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败就是神话了。于是一部突围一部被歼,最终有一万多日军留在了台儿庄。中国南方战场终于在丢失南京后,打了一个胜仗,被作为大捷来宣传,称为台儿庄大捷。
赵书礼对台儿庄大捷是很期待的,因为他知道这个大捷会发生,果然如他期待那样的发生了。经过跟李宗仁交流,李宗仁大肆抱怨中央军的不地道,保存实力比起杂牌军还过分。
赵书礼对李宗仁现在算是佩服了,看来这个从基层爬起来的军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台儿庄战前,塞北讨论过全国的战局,塞北的高级军官没有一个看好李宗仁指挥的徐州会战的,因为这里的杂牌军太多,李宗仁手里甚至连他自己的桂系军队都没有,显然是蒋价石搞的鬼,不想李宗仁直接指挥他广西的部队。在这样的情况下,塞北高级军官认为,指挥不统一兵力装备也不占优的情况下,徐州会战没有胜利的希望。这个台儿庄大捷,倒是让李宗仁的能力在塞北军高级军官中得到了认可,因为这些军官自认为自己指挥不了这样劣势的战斗。
赵书礼本想给蒋价石打个电话,陈述下自己的意见,表达下对中央军避战的不满,但是他还是放弃了。因为觉得这种方式来沟通太傻了,完全是无用功,更何况蒋价石不可能承认中央军避战的,毕竟台儿庄胜利了,而汤恩伯起的作用是雷霆一击是绝对重要的,现在他是媒体报道的英雄。但是此时赵书礼已经把保存实力这个问题记在了脑中,中央军从现在就开始保存实力了啊。他的印象中,抗战开始的时候,中央军是很给力的,确实是认真的。淞沪会战中央军的王牌几乎打光就是例子,现在看来蒋价石未必没有给其他军阀做表率的可能,他消耗完了中央军的王牌赢得了其他军阀的认可,接着就是利用自己的位置来调动杂牌军,最后借日军之手削藩。
看着媒体大肆报道的汤恩伯事迹,赵书礼突然对孙连仲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而且他刚刚收到消息,有传言说孙连仲的部队因为损失惨重,剩余能战斗的部队不到原先的百分之二十,听说他的部队要缩编,孙连仲对此十分不满。孙连仲不但不认可自己部队缩编,自己降级的可能,他甚至觉得台儿庄大捷他居功至伟,抱有更进一步升官的希望呢。
很快不满的孙连仲就收到了神秘人物的觐见,这人给了一笔钱,让他可以抚恤伤亡士兵,奖励有功将士,而中央答应的抚恤金迟迟不到让他头痛不已。而这神秘人最后向他透露,如果他想继续发展,就要另谋出路了,他在中央是杂牌军,没人照顾想爬上去太难了。在南方发展的前景不妙,建议他往北方活动活动,如果他愿意,神秘人表示愿意配合他。
孙连仲认为确实是这么个理儿,汤恩伯的部队奖励都发下来了,而他的抚恤甚至照常的军饷还在拖延,跟着蒋价石干恐怕这样的遭遇还会遇到,于是他心里升起了小九九。他用神秘人给的钱派人去武汉活动了下,结果很顺利,各个部门都没卡他,好像是有人已经打点过了,他很快就调往了北方,到了河南。并且他的第二集团军也没有缩编,用原本韩复榘的部队对他进行了补充,韩复榘也是老西北军的一员,跟他地位相当,都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韩复榘的老部下对他也服气,他的集团军战斗力又起来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从山西送来的大批武器装备,武器上的铭文标示这是出自塞北的兵工厂的产品,这时候孙连仲才反应过来,原来他的部队离塞北越来越近了。
三百六十六节 塞北的潜力
三百六十六节塞北的潜力
苏芬战争后,赵书礼对德意苏联合的担忧不在了,而此时东北局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
塞北军经过激战攻陷了抚顺,十万塞北军与三万日军激战,战斗烈度不算激烈,比不上台儿庄或者平津会战,没办法这是东北条件局限的,这里冬季太严寒了,没办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十万人的规模对中日双方来讲几乎都是极限了。
