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魏文魁-第7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秋末,邓艾率五千高句丽屯兵及五千魏兵,翻越千山山脉,浩浩荡荡杀入了高句丽境内,所到之处,势若破竹。
  魏军之所以进展如此神速,亦多得马幼常之助也。当日马谡说降甘宁,即押其前赴洛阳,是勋见之大喜。他对这小年轻从来都没有什么恶感,原本历史上虽然栽了一个极大的跟头,但在是勋看来,实乃孔明之过——人各有其长也,马谡根本就不是一个领兵打仗的料,偏要让他从事他不擅长的工作,外行领导内行,吃败仗那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着意笼络,而马谡也正想通过是勋来打开自己的上升途径,二人自然一拍即合,情密几如父子。
  此番攻伐高句丽,是勋也把马谡派去了,任为邓艾的参谋。不过是勋单写密信给邓艾,说:“马幼常才器过人,好论军计,然实帷幄之士,非临阵之将也。若用其谋,必可致胜,若用将兵,丧败可期。”士载你可得多留一个心眼儿啊,别蹈孔明的覆……后车之辙。
  马谡给邓艾出的主意,还是他那句老话:“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理论如此,那么具体应当怎么执行呢?是勋亦有秘计相授,那就是六个字:“打土豪,分田地。”
  其实支撑古代中国,进而影响王朝兴替的,并非惯常认为的缙绅阶层,而是自耕农。当一个王朝初兴之际,往往自耕农数量极其庞大,所占比率最高,是国家赋税和兵源的最主要基础。若待王朝后期,土地兼并势不可挡,自耕农数量越来越少,则必然导致赋税、兵源无着,地方势力日益强大且势凌中央,那就距离灭亡不远啦。
  高句丽就目前的社会状况而言,还徘徊在奴隶制和封建制的边缘,地方豪族势力庞大,所占土地、山林和拥有的奴婢、佃农数量远远超过自耕农。故此是勋授意,大军所到之处,要大力打击豪强,解放奴婢,并以所夺土地分赏之。若在中原地区搞这一套,必然引起整个地主阶级的顽强反抗,恐怕寸步难行,但在高句丽境内么——俺们作为“侵略军”,没把汝等附逆的豪强杀光就够仁慈了,还想保留自家土地和奴婢?焉有是理?!想当带路党?老子手下就有五千带路党,还在乎少你一个?
  于是分到土地的高句丽屯兵更加气势如虹,分到土地的奴婢和贫农也纷纷加入到“王师”中来,魏军数量日益庞大,各方杀其豪强、长吏应和者亦层出不穷。在此种背景下,位宫尽搜领内,率三万大军逆之于纥升骨城外,竟然稍触即溃,败军投入沸流水而死者不下千人,降者亦近万数。邓艾衔尾而追,轻轻松松地便杀入了国内城,并将丸都山城团团包围起来。
  捷报传至洛阳,曹髦大喜,即与崔琰、杨修等人商议,欲待加封邓、石二人将军号以酬赏之。崔、杨对视一眼,提醒曹髦说:“邓艾、石苞将建灭国之功,实应褒赏,然彼等是令公旧客耳,何可骤然而列将军……”
  其实崔、杨二人并不是因为担心提拔邓、石,会使是家的势力继续膨胀,才特意请曹髦收回成命的——就算有这心思,也不敢当面直陈啊。关键邓艾、石苞出身都太低啦,原不过小小屯吏而已,往祖上论,大概没人做过官——就算夏侯氏,那还能扛未知真假的老祖宗夏侯婴出来说事儿呢,邓家有谁?邓禹、邓骘,跟你有关系吗?石家又有谁?石奋还是石显?
  是勋所荐之将,他们只看重一个郭淮郭伯济,因为郭氏是太原名门出身,其父、叔皆累官二千石,他本人再努努力,位列公卿亦不可怪也。魏延魏文昇出身就比较低了,若非是勋所荐,鲁肃、太史慈照拂,哪有资格获将军号?只是乱世之中,唯力为视,因功而升,咱们如今也不好说什么——鲁肃、太史慈的出身难道就高吗?可如今已是太平时节,若骤使寒门武夫直登显位,实非士大夫之福也。
  所以二人建议,不但不可给邓、石加授将军号,还必须另遣一大将前往,去摘那最后的胜利果实。杨修随即便推荐了中护军夏侯充。
  夏侯充乃柱国夏侯惇长子,是勋掌权时命其为中护军,跟儿子中领军是复一起掌握军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杨修追随曹操多年,在政治方面没有崔琰那么天真,他总觉得若不能抓一部分兵权到手里,就无法与是勋所代表的功臣集团相拮抗,对方一旦暴起,伸一枚小手指就能把自己给捏了。夏侯家本是功臣之首,又与是家相交莫逆,夏侯充为中护军,其实跟是复兼领护军、领军也没多大区别,这柄悬在头顶之剑,还是早早撤掉为好啊!
