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第1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厂生产的每座钟表后头,也必然标示出这是国货精品,还有宣传抵制洋货,尤其是日货的口号。
    现在这个钟表厂几乎已经垄断了塞北的市场,连军队中采购的军用手表都是他们生产的,现在介入这个行业,怎么跟着个巨头竞争啊。

二百三十四节 华北变局
    二百三十四节华北变局
    不管梅放怎么歪曲了赵书礼钟情钟表的意思,随着时钟的滴答,时间从没有停止流逝,而且这种流逝在赵书礼的心里是沉闷且压抑的。
    没有什么比体会死亡的过程更难过,这种痛苦甚至远胜死亡本身,同样的道理,明知道战争会爆发,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但是却一点一滴的体会这种感觉,也是十分煎熬的。
    赵书礼第一次体会到了改变历史的痛苦,原来一切失控的感觉是那么不爽,习惯了以前凡事料敌先机的优势,现在他必须根据自己对形势的判断做决断了。但是形势其实并不好,日本人没有明目张胆的发动七七事变,但是他们对中国的野心并没有消失,尤其是军方似乎已经到了忍耐的边缘,在东北跟东北军不时的摩擦,在天津上海等通商口岸日本人的态度也越来越蛮横。
    同时更加积极的拉拢起了中国的军阀势力,同时扶持汉奸傀儡。
    1937年八月初,汉奸白坚武在日军的指挥和配合下,在北平西南部丰台发动的武装暴动,史称丰台事件。白坚武可是一个实实在在受到权力诱惑,而投靠日本人的,正正经经根正苗红的汉奸。白坚武是河北交河县人,曾任吴佩孚的政务厅长,1926年,北伐军击溃吴佩孚军队,他东渡日本,从此投靠日本人成了汉奸。九一八之后曾在沈阳组织“正义社”,后又在土肥原支持下,纠集石友三、李瑞清等败类拼凑“华北正义自治军”,白任总司令,任用日本浪人樽崎一良为顾问,他们的目的是在北平发动暴动,组建“自治政府”,成立“华北国”。此时是他们行动的第一步,但是这一步他们走出去,发现并没有受到很大的反击,对他们的日本主子更有信心了。
    此时河北为东北军防区,按说出了这事,东北军不该不管啊,但是因为这里的局势此时十分的微妙,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河北名义上虽然是东北军的防区,但是实际掌控者其实并不是张学良,张学良也掌控不了,此时他已经到了意大利。张学良是去治病的,在第二次日本在东北闹事的时候,虽然他坚决的反击了,但是承受不住压力再次病倒了,这次他决心彻底治疗,在医生的建议下到了西方国家,说起来这丫也挺有毅力,按照医嘱他硬生生把自己的许多恶习改正了。其中一个恶习最难戒除,这就是毒瘾,张学良有很大的毒瘾,鸦片吗啡海洛因无所不沾,但是竟然说戒就戒了,这份毅力还真的让人佩服。
    他去治病了他的势力就有点脱离控制了,代理东三省司令的万福麟不管是能力还是资历都有些压不住场面,尤其是那些原来被东北军收编的部队,说明白点就是那些西北军。
    在1933年第二日东北军和日军沈阳冲突的时候,病倒的张学良把全权交给了万福麟,而万福麟为了跟日军对抗更有底气,再次从关内抽调主力军队,导致留在关内的东北军几乎全部撤出关外,留守在这里的最大势力成了宋哲元领导的西北军残部。
    中原战争结束后,西北军被收编,宋哲元所部西北军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防区在保定。大战结束没多久,南天王广州军阀陈济棠反蒋,宋哲元会同于学忠、王树常、石友三、孙殿英等八人通电拥护和平统一,反对广州的反蒋行动。此举在蒋价石面前博得了一个善缘,而蒋价石是什么人,那是见缝插针的权术高手,既然你宋哲元有意巴结,他乐的借机拉拢,用来钳制东北军。
