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清-第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有一,就有二……”
    李肆已是感悟满腹,以后世的历史学观点来看,这就是华夏大统一的前提,同时也是大统一的代价,像是宿命一般,避无可避。但正如段宏时所言,诸多因素在推动这个一的同时,还有很多因素在化解这个一。这样的东西,很难从道德层面上去评判,但如果仅仅从把握时势的角度去看,还真是另有一套东西存在。
    只是这套东西,不该叫什么帝王术吧,这根本就是看透历史的大学问……
    “儒法之言,在书上无比光鲜,落到实处却是满目疮痍。如果把外儒内法当作是金銮玉殿上的制礼,老夫的帝王术则是乡间农人的田头小曲。”
    段宏时看向远处的青山,微微叹气。
    “金銮玉殿,不过是天下一点,乡野山水,才是天下的本色。”
    听到这,李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谓外儒内法,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士人治世,以理想代替现实,按设计笼罩天下,不去理会其中的差异。仿若将治疗天下当成堆积木,符合自己设想的东西捡起来,不符合的丢掉,凑在一起,看着搭成的楼宇宫殿,自得地说这是个多美的世界,而其他乱七八糟丢在一边的东西,根本就闭眼不视。
    说起来,还真跟柏拉图的理想国分外相似……只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只在想象里,而华夏大地上,理想国已经存在了千年,当然,一直是破破烂烂,士人们还在锲而不舍地搭着。朝代更迭不过是垮了一次,根基没有变,蓝图也没变,重新再来就好,书迷们还喜欢看:。没办法,这是他们的田地,就如农人一般,耕田得食是天性。
    “那么老师,这二……必然是和一相悖的么?”
    李肆有些纠结,看起来这个“一”是宿命,去触动这个“一”,所作的事情,所得的结果,放在后世,是不是要被评价为***、汉奸、历史罪人?
    “一而二,二不能一吗?”
    段宏时遥望山峦,像是在嘲笑某个群体。
    “儒法的一,得利者是行儒法之人,若这利转给他人,难道就不能也得一了?”
    李肆恍然,得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啊。
    华夏大一统,靠的是儒法,可并不意味着这是唯一之径,也并不是不变之径,儒法之所以能推着华夏总是内聚,那是因为有儒法背后那些人的利,那些人是谁?
    看了一眼段宏时,李肆暗道,那些人,不就是读书人么……
    先是说这帝王术里,如何评判帝王的标准,接着说到这帝王术和儒法之帝王术的不同,李肆的胃口已经被吊得足足的。
    核心一个问题,段宏时这帝王术,到底说的是什么?
    “这就要说到老夫之学的第二言……”
    段宏时也吐了口长气,刚才一番激论,还着实费了力气。
    “老夫之学,不仅跳出儒法外,还不在五德中。”
    五德?
    李肆楞了一阵才明白过来,这话说的是,段宏时此学,对朝代更迭,另有一番见解?
    “世人都言,真龙之气,存世不过三百年,以五德更替相承……”
    段宏时这话,跟李肆后世接触的“王朝周期律”很有些相合,不过那个什么周期律,都只将朝代更迭归结为人口激增,土地兼并,社会结构破坏等等,即便只以李肆那点微末道行,也觉得这说法不过是中学教科书水准的东西。
    他也翘起了二郎腿,等着段宏时的高论。
    “老夫刚才说到过,帝王三等,御臣御制御势,势有天地之分。朝代更迭,本因都在这地势的驾御上。”
    什么是天之势?
    “风云山水,草木兽鸟,人外即天,天自有天道,不以人力人心而变,此乃天之势。”
    什么是地之势?
    “人立于地,食于地,来往于地,地结人道,此乃地之势。”
    嗯……李肆大致是理解了,天之势,说的是自然,地之势,说的是社会。
    “儒法之帝王术,求的是一个静,有所变动,靠儒遮掩,靠法支吾。天之势如风云跌宕,一直在变,这变化非人力所能撼,姑且不论,每朝算是同样的境遇。而地之势也自有一番变化,每朝立国,立起经制,就像是砌起一座堤坝,地势变化也如江水,年年蓄积,这堤坝却不曾加高,更不敢想掘堤引流,只能等着江水蓄满,最终崩堤。”
    “宋时王安石,明时张居正,都想对这堤坝动手,可前者生出‘丰亨豫大’,北宋覆灭,后者如一剂猛药,余毒至今。”
    这说法的细节李肆有些不明白,可大致道理懂了,儒法要的是一个“停滞的社会”,人人安守本分,各不逾矩,士人和帝王的统治就能万万年。可社会是一直变化的,以不变以万变,结果就是自己被变了。
    “那么,地之势,该怎么去看?”