  曹髦倒是没想得这么深,但觉无论名位,还是能力——总比他兄弟夏侯楙要强吧——夏侯充都是督军高句丽的合适人选。于是诏下中书,以新得高句丽之地为鲜州,使夏侯充为征东将军,督平、鲜二州兵马,并暂摄州事,命他即日启程,往赴前线。
  崔、杨二人乃各归衙署,秘书、门下属官们纷纷前来探问,说你们有抹掉是宏辅中书令之位吗?天子属意由谁来接替?崔琰对心腹们说,我与杨德祖商议之后,觉得不必要再新设中书令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众吏皆表赞同,并且谀词如涌。随即崔琰又提到高句丽的捷报,以及杨修请以夏侯充往督军事之事,就中一人不禁皱眉道:“若夏侯子高往赴东北,将以何人护军耶?”这可是个掌握兵权的好机会,您考虑好让谁人接替了吗?
  崔琰摇摇头,说我尚无腹案,随即就问了:“平叔以为,谁可胜任?”
  崔、杨二人自从入主内廷二省,并进而得参相位后,就开始大肆培植自家党羽。当然阻力也很大,一是外朝还插不进手去,所培植亲信只能暂属内廷;二是能够信得过的大多是些小年轻,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尚不足倚为股肱。此亦无可奈何之事,只好逐渐培养,以期异日得展长才,辅佐自己建功立业啦。
  崔琰在秘书,最信赖之人有三,一是泰山申宗字仕谨,一是汝南曲文字墨封,一是南阳何晏字平叔。这何晏乃后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母尹氏被曹操纳为妾侍,何晏因此而被曹操收为假子,并以金乡公主妻之。此人一向骄横,日常吃穿用度竟然超过了曹操的几个亲儿子,所以从曹昂到曹丕,就没一个人喜欢他,使其虽为帝婿,却始终不得为官。
  崔琰参政后,何晏急于得势,于是曲意奉迎,竟得重用。今天崔琰问他,你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使咱们可以插手军权吗?何晏期期艾艾地回答不上来——有资格的多为功臣或其子弟,换了谁上来,也不可能真正跟咱们一条心啊。不过他眼珠一转,便对崔琰说:“吾有别计,秘书其听……”(未完待续。)


第三十二章、殿上失仪

  何晏告诉崔琰,他昨日命老婆金乡公主去探望同父异母的姐姐山阳公主,顺便打探是勋的状况——“是令公疾疫虽除,而尚不起,且体弊,唯头颈及右腕可动,自以为去日无多矣,乃召是无咎、诸葛孔明等嘱托后事。吾料即便得瘳,亦难还领政事,秘书盍乘此良机,更变其政耶?”
  趁着是勋病,咱就改他政,这个机会可不能错失啊。
  申宗表示还当谨慎从事——“既云去日无多,盍待其死,再变政耶?”是勋是就此挂了,还是从此瘫痪不起,总归这俩仨月就能见着结果,咱们又何必心急呢?
  何晏抗声道:“天下人苦其政久矣,今秘书既得用事,若不能拨乱反正,逮诸葛孔明等列位宰相,恐事难成!”是勋前日向皇帝推荐了诸葛亮,而诸葛亮距离相位也不过数步之遥耳,说不定是勋在临死前就会想办法把他拱进中书去,到时候咱们再搞改革的阻力肯定就大啦。
  而且是勋在位的时候,压制着各方士人不敢发声,趁着他重病的机会,各种不稳的迹象可全都冒出了头来——“秘书当倾听民声,皆云是政当变也。”最近士人当中的呼声可是一浪高过一浪,反对是勋重商轻农以及抑压世族而倾向寒门的政策,都觉得天下既定,这些政策需要变上一变了。您若是不能顺应大势而行,要是被杨修、陈群等人抢了先,恐怕会逐渐失去皇帝的宠信啊。
  崔琰沉吟良久,最终还是说:“当变何政。如何变耶?卿等可具文奏上。”
  何晏等人自去草拟计划不提。且说第二日一早。曹髦按例晨昏定省,去拜谒太皇太后卞氏,卞氏说了:“吾本不当插手国事,然闻陛下欲出夏侯子高,然否?”曹髦说是的,我打算派夏侯充去东北指挥打仗,诏已下至中书,尚未通过。
  卞氏说这可不行——“柱国卧病久矣。恐有不讳,则嫡长安可出京耶?”夏侯惇不定哪天就挂了,这当口你把他嫡长子派出京去,这有违人情啊。“我朝名将多矣,何必子高?”夏侯充其实没有什么武名,让他以勋戚之重拱卫京师正好,派他出去打仗,你就真能放心?