    不久宋哲元部就被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辖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全军二万二千人。虽然人数比起过去的西北军衰落的厉害,但是全都是百战老兵,加上有了蒋价石的暗中支持,东北军的财力援助,宋哲元开始努力整军经武。九一八的时候,他甚至请示张学良要他们西北军出关作战,表示愿意提十万大军一举荡平日本。显然抗日热情也许是真的,但是借机扩军也是真的。张学良早已经不满意他暗中跟老蒋勾勾搭搭了,怎么能答应这样的请求,因此宋哲元的二十九军始终得不到扩充,但是训练更加有速了。
    1933年日本第二次在沈阳发动摩擦的时候,吃一堑长一智的东北军大军出关积极反击,给了宋哲元以机会。正好这时候张学良出国,而万福麟镇不住场面,东北军内部的军官并不服气万福麟,借此机会,宋哲元借口抗日备战,私自扩充军队。从被张学良收编开始,宋哲元部虽然受到了很多掣肘,但是经济条件可比以前好很多了,富庶的东北养的起他们,而张学良也想用金钱来拉拢他们,因此从来没有在他们的粮饷问题上克扣过。在石友三反张学良的时候,宋哲元又坚决的站在张学良一边,此举也获得了张学良的信任。因此张学良对这只西北劲旅更是大方,粮草弹药供应充足。
    可是张学良忘记了,西北军从他的建立者冯玉祥开始,就是颠三倒四反戈无常的。因此他一离开中国,这些年攒下了不少家当的宋哲元开始发挥西北军的特色了,更有唯恐东北军不瓦解的蒋价石支持,宋哲元的军队很快就扩充到了十万人,虽然名义上还是东北军的编制,可华北的实权实际上落到了宋哲元的手里。
    不过宋哲元并没有宣布脱离东北军,因为宋哲元明白,凭借他的实力还无法自立。他东北方是东北军,西北方是强大的塞北军,而南方又是老战友韩复榘和蒋价石的势力。宋哲元聪明的选择了一个左右逢源的做法,一面继续向张学良表忠心,一面跟蒋价石暗中眉来眼去接受中央军的各种物资援助,一面跟自己的老战友韩复榘结成同盟,一面还跟塞北军联络频繁。
    此时的东北军是没有能力在对抗日本人的同时还在河北跟宋哲元开战,加上张学良不在内部也无法凝成一股绳,万福麟、荣臻在高层争权夺利,马占山则坐拥黑龙江军队滴水不漏,不团结的东北军也只能选择拉拢宋哲元的办法,让这只军队继续归属东北军的编制。甚至为此万福麟还不惜继续供应宋哲元粮草。而蒋价石自然是乐见东北军分裂的,因为他乐见一切势力瓦解。塞北军方面当时是自顾不暇,赵书礼在美国治病,宋远无法调和塞北各派力量。南方山东军阀韩复榘第一是因为交情,第二也是想联合宋哲元以稳固自己的地盘,机缘巧合之下一时间各方默认了宋哲元在河北的崛起。
    崛起后的宋哲元继续奉行左右逢源的政策,各方都不得罪,但是积极稳固自己的势力。河北原来张学良任命的官员慢慢被他清除替换成自己的亲信,积聚粮草训练军队,三年时间他又扩军到了二十万人。
    左右逢源没有错,但是错在他连日本人的拉拢也接受,军中允许日本顾问的存在,接受日本给与的军事贷款和武器装备的援助。同时在境内保护甚至扩大日本的利益。对于日本陆军在河北的挑衅行为,他从来都采取妥协的政策。
    因此这次在日本支持下的白坚武暴动,他默认了,没有积极镇压。而是私下联系,希望和平处理。日本则利用此机会,以维护日本利益为借口,再次在丰台大营驻军。这些驻军又成了白坚武攫取权力的资本,因此他一面对宋哲元虚以委蛇,一面开始积极的组织分裂势力。
    日本人的这一切塞北军都看的明白,赵书礼尤其明白,这是日本人的步步逼近之策。
    但是赵书礼并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回应,此时他正忙着在塞北开会呢。

二百三十五节 大会议北地之王
    '第四卷抗日烽烟'二百三十五节大会议北地之王——
    二百三十五节大会议北地之王
    白坚武闹事前,准确的说是七七事变前,赵书礼就开始组织这次会议了。
    很显然,他的目的是为了应对七七事变的,白坚武这种货色还没有在他眼里放。
    可是七七事变没有发生,白坚武却跳了出来,因此此次大会上就被提了出来。
