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伐明-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顾世虎的家丁,全部充当顾世虎的亲兵,是军中最精锐的士兵,这些士兵,朝廷并不发粮饷,全靠顾世虎克扣军饷搜刮钱粮自己养活。

顾世虎带上大军,出了延长县城,向董家堡急速行军,麾下的斥候也分散开来,这些斥候两三人一组,分成十五组,四散而去。

李旭升耳目聪慧,目力过人,远远地望见了两个斥候快速奔来,再也不敢怠慢,决定马上回去报信,李旭升不紧不慢的调转马头,向后面退去。

就在李旭升调转马头之时,顾世虎军中的两位斥候也发现了李旭升。

两人发现李旭升骑着好马,身上带着兵刃,也以为李旭升是贼寇派来的探子,纷纷勒住战马,仔细观察起来。

两人见李旭升年纪不大,胯下骑着一匹少见的良马,身上还没有披甲,只以为李旭升是一个乳臭味干的软柿子,两人能当斥候,在官军中也算勇士,当然不会畏惧一个少年贼寇,两人骑着战马,不紧不慢的跟在李旭升后面。

李旭升见甩不脱二人,心中顿时起了几分怒气,他用力一踢马腹,战马迅速奔行了几步,绕过了一处山梁。

后面的两位斥候见李旭升加速,怕跟丢了敌人,也纷纷快马加鞭,向李旭升方向疾驰而来。

这两位斥候到了山梁转弯之处,骑马的速度也慢了几分,心中也稍微有些戒备,但还是决定继续追下去,因为两人身上都穿着齐腰甲,并不是十分害怕李旭升手中的猎弓。

明军中的甲胄种类不少,除了皮甲之外,还有纸甲,铁甲,而铁甲中,使用最多的还是齐腰甲,锁子甲,绵甲,山纹甲,两人身上穿着铁甲,自然不会害怕拿着猎弓的李旭升。

两人刚过山梁,忽然只见一根羽箭从山腰射来。

原来李旭升转过山梁,就将战马牵上山腰藏起来,自己选了一处险要之地藏好,等斥候快马追来之时,射出了隐蔽致命的一箭。

一般来说,拉力一石的弓箭射程在百米之内,稍微比鸟铳远一些,李旭升使用的猎弓虽然也是精工细作,但是受限于材料,拉力只有七斗,射程也远远比不上军中所用的弓箭,大约只有四五十步(7o米)左右。

两位斥候到了险要之地,心中也有些警惕,眼见羽箭射来,纷纷拔出了腰刀,准备遮挡羽箭,这一枚羽箭虽然短小,但是速度一点也不慢,再加上李旭升的箭矢从高处射下,力道也更加强劲。

李旭升距离两个还斥候不到三十步,更何况从高处射下羽箭,这一支羽箭的力量也十分充足,不亚于拉力一石的强弓劲弩。

羽箭仿佛闪电,直接从一个斥候脖子上穿过,喷出一股一尺多长的血箭。。

这位斥候刚刚拔出了雁翎刀,准备拨开箭矢,但是反应还是慢了半拍,在军阵之上,哪怕有一丝失误,就需要用血的代价偿还,两人见李旭升没有披甲,还是一个刚刚长成的少年,心中存了几分轻视之意,马上就付出了代价,死于非命。

另一位斥候心中惊惧,还没有反应过来,只见两枚羽箭先后射来,其中一枚羽箭正中铁盔,将铁盔射落在地,另一枚羽箭射中马缰,将马缰射成两段。

活下来的这个斥候心中比较精细,知道遇上了罕见的神射手,有这样本事的神射手,使用弓箭最少也有七八年,还需要一定的天赋加上刻苦训练。

这样的神射手,哪怕在辽东建奴,塞外蒙古等蛮夷军中,也算是少见的精锐,只要有这一手箭术,哪怕在最强横精锐的八旗军中,也毫无压力能成为后金白甲兵,

而在整个延长县守备营中,有这样的箭术的军士,也只有顾世虎的两三位家丁。

这位斥候名也算是聪明伶俐,知道李旭升打算抓活口,想要留他一条小命,要不然李旭升也不会故意射落铁盔,射断马缰威慑他。

于是他迅速滚下马来,连连磕头叫道:“大王饶命,小人家中上有老母高堂,下有妇孺幼子,小人愿降,小人愿降,还望大王手下留情,活命之恩永生难忘。”

这位顾世虎军中的斥候,没有任何节操,就投降了李旭升,李旭升心中暗暗得意,但是却不敢有一丝小心,李旭升让他脱下盔甲,用身上的衣服将自己双手捆绑起来,才从山腰走了出来。

李旭升将死去的斥候的衣物全部剥下包好,将俘虏的斥候绑在马背上,甲胄杂物全部驮在缴获的两匹马上,慢慢的向刘宣等人方向赶去。

等李旭升汇合了刘宣一行人,将自己打探的消息一一道来,却见刘宣与李昭云,李旭中等人脸上没有一丝笑意,更没有一点想要夸赞自己的想法,脸上顿时有几分阴郁。

刘宣见李旭升面带不悦,知道是少年人的虚荣心作怪,于是上前解释了几句说道:“我们的目的是去延长县城买粮食,只要打探清楚官军的动向即可,或者打探清楚董乡绅的动向也行。”