  曹髦无可奈何,只得从命,最终决定派羽林将军曹休都督平、鲜兵马。诏下中书,即日通过。
  这边曹休才刚离京。崔琰就拿着何晏等人拟定的计划书来见曹髦。曹髦展开来一瞧,计划书的主要内容为:
  一,将山林池泽重新收归国有甚至皇家所有,原占据者若为单家,则直接没收,若为世族,则暂准继续经营,但要将获利的四成输入官库或者内帑。
  二,课商贾以重税,从而避免农人往操“末业”;各地工坊亦同此例,工人有技术的编为匠户,世代都不准转业,无技术的勒令限期还农。
  三,结束郑学尤其是“是学”的官方地位,允许百家争鸣,举凡郑学别流、别家之学,甚至今文派,全都可以在太学授课,教育官宦子弟。沙汰太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或者出身商贾、工匠者,一律清退。
  四,此前规定身份制度,使御史巡行各州郡,多有宽纵,今当命秘书、门下吏出刺,从司隶开始,逐一清查逾制者,并督查对前两条政策的执行情况。
  崔琰新政的目的,主要是两点:一是轻工商而重农事,恢复千余年来农业为本的社会模式;二是扶持经学世家,把那些寒门地主和工商新贵从统治阶层中清除出去,以保证政权的纯洁性。至于派秘书、门下属吏出刺,则为了督导新政的执行,同时插手御史台的监察权,也给亲信们一个历练和立功的机会。
  对于崔琰的政治倾向,曹髦多受其教,基本上是赞同的,但是不是应当那么快就出台新政,“拨乱反正”,他还拿不定主意,于是询问杨修。杨修也认为该当谨慎从事才好,对此崔琰回答说:“是令公重工商,不过以此笼络功臣勋戚耳,若久为之,则彼等势重,陛下必权轻,且士大夫侧目,将日以离心矣……”其实他所谓的“士大夫”,只是指经学世家,至于那些单家寒门出身的——我理你呢!
  “今令公势将不起,柱国亦病,护国在蜀,敢非议新政者,唯辅国耳……”至于曹德,本能地忽略了——“然辅国贪婪,人望亦轻,必无以挠也。但使中书议成,即可变政,无使延挨,使国家深受其害。是吾等为陛下铺陈道路,他日亲政,乃可坐观天下大治矣!”
  崔季珪巧舌如簧,最终还是说服了曹髦,于是诏下中书,并且曹髦按例再次前往听政,去给崔琰他们撑腰。此时朝中七相,郑浑、桓阶竭力反对,钟繇、鲍勋执中,陈群则站在崔、杨一边,于是最后的结果,一、二两条勉强通过。至于第三条,结束郑学的官学地位,除崔、杨外,却只有鲍勋投了弃权票,余四相全都反对。第四条使秘书、门下出刺,桓阶、陈群全都大加挞伐——“此御史之事,内廷无得逾权!”
  崔琰分辩说:“此非秘书、门下欲取御史之权也,陛下欲闻民声,故命使出巡耳。”皇帝想派几个人下去体察民情,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这一点儿都不过分吧。最终在曹髦的支持下,决定由皇帝亲自委派包括中书、秘书、门下、御史四个部门的多名官吏出刺。
  而既然委任权落到了皇帝手中,那也跟被崔琰、杨修等人所掌控没啥两样啦。派出去的人包括秘书的申宗申仕谨、曲文曲墨封,门下的郝旭郝文君、孙琳孙宗昭、文履文子坦,中书的丁斐丁文侯、李休李子朗,以及御史田毅田仁卿等,总共一十三人,先分郡按查司隶和兖州。
  诏书一下,曹洪当场就怒了——我此前为是勋所劝,放弃了很多田产,把资金全都投入工商业,如今皇家说要收回山林池泽,好吧此亦历代传统,就算要缴四成税,我也咬着牙认了,但你对于工商业也课重税,还要我把工坊中没什么技术,纯体力工作的小工全都遣返务农?这是一定要我破产是吧?是可忍孰不可忍?!
  曹子廉使门客串联权贵,连上三道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