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1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来按照郭坨子的资格,可以免费分一个女人。但是郭坨子偏偏看上了这个白白净净的漂亮小脚女人,所以才浪费了二十两纹银将她买下。

郭坨子家产丰厚,可以有条件挑选美人。至于三娃子,因为失去了左脚,所以只能选择一个能干活帮忙的大脚女人。

虽然没娶上自己喜欢的小脚美女,但是三娃子早已经心满意足。他虽然从此残疾,但是毕竟娶上了婆姨,每日还有足够的粮食吃。

比起在陕北饿死的爹娘,被官府老爷逼稅拷掠而死的哥哥,和因为战乱不知去向的大嫂、小妹,三娃子只觉得自己活在凌霄宝殿当中。(未完待续。。。)

第九十四章春耕二

三娃子打了几角烧酒,与一直照顾他的郭坨子喝了几杯,然后回家搂着新娶的婆姨昏沉沉的睡去。

第二日清早,三娃子早早起身,将铡好的草料喂饱了健壮的毛驴。等到了卯时三刻,太阳刚刚露出小脸儿,三娃子将这头花毛驴交给了同村的乡民。

在整个五牛庄中,除了郭坨子、三娃子这种立过战功的伤残兵,其他百姓家中根本没有一头大牲畜。他们的春耕也更加辛苦劳累,全靠人力拉犁。

租用三娃子毛驴的村民名叫朱慎銶,稍有文化的读书人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一个货真价实的宗室皇亲。

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顾虑子孙太多,担心以后会有重复,所以从东宫亲王位以下,各自草拟了二十字的名字。

他严格规定日后自己的儿孙,一旦生下来,就要上报宗人府。而且必须取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下字俱用五行偏傍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

大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厚爱自己的儿孙,他给三子晋王朱棡定下了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这二十字的性命。

而租用三娃子耕牛的朱慎銶就是晋王朱棡第八辈儿孙。按照一般的情况,朱慎銶辈分如此之大,应该有爵位在身。但是朱慎銶投胎的运气太差,家中居然连续八代都是庶子出身。

按照明代庶子袭爵降一等的规矩。到了朱慎銶一辈。爵位已经到了最低的奉国中尉。

因为藩王带来的财政压力,底层的宗室待遇越来越差。朱慎銶虽然有二百石禄米的俸禄,但是超过六成发放的都是只能用来擦屁股的宝钞。真实的禄米只有八十石。

这八十石禄米也全部到不了他的手里,还要被高级宗室克扣一些。所以朱慎銶每年领到手中的禄米只有不到五十石。

如果按照崇祯年间一石米四两银子计算,朱慎銶毫无疑问应该是一个大富翁。可惜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朝廷给宗室的禄米大部分都是发放现银。

朱慎銶虽然有二百石禄米的俸禄,但是每年能领到手中的银子只有二十两。

而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宗室不得从事任何贱业,也不准读书做官,更不允许行商从军。就连当一个自给自足的农夫。也是根本不可能。

所以尽管朱慎銶每年有二十两银子,但是因为衣食住行的花费。再加上藩王府中高级奴仆的欺骗盘剥,实际上也是生活在忍饥挨饿的水深火热之中。

刘宣攻克汾州后,庆成、永和两家藩王也被刘宣一扫而空。除了最低等的奉国中尉。其他宗室不是被刘宣斩杀,就是被刘宣抓到筑路营修路挖矿。而朱慎銶这时候因为爵位低微。终于有了一丝好运气,勉强逃了一命。

朱慎銶保住性命后,被当地的文官安排在午牛庄中定居,还分到了十亩农田。此外去年发放下去的二十两白银俸禄也还在他手中。

因为刘宣治下打击囤集居奇的不法商户,再加上他查抄了一批粮食维护物价。汾州城的粮价也下降了不少,现在一石粮食只有二两五分白银。

朱慎銶本人吃不了苦,根本拉不动犁。所以他只能用每天六十文的价格租用三娃子的毛驴。

“老皇爷,你可要好好伺候这头毛驴。如果这头驴出了问题,你可是赔不起。小心吃官司被抓到筑路营。”

朱慎銶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辈分却很高,算是来还是崇祯皇帝的祖父辈。所以才会被相邻戏称为老皇爷。

朱慎銶出身宗室,在刘宣治下天生就低人一等。面对三娃子这个残废伤兵的调揩,朱慎銶猥琐的低下了脑袋答道:“三哥放心,出了这院子,这头驴就是我的爷爷,我一定将它像祖宗那样供起来。”