而东北军则攻克了辽阳,两方军队合围沈阳。日军不是不想救援,可是一方面是东北遍地开花的游击队到处破坏铁路,阻击增援,一方面也是受限于大多数部队都在南方作战,顾忌不到东北。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已经做起了春季结束东北战事的计划了,他积极联络塞北,希望塞北一起配合。赵书礼自然是答应的,他也在等待着春天,现在在东北的作战,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对塞北军的压力着实不小。要知道为了保证三十多万塞北军在东北的给养,可是费了大劲了,往往一颗子弹要运送到前线,要先通过铁路,然后再用马车,马车过不去的地方用驯鹿来拉,效率低不说,成本太高了,往往供给一个人的需求就需要将近十个人来工作。
沈阳暂时还打不下来,但是其他地方大有文章可做。
塞北军占领的长春等地,也有不弱的工业实力,有民间资本的,也有日资,尤其是日资的企业,集中在采矿业,设备是不错的,都是九一八后的新设备。对于这些,赵书礼是毫不犹豫的接收了,全都拆除下来打包,等待春季一到就运往塞北。
对此张学良是默认的,他接受了赵书礼的说法,即便春季把日军赶出了东北,那么东北地区肯定还是会作为战场的,中日在这里拉锯,恐怕不是一两年能结束的,至少要等欧战结束,列强腾出手来干涉,这个时间久不好掌握了,参考一战也得三四年。三四年的拉锯,对东北的破坏恐怕是空前的,这些设备即便不拆除到塞北,东北军也利用不起来,只能留给日军来夺取,还不如早做准备拆走了事呢。对此张学良也是难过啊,自己的家乡是美丽的富饶的,可是地理位置太不好了,靠近了日本这个豺狼,他能怎么办呢。只能默认塞北军的行为,不过对于一些加工业的设备,他向赵书礼提出了要求,赵书礼表示允许把这些设备迁移到塞北地区张学良投资的,或者东北军投资,甚至是免费送给东北籍商人投资的工业企业中。张学良对此很满意,因为塞北的东北相关的企业,现在也是东北军物资补给的主要来源,不管是军服还是武器装备,都是这些工厂生产的。
吉林、长春、开原、铁岭、抚顺这些大城市的日资企业拆除的同时,经过张学良的同意,塞北军开始动员这些城市的商人往塞北迁移,去塞北投资,把自己的工厂迁到塞北,同时还鼓励技术人员去塞北,甚至鼓励普通百姓去塞北。效果是有的,加上有张学良的号召,他告诫东北百姓,东北的战争短时间内不可能结束,希望东北人有能力的都往塞北移民,为将来的反攻做准备。张学良之所以乐意东北人到塞北,原因有一个,而且很重要,那就是这些人生活在塞北,却心系家乡,参军打仗或者捐助军费的意愿会很高。
一时间尽管还是冬季,可是东北往塞北的移民规模突然上升了一个层次,从战争开始的每个月几万人到了每个月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他们骑马、坐车甚至步行通过边境,越过大兴安岭进入塞北地区,然后得到塞北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前往一个个定居点,大多集中在新疆和外蒙两地。
除了东北地区,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也有一个移民潮,战区的百姓,沿着己方军队的反方向往后方转移,很多茫无目的,就知道远离战场。比如正在打仗的徐州已经是一座空城了,都跑到了就近的安徽,接着往西跑,跑到河南湖北。他们不知道的是旅程才刚刚开始,他们很多人的终点是重庆,在真实的历史上,其中很多人没能抵达重庆,在路上就死了。现在这些人多了一个新的终点塞北地区,南方的百姓通过水路两路到达武汉后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跟中央去四川,一条是往北进入河南,然后到山西去塞北。
现在这条线上的移民还不多,每个月就一两万人。但是塞北已经注意到了,在赵书礼战前就下达的,塞北地区不但欢迎占领区的工业家、资本家还欢迎普通民众,因为赵书礼很明白在战时,除了工业实力、资源潜力外,最重要的是人,人力也是战争潜力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1940年3月,有两件事引人注目,第一件是蒋价石中央政fu终于迁都重庆了,另一件是塞北、陕西、四川三方投资修建的铁路线,宝成铁路通车了,这条铁路线其实1936年就开始修建的包西铁路——包头到西安段的延伸,计划很早开工很晚,但是进展迅速,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久通车了。这得益于前期的充足准备,开工后各种测量工作,甚至图纸都已经完成了,需要做的只是修建基础铺轨和打通隧道而已。而其中的难度是开挖隧道,值得一提的是,隧道挖掘总工程师是塞北方派出的水利专家苏芳。苏芳虽然不是铁路专家,但是对于隧道开挖有一手,十年前他主持修建河套水利的时候挖过洞,九一八之后他主持新疆水利工程,更是挖掘了更多的隧道引下了天山的雪水。