    但是大会上,宋哲元的代表就不用说了,东北军的代表也是坚决反对,表示不希望塞北军来处理白坚武的事情。他们担心塞北军借机把手伸入北京,宋哲元就不用说了,东北军仍然认为京津及河北地区还是他们的地盘,只等张学良回来主持大局后,宋哲元还是东北军的一员。
    白坚武只是小角色,赵书礼可不想因为这种事情较真,他不过是日本发起的一次变相挑衅罢了,日本人的直接挑衅多了,只不过还没到兵戎相见的地步而已。而且在赵书礼看来,尽管七七事变没有发生,但是日本人的进攻恐怕也快了,迟早的事情。起码在德国人发动欧战后,他们肯定会按耐不住的。
    再说了,塞北发起这次会议的名义也不是讨论这些事情,而是打着发展经济的名义的。
    而对发展经济大家都没什么意见。
    塞北提出了改善西部交通的提议,增加中国各地区的经贸交易。杨虎城没问题,他很同意修建一条从包头到西安在到四川的铁路的提议。其实包西段铁路已经开始动工了,在去年杨虎城剿灭了陕北的游击队后,把地盘扩展到了榆林,跟塞北军以神木为界,双方之间再也没有其他势力后,以前商议的铁路计划自然要开工,更何况这条铁路已经准备了好多年,修建方案也已经成熟了。
    但是到四川的计划却被几个四川军阀拒绝了,四川现在最大的几个军阀还是那几个,虽然刘文辉最强大,但是却没办法吃掉其他几个。这些军阀都担心其他的势力渗透到了四川,毕竟四川的天险才是四川保护自己最大的屏障。
    这条建议暂时搁置起来,但是通往四川铁路的最难段,翻越秦岭的铁路和隧道段,却是在杨虎城的控制下,因此塞北决议开始筑路前的测量工作。
    另一条铁路,从山西南下河南的同蒲铁路延伸段却通过了,河南是中央军的地盘,他们可不用怕赵书礼,而且他们跟塞北接触的地方多了,也不会因为这条铁路而增加塞北军攻击他们的路线。
    之后是互相间的税收问题,一个国家内部的税收也叫做厘金,这是旧社会留下的遗留问题,本不应该存在的,因为现在国家毕竟名义上统一了。但是解决起来就太困难了,中央军首先就不同意,中央军的地盘遏控长江出海口的咽喉,很多地方军阀出口物资都要从这里经过。而其他军阀也是不同意,厘金在他们的收入中可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经过反复的讨价还价,最后大家同意了降低百分之三十,并在两年后降低百分之五十的厘金,努力在十年内在中国消灭厘金制度。
    而后中央军又提出,把各省的一些税收上缴中央,比如烟草税等,毫无疑问没人赞成。中央能得到的税收还是他自己地盘上的税收,中央军其实也不过是一个占据了名义的大型势力,蒋价石说白了顶多算是一个大军阀。
    其他杂七杂八的提案过后,会议总算是结束了。
    其实这次会议收到的实际效果并不大,但是赵书礼已经很满意了,他的目的本不在此,而是个中国各个军阀立一个规矩,那就是什么事情都可以通过谈判解决,这有利以后的和平统一。
    之后赵书礼邀请各势力参观塞北的大阅兵。
    当各个势力的代表站在阅兵台上,看着走着整齐的步点,高喊着铿锵的口号的军队从自己身前经过时,脸色都很肃静,他们知道这只部队就是那只打过英国日本的军队,他们自问自家的军队没有这种能力更没有这种魄力。
    当装甲军团上千辆坦克还三千多辆摩托组成的方队经过时,装甲集群那种震撼这次让每个人都动容了。装甲集群可以算作是古时候骑兵的冲锋,那种震撼是贯彻人心的,算是一种本能,看过的人没办法不慑服。陈驰的装甲军现在有一万人,是这几年他费心费力组建起来的。一开始他想把自己的第三师直接改编成装甲军,可是不是什么人都能学会开坦克的,让原来那些都没有见过拖拉机的人去开坦克确实是为难他们了。最后他只能从中抽调了一些军官,然后拉走了包小松梁赞,开始从零开始的装甲军组建工作。
    装甲军其实并不是一个常规的军种,现在陈驰的军衔和位置介于师长和军长之间,比普通师长高半级,比军长又低半级,跟赵登禹的空降师是一个地位。虽然他的部队人数也不过就是一个师的规模,但是地位却高了半级,却没人有意见。因为这是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