送走了朱慎銶。三娃子拄着拐杖回到家中。这时候他的娘子已经起床做好了早饭。早饭非常简单,只有两个杂粮面窝窝。一小盆稀粥,粥里面几乎看不到多少米。

尽管早饭非常简单,但是三娃子与娘子还是吃的津津有味。像这样的早饭,对于五牛庄这个村子来说已经算是非常丰盛了。除了三娃子、郭坨子这种家底丰厚的伤残兵家庭,普通的百姓根本吃不上早饭。

大部分人家每日只吃一顿午饭,到了夜间更是只有清汤寡水的稀粥。

等吃罢了早饭,三娃子的婆娘收拾了碗筷,壮起胆子说道:“当家的,这几天,我准备让驿总捎一封口信,将我婆家的兄弟父母接到庄中。”

“这几天我跟着郭老叔去庄外犁田,发现村西高坝子上还有上百亩荒田。前些天听郭老叔说,何乡长已经颁布了开荒法令。只要开垦无主荒田,就能归自己所有。第一年还减免赋税,以后的农税也只收二成。”

三娃子听了自己婆娘的话,点了点头说道:“你能确定那是无主荒田?千万不要弄出争地官司。”

“我听郭老叔说过,高坝子本是汾州城牛财主的家产。因为最近几年缺少雨水,高坝子那里也打不了多少粮食,所以那里已经撂荒四五年了。”

“去年刘元帅打下了汾州,牛财主也被刘元帅砍了脑袋。现在牛家人也早已经落败,田契也不知道在不在手中。”三娃子的婆娘有些急切,毕竟他的娘家人还在太岳山上受苦。

“何拴虎我也算是认识,一两天我去求求他,看看这事能不能成。只要何拴虎点头,乡中就能发放田契,以后也不怕牛家人找后账。”三娃子失去了左腿,生活上也依靠婆娘照顾,所以面对婆娘的要求,他也不可能彻底硬气起来。

“我家还有兄弟两人,都算的上壮劳力。有了兄弟帮衬,也不必事事麻烦郭老叔。”三娃子的婆娘害怕丈夫不愿意,赶紧接着说道。

虽然三娃子与郭坨子仿佛骨肉至亲,两人之间的交情也是过命的战友。但是如今他与郭坨子都已经成家,也确实不能事事麻烦郭坨子。

三娃子想了想,点了点头说道:“这样也好,现在春耕时节已经过去了大半,要来就让他们早点来。等他们来了,也能借一借郭老叔的耕牛,尽快将粮食种下去。”(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科举一

时间慢慢进入四月份,经过一个月的稳定,平阳府南部的二十多座县城已经彻底被平定下来。流窜的饥民被劝反归乡,拦路抢劫的强盗也被当地驻军清剿而空,只有很少的强匪退入深山老林之中。

就连各地叛乱的士绅,因为外部力量很难支持,也在刘宣的打击下销声匿迹,蛰伏下来。

临汾县城,西河王府。

这里以前的主人西河王已经被刘宣砍下了脑袋,西河王府现在已经变成了刘宣的行宫。

刘宣端坐在二堂之中,书桌上摆放着一摞厚厚的账册。刘宣随意挑选了几本,仔细的翻看了一遍说道:“咱们现在一共占领了五十余座城池,治下的百姓也超过了四百万人。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就有洪洞、临汾、安邑三城。”

“良璧,我本来以为整个山西也不过四百万人口,而平阳府一府之内也不可能超过两百万人。没想到这山西的人口如此之多,咱们只是大致清查了一下户籍,治下的百姓就超过了四百万人。”

赵瑨脸上有几分敬佩的说道:“历朝历代,达官贵人家族中的隐户就多不胜数。如果到了吏治败坏,贪官横行的时候,百姓不堪逼迫,只能委身官绅豪右之家为奴为婢。”

“如今将军颁布了废奴令,征税令等新法令。规定官府概不承认以前的奴契,征税也放弃了以前的人丁税。改成了现在的田亩税,还一股脑废除了士绅之家的免税待遇。”

“这样连番手段下来,百姓纷纷从新登基户籍。人口在籍的百姓自然大增。”

眼见赵瑨还在滔滔不绝的恭维着自己,刘宣摆了摆手打断了赵瑨的话说道:“良璧,上个月我让你筹备科举,这个月期限已经快要到了,到底有多少人准备应举。”