    李肆问到了要点。
    段宏时呵呵轻笑,又转了话题。
    “李肆,你对气理之论是怎么看的?”
    李肆傻傻摇头,心中只两个字:“臆想!”
    儒家的气理之论,就李肆个人而言,那都是群死宅捧着脑袋瞎想出来的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话说得圆润周到,逻辑自洽,目的就是让别人无懈可击。归结起来,本质就是让儒家士子们能把握所谓学问的制高点,自我幻想而已。
    “那么对于这理学,你也该是不甚了了,正好……正好……”
    段宏时笑得很有些贼。
    “程朱理学,轻技贱器,说什么器乃各有适用,理不相通,不过是理的细枝末节。可到明末,格物究器之学却异常兴盛,老夫这番言论,放在那时,根本就算不得骇人之语。眼下在这……朝说出口,那就是下乘而无稽之论。”
    正说到这,远处琴声铮地滑了一下,段宏时又是一声嗯咳,转回了正题。
    “看势,得由器而入。”
    他这话出口,李肆皱眉,难道这老头,是王夫之的弟子?王夫之说的就是器中见道,器道合一。算算王夫之现在……死了二十年,段老秀才的年纪,应该还能凑得上。
    “你可知道,明亡之因是什么?”
    段宏时打断了李肆的杂念。

第五十七章 手握人财军,我心即帝王
    第五十七章手握人财军,我心即帝王
    明亡之因,这话题大得没边,也忌讳得不行,其他书友正常看:。
    “没什么忌讳的,本朝可算不得亡明之因,虽然……嗯咳!”
    又一声清亮琴音,打断了段宏时的发挥,李肆瞅了一眼远处,心想这个侍女跟老头的同步率居然这么高呢?
    “官绅压迫太重,皇室贪淫奢侈,天怒人怨,满天下草民揭竿而起,最终亡在了李闯手里,大概……是这样吧?”
    李肆随口背着标准答案。
    “压迫?贪淫?哈哈……”
    段宏时的笑声带着点愤懑,可李肆注意力还在那个脑袋一直埋着的侍女那,并没注意到。
    “天灾不算,你可知明末之时,即便算上地方官僚绅胥的压榨,草民之累,也并不比现在重?”
    段宏时低低说着,像是刻意不让那侍女听到。
    李肆脑子一个激灵,转过头来,盯住了段宏时,这可是危险言论!和他对视的段宏时也是凝神以待,正在观察着他的神色。
    “真的?”
    李肆也低声反问,转了转眼珠,再重复了一声:“真的”,这可不是反问,而是确定。
    以凤田村之前的遭遇来看,就在破家流离的边缘挣扎着,不是老百姓变得麻木了,加之官府又有张天罗地网,他可真不相信村人不反,至少拒交皇粮那种程度的事,早就该干出来了。
    “真的。”
    段宏时接着低声道:“本朝承袭前明的赋役,其中人役部分,本在前明多折入正税,而到了本朝,这部分被掩去了来处,人役依旧还在摊派。本朝对亲民官的考成,钱粮必须十成收足才算合格,就算绅衿也不能免,而前明只是六成,收到七成就算优异,绅衿也都全免。算下来,前明草民所累,怎么也不该比本朝重。”
    见李肆微微皱眉,段宏时轻笑:“本朝所谓免三饷,多恩免,那不过是文人手脚耳。”
    李肆已经是信了,但这就难理解了,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到了眼下,负担更重,却一个个乖乖地当顺民?仅仅只是剃头就剃乖了?
    像是对李肆的反应放了心,段宏时继续加码:“所谓的贪奢,前明皇室和各地藩王,的确奢靡巨耗,可与本朝相比,却并非有天壤之别……”
    李肆点头,也压低了嗓音:“旗人数十上百万,足以抵前明皇室所费,其他书友正常看:。”
    段宏时接着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啊,哪里呢?