最重要的是,苏芳主持的工程速度往往都很快,唯一的缺陷是,事故率比较高。但现在是战争时期,顾不得那么多了,尤其是宝成铁路不仅仅是一条沟通西部经济的干线,更是一条军事铁路。有了这条铁路,西南地区的人力资源可以跟塞北连成一体。
事实却是如此,铁路修通后,运输量最大的不是什么商品,开始就是人。大量的人口通过这铁路从四川到陕西,最后在塞北定居下来。四川是人口最多的省份,有五千万人,但是土地十分稀少,山地太多,而且土地资源聚集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塞北的土地对四川的贫民有致命的诱惑,他们大量的迁居。除了四川人外,还有大量的难民往塞北地区迁移,他们有的来自苏浙地区,跟随中央到了四川,可是到了这里后却没有办法为生。其中很多还是受过较好的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而塞北地区却严重缺乏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这些人很容易在塞北地区找到出路,因此乐意在此迁居。还有一些则是工业家,中央军的地盘苏浙地区向来是中国的富庶之地,清末民国这段时间这里的民间资本发展很快,纺织业、轻工业非常发达,由于战争的影响,大量的企业被迫关门,企业主跑到了大后方。这些人手里有钱,有管理经验,有技术储备,但是在四川只能坐吃山空,而塞北却在招揽他们,在报纸上大肆欢迎各种投资,随着铁路的开通,他们也开始往塞北军跑了。
人、钱、智力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往塞北涌入,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赵书礼跟徐新六孔韧这些有热心,有激情的官员,在塞北踏踏实实的建设了十几年,其中尤其是各种制度的建立,对财产权的保护,对投资环境的保护,尊重司法独立,舆论独立等做法,早已经为他赢得了中国最佳投资地的美誉,不但是中国商人眼里这里是天堂,就是老外也明白要在中国投资,如果不走歪门邪道想堂堂正正赚钱那还是要去塞北。
塞北的名声为他赢得了收获,战争爆发后,大量外来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入,让塞北的经济不但没有因为战争受损,反而是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官方统计1939到1940年度,工业增长了十三个百分点,其中一半是因为战争刺激大量旧有工业尤其是官办重化工业军事工业满负荷开工,四分之一是塞北大量民资向军事相关领域投资,另外四分之一就是这些外来投资了。官方预测,1940到1941年度还将更快的增长,有望达到二十个百分点。
除了这些新来的投资,十几年时间让塞北地区涌现出几个成功的经济角色,第一是商帮,其中最有历史最庞大的是晋商,现在的晋商广泛的参与到了商业、贸易、矿业和钢铁冶炼工业中;紧逼晋商的是北方其他商帮,如天津商帮很早就到了塞北发展,现在在建筑、水泥生产业是龙头,在毛纺织领域也是无人可敌,北京商帮在服装业制鞋业制皮业首屈一指,在餐饮业更是无人可敌;江浙商帮进入塞北稍晚,但是却有关系有基础,徐新六就是江南人,而他是金融巨头,带动了大量的江浙商人来塞北发展,在加上战争后大量新来的江浙商人现在江浙商帮实力极具增强,他们是第一大纺织品提供者,第一大纸制品提供者,第一大小商品制造者;还有南洋商人,他们主要参与到了金融业、报业、轮胎产业等领域。
除这些商帮外,还有三种经济力量可以跟这些商帮鼎足,第一是各种新出现的年轻企业家,他们不属于各种商帮,身份上各地人都有,在新技术领域,电子工业、航空工业、机械设计、金融等领域很有成就,在轻工业纺织工业等小企业上更是涌现了大量传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