听见刘宣马上转移了话题,赵瑨脸上带着一丝苦涩道:“将军苛待士绅,尤其是官绅一体纳粮的法令。更是彻底失去了士绅之心。这一次将军筹备科举,有功名的士子几乎没有人前来参加。唯一的一人名叫程皓,也只是一个小小的秀才。”

听了赵瑨此话,刘宣心中不由得暗暗一叹。如何对待士绅,现在已经让自己越来越为难。如果像明廷那样宽待士绅。虽然有可能让一些士子投效,但是自己现在缺钱缺粮,暂时也只能从士绅手中刮银子。

“相比缺粮饿死,暂时失去士子之心反而就不是当务之急。况且明末的士绅也太不成样子,这种贪婪自私的腐儒也不可能被自己重用。”

“现在只能继续沿着打击士绅的道路上走下去,花费更大的力气去拉拢不得志的读书人。”

刘宣心中暗暗想了想,接着说道:“官绅一体纳粮的政策不能更改,既然人家不愿意来,咱们也不能强求。这次前来参加科举的读书人到底有多少。”

赵瑨揉了揉眼睛答道:“这一次所幸咱们扩大了科举的人数。按照将军的规定,只要能写出五百个文字,就能参加科举。所以这一次来的人较多。大约超过了四百人。”

明末时期,百姓的识字率不可能超过百分之十。刘宣治下虽然有四百万百姓,但是识字的可能还不足十万人。这十万人中,秀才可能不足三千人,举人也就三四百。至于进士,除了投降祈求活命的几人外。剩下的估计也早被刘宣斩首示众。

这样多的读书人,居然只有四百人前来参加科举。还不足识字的人口的百分之一。以至于几百举人,几千秀才,居然只有一人前来投奔。由此可见,刘宣在读书人心目中到底是如何地位了。

听见有四百人愿意为自己当官,刘宣脸上终于流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他指了指赵瑨说道:“这些人既然全部愿意参加科举,咱们这一次就让他们全部高中。”

赵瑨听了刘宣此话,顿时大惊失色的劝说道:“将军不可如此。这样一搞,只怕更让读书人取笑,彻底坏了名声。”

“咱们声誉本来就不高,将军这样轻慢科举,只怕更让士子痛恨嘲讽。”

刘宣听了赵瑨此话,一点儿也不以为意的说道:“良璧不必如此着急,事情也更坏不到那里去。”

“熟读八股文章的举人秀才,论起治理地方,也未必好过走街串巷的算卦先生。那些中了进士的士子老爷,治理地方也是靠当地的胥吏豪强,连为他们出主意的,也是不得志的师爷西席。”

“咱们现在虽然打下了五十多个县城,但是几乎没有多少文官治理。像李翰、赵胜、胡宽等人几乎一个顶三个人使用,这样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

“既然这些读书人愿意投奔咱们,咱们更不能将他们推出门外。这一次科举,咱们要一个不落的让他们全部高中。”

听了刘宣这番话,赵瑨目瞪口呆的看着刘宣。眼见刘宣就要将神圣的科举彻底败坏,作为一个中过秀才的读书人,赵瑨心中顿时七上八下的翻腾。

他参加过明朝的科举,自然知道朝廷科举的神圣。山西一省识字的读书人几十万,可是考中秀才的读书人不超过万人。每一次考试,都是鲤鱼跃龙门,只有考中举人,读书人才有做官的机会。这个机会是非常不容易的,大部分举人直到老死,也不可能担任一县县令。

而刘宣即将举办的科举,却是百分之百能全部高中。看刘宣的意思,这些人几乎都能过一过官瘾。

眼见赵瑨还要在劝,刘宣说话的声音也大了几分。“咱们现在有五十座县城,每一座县城,最少也要二十名官员,多则需要七八十人。总共全部加起来,最少也需要一千五百名官员。”

“咱们手中的文官有多少?全部相加也不过三百人吧!这些人大部分还都在霍州老营等九座县城。”

“这一次只有四百人投效,即便全部让他们当官,我也觉得人数有些少。像平阳府南部的大约三十座县城,县政还全部掌握在胥吏乡绅手中。如果不是驻扎着杨四宝、张虎成两个旅的驻军,这些城池马上就会从新叛乱。”

“这一次科举选中的文官,大部分都会下放到基层。我要让他们慢慢掌握基层政权,逐渐的边缘化地方乡绅。”

“良璧,这些人现在在那里,你立刻去安排一下,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