    霎时间,绿营汛塘的分布,乡绅官吏的勾连,对地方变局的反应,一连串的场景在李肆脑袋里闪过。
    以对地方的掌控深度而论,满清确实远远强于明朝。
    “就说这造反,有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能活下去却偏要造反的难道没有?前明到本朝,后者裹挟前者的事例比比皆是,差别只在本朝能将这可能压到最低,前明的手脚却弱了许多。”
    这话李肆不必想就能理解,之前在寨堡剿灭的那帮贼匪,放在明朝,不知道会膨胀成一股多大的势力。
    段宏时悠悠长叹:“前明国策,亲民官不得滋扰乡间,甚至出县城都不允许。后来迫于形势才有所更张,可祖制却像一道槛,始终掐着朝廷控制地方的手。以地方和中央的相处形势来看,就财税而论,本朝比前明挖得更深。前明留给地方的钱粮存留还在三成左右,而本朝给地方的存留不过一成,但是……”
    远处那侍女也是悠悠一叹,李肆没好气地瞪了过去,看到的依然是一颗埋下去的脑袋。
    “但是,前明没有本朝的捐纳之途,地方乡绅和朝廷在‘利出一孔’上颇不一致。前明的镇戎被本朝分割得异常零碎,汛塘星罗棋布。前明虽崇理学,却不独尊,人人耳目宽裕,本朝……本朝对地方的管治,在亲民官上削弱了,却在礼教和兵事上强化了,总而言之……”
    段宏时给出了结论。
    “明亡,在于粗疏!”
    李肆越来越想问,您老真是不是后世穿过来的?这个结论虽然也有些粗疏,可跟后世黄仁宇的观点性质相似,书迷们还喜欢看:。黄仁宇就认为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破产,而财政破产的原因,在于明初国策大幅度退步,没让政府挑起更多责任,而只指望乡间自理,由此也没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财税机器,外忧内患,还有天灾,这才亡了国。
    “要看到这样的势,不是去翻儒家的道德文章,不是去查法家的典章规制,而是得分析具体的国政枝节,这些东西,对儒法之士来说,那就是器。正是在这些器上,老夫方能看到势!”
    “老夫前二十年学儒,后十年学法,终究看不透世势。之后为生计而作师爷,视野才豁然开朗!”
    “这地之势,看的不是历代帝王、朝堂诸公他们说什么,作什么,看的是他们作成了什么样子。老夫之学,根基就在一个字:真!”
    “究枝节之真,合大势之真,儒是在说,法是在做,老夫尽皆不管,埋头只寻这真!”
    这话让李肆感慨不已,这就是后世的大历史观啊。后世研究历史的方向就是这样,甩开官史,以零碎实证而上,由一点摸一面,再来跟官史比对,是一种解剖学的思路。
    真没想到,这样的东西,自己居然在1712年听到了。
    也真没想到,这老头同是一肚子反水……
    李肆神色复杂地看着段宏时,想继续深入这个话题,犹豫了一下,却又放弃了。以这老头的年纪,对明朝还带着眷念是很正常的,话语间带些牢骚,随口抨击几句,都能理解,可真不能跟反水混淆,自己的心思,还是小心藏着的好。
    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话说得深了,段宏时停了下来,闭口不言,琴声又缓缓响起。
    沉默了好一阵,李肆再度开口。
    “那么老师,又该如何以这真字,以器见势?”
    段宏时呵呵一笑,其他书友正常看:。
    “你这就问到了实处,老夫要教你的东西,都含在这问题上。”
    他举起手,竖起了三根指头。
    “其实就三个字,人、财、军!”
    李肆心跳加快,真是要说造反么?是不是接下来还要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什么的?
    “以知县李老爷为例,他最要紧的是哪三件事?钱粮!刑名!安靖!”
    段宏时连话带神色,粉碎了李肆的妄想。
    “钱粮即是财,财兑万物,无财寸步难行。刑名对应人,上迎下抚,周应人心。军对应安靖,否则财不留手,人不回头。照着这三点去抓枝节看,就能窥得势头的真。小势汇大势,总归而上,这地之势就能明明白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