辽东都司的局势一下子就陷入了困境。


第634章 分兵征讨

  “皇上,倘若实情真的如镇武侯所言,那么北元残部此次来势汹汹,我大明不可不防!”
  李云天的一席话使得乾清宫内一派沉寂,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想到鞑靼和瓦剌会联手,这就使得事态变得非常严重和复杂,英国公张辅随后打破了场中的平静,开口沉声向宣德帝说道。
  “皇上,现在敌情未明,皇上乃万金之躯,依臣看来还是坐镇京师为好,迎敌事宜交由军阁来办即可。”听闻此言,杨士奇神情凝重地望向了宣德帝。
  “皇上,龙体为重!”蹇义也跟着向宣德帝谏言。
  “诸位爱卿,倘若朕放弃北征,天下人会如何看朕?”宣德帝见军阁、内阁和九卿之首皆表明了态度,不希望他此次前去北征,不由得苦笑了一声。
  在座的众臣闻言顿时对视了一眼,宣德帝御驾亲征的告示早已经贴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各地府衙也都张贴出了公告,此时一旦无法成行绝对会引发各种非议和猜测,难道要向外界表明宣德帝忌惮北元残部?还是以宣德帝身体抱怨为由?
  即便是以宣德帝身体不适进行推脱,那么一旦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燃起战火,外界难免会产生宣德帝畏战的流言,宣德帝的威严无疑会受到损害。
  因此,宣德帝现在进退维谷,众臣们是左右为难。
  “皇上,臣倒有一个办法。”迟疑了一下后,内阁次辅杨荣开口说道,“皇上明天可以照例亲征,只不过圣驾停在万全都司的宣府镇,以策周全!”
  万全都司全称为万全都指挥使司,公元1430年,也就是宣德五年,宣府镇总兵谭广“请置都指挥使司,分直隶及山西等处卫隶之。”
  军阁经请示宣德帝,批准了谭广的建议,这个治所在宣府镇城的都指挥使司当地万全卫的名号,故而命名为万全都司。
  通常来说,一个省级地方机构内三司并存,相互制衡,不过在边防重地的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因为主要是实封卫所,故而单设都司管理。
  也就是说,辽东都司和万全都司实际上实行的是军屯,其所辖民众皆为军户。
  纵观万全都司下辖的诸卫、所之布局,形成了一个以京师为轴心的扇形防御地带,构成了一个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部署,是拱卫京师北方安全的一道军事屏障。
  杨荣的这个提议非常聪明,既可以使得宣德帝按时出征同时又能保护宣德帝的安全,只要宣德帝待在城高墙后的宣府城,那么北元残部就不可能越过山西行都司抵达宣府城下。
  “皇上,臣觉得杨大人此言甚好。”张辅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这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皇上,这倒不失是一个变通的法子。”
  “臣觉得此法可行。”
  “臣附议!”
  ……
  杨士奇和蹇义等人随后也纷纷表示赞同,相对于此次征讨鞑靼部,很显然宣德帝的安全最为重要,等前方的部队剿灭了进犯的敌人后宣德帝届时再启程前往大同城督战。
  “诸位爱卿,你们看谁可领军驰援辽东?”宣德帝见众臣取得了一致意见,沉吟了一下后问道。
  辽东都司对鞑靼人的袭击毫无防备,极有可能一溃千里,被鞑靼人兵临辽阳城下,朝廷必须要派兵前去救援,而统军之人可谓至关重要。
  “皇上,臣举荐京畿都督府大都督、义国公张昊统军。”行军打仗的事宜归军阁负责,张辅沉吟了一下,向宣德帝推出了一个人选。
  在大明勋贵中有领兵资格的人不少,但是论到威望和能力张昊仅次于张辅和周征,故而他是此次率军增援辽东的不二人选。
  “臣附议!”张昊是周征的好友,周征自然不会反对,于是紧跟着向宣德帝微微一躬身。
  “臣附议!”随着两人表态,剩余的军阁阁员们也相继表示认同。
  “太师,你觉得义国公这次率军多少增援为好?”宣德帝见状微微颔首,沉声问道。
  “我军在辽东都司尚有近十万之众,现在事态紧急,臣觉得义国公此次率五万京畿都督府精锐之师前往增援足矣。”张辅沉吟了一下后说出了一个数字,即便辽东都司的兵额有水分,但加上五万京畿都督府的兵力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十万,对付那些鞑靼人应该不在话下。
  “准,具体事宜交军阁拟定,明天出征前上报于朕。”宣德帝点了一下头,将此事定了下来,所谓兵贵神速,现在已经没有多少时间耽搁了。
  “皇上,辽东地处关外,物资供应道路艰难,臣恳请皇上给朝鲜王下旨让其支援我军军资。”就当众人认为此次议事即将结束,李云天忽然开口出人意料地提到了朝鲜王国。
  朝鲜半岛在大明之前的王朝称为高丽王朝,国王为王颛。
  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明太祖即位,遣使持书前往高丽谕告。
  次年,高丽国王颛也遣使上表庆贺明朝开国,井请封号。明太祖应其之请,于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诰,封王颛为高丽国王,从而确立了两国的宗藩关系,“自是贡献数至,元旦及圣节皆遣使朝贺,岁以为常”。
  是年,明朝开科取士,诏准高丽等国“行修经明之士贡赴京师会试,不拘额数选取”。这一年,高丽参加会试的有三人,其中金涛及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后因不通汉语,回到高丽。
  洪武五年高丽派一百五十多人前往南京国子监留学,途中因遇海难,溺死三十九人。“帝悯之,遣元枢密使延安答里往谕入贡毋数”。
  洪武七年,高丽国王颛为权相李仁人所弑,李仁人拥立权臣辛肫之子辛禑为王,遣使来明入贡,明太祖却而不受,直到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见辛禑地位日益稳固,才不得不正视既成事实,加给辛禑高丽国王封号,并追谥王颛为恭愍王。
  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派特使要求高丽归还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准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辽东半岛。
  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故而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
  次年,李成桂废辛昌,拥立王颛之后王瑶(恭让王)。
  洪武二十四年,王瑶让位于李成桂,李氏王朝取代了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国号“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等名上奏明太祖裁定,“王氏自五代传国数百年,至是绝”。
  明太祖选取新国号为“朝鲜”,因朝鲜王朝君主姓李,加上“朝鲜”二字在朝鲜半岛上曾出现过(檀君朝鲜),所以后世历史学界一般习惯称呼该朝代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古代存在的使用朝鲜为国号的国家则被称为“古朝鲜”以示区别。
  洪武二十六年,李成桂遣使来明,贡马九千八百余匹,明太祖回赐纻丝绵布等近二万匹。
  建文初,李成桂因年老体弱,逊位于次子芳果(定宗),两年后芳果亦因病让位于五子芳远(太宗)。
  明成祖即位,朝鲜太宗遣使朝贡。
  永乐五年,也就是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