“其实不必与官军的斥候冲突,你斩杀了官军的斥候,官军自然就会疑虑,更会将四周的情况打探清楚,我们这些人暴露的危险也会大增。”

“我们人少,还有妇孺拖累,如果遇上官军大队,打又打不过,跑也跑不了,到时候就十分麻烦了。”

李昭云见刘宣向李旭升讲解,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开口说道:“大家虽然不在官道之上,但是距离官军也不远,暴露的风险非常大,不如先找一个山林茂密的地方避一避,等官军过去,在进入县城。”

刘宣点了点头,认同了李昭云的判断,开口说道:“要马上动身,修筑一些隐蔽的工事,将牛马等大牲畜藏进去,才能躲避官军严密搜捕。”

众人赶着骡马,进入山林深处,刘宣挑选了一处低洼地,开始指挥众人挖掘泥土,因为选择的地方良好,其实土方量并不算很大,再加上众人都是精壮汉子,加上斥候俘虏,足有六个壮丁。

经过一个时辰不断的赶工,终于挖掘了一处长四丈,宽六尺,深五尺的壕沟,刘宣将骡马等大牲畜赶入壕沟,用麻绳将嘴扎紧,免得畜生突然嚎叫,让敌人警觉。

众人砍伐了一些树枝,纷纷搭在壕沟上面,将壕沟遮盖严实,然后小心的跳入壕沟之内,刘宣对顾世虎军中的俘虏也不甚放心,将它死死绑住,还用一块破布堵上了嘴。

顾世虎此人虽然是武将,但是并不是目不识丁的粗鄙武夫,虽然不能像岳飞,戚继光那样吟诗作对,但是也能读书认字,他最喜欢读的就是《孙子兵法》,《练兵实纪》等兵家典籍,还参加过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役,尽管吃了败仗,但是却积累了不少军事经验。

顾世虎军事经验比较丰富,尽管他的天赋远比不上青史留名的名将,但是也算一位称职的将领,在两位斥候失去踪迹之后,顾世虎马上察觉到了不对。

他不仅将手下的一哨步卒放出去充当尖兵,还让手中的三十个家丁全部打探消息,因为斥候主要打探的是大股敌人的情报,自然不可能每一处地方都仔细搜查,所以尽管他放出去十来拨斥候,还是没能探明白刘宣等人的踪迹。

眼见中午已过,顾世虎的军队还没有走出十里,忧心董家堡的董述也有些不耐烦,不住的逼迫县令张云柯马上行军。

张县令不懂军事,寻常的军事行动都是顾世虎自己做主,这一次张云柯感受到了董乡绅的压力,马上严令顾世虎加快行军,今天一定要赶到董家堡。

顾世虎连续派出了一大批斥候,都没有找到刘宣等人,就连死去斥候的尸身也没有找到。

现在的陕北,因为缺粮严重,乡间已经开始吃人肉,也有了一些隐蔽的人肉市场,一具死尸一旦在野外被发现,只怕马上就会变成粮食,被饥民吞食。

顾世虎在县令张云柯严厉逼迫下,见确实没有任何异常,才不情不愿的向董家堡而去。

刘宣等人躲在壕沟之内,情况也比较危险,因为这片山林是附近唯一可能藏身的地方,遭到了探马斥候连续不断的几次搜索。

最危急的时候,官军的斥候距离刘宣等人藏身的壕沟不到三十步。

所幸官军士气不高,经常拖欠饷银,寻常军士的搜索稍微有些敷衍了事,没有一寸一寸仔细搜索,否则,刘宣等人一定会暴露踪迹。

而一旦暴露了踪迹,刘宣这些人也几乎很难存活下来。

这几天作者真的很忙,每天也很累,林泉隐士刚刚回来,马上上传了一章,感谢大家的支持。另外告诉书友一个好消息,今日林泉隐士收到签约短信,本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在忙完这几天后,决定用更多的时间码字,到时候会多上传几章,最起码一周三万字应该有保障。希望喜欢本书的书友多多收藏,推荐,支持一下作者,林泉隐士顿首拜谢。

第十四章购粮

众人等了一个多时辰,见还是没有发现官军的踪迹。

刘宣与李旭中穿戴好缴获的齐腰甲,慢慢的爬出壕沟,向四周仔细查探了一番,两人围着小树林转了一圈,发现官军早已经朝董家堡方向走远,于是才放下心来,众人赶出了牛马,慢慢的向延长县走去。

大约向前走了大约五里,见距离延长县已经不远,刘宣让大家将牲畜拴好,开口说道:“大家先在这里休息一下,等会儿,我和李叔父,旭升小弟,旭通二哥夫妻一起进入县城买粮,旭通大哥留下看守俘虏。”

“这些大牲畜也不能多带,免得惹人怀疑,马牛一律不带,只带七匹骡子,甲胄也不能穿,戚家刀这种军中腰刀也要留下,将一切惹人怀疑的东西全部留下。”

刘宣拿出一块白色毛巾,将自己的光头紧紧包裹,免得惹路人侧目,毕竟一伙人中有一个光头和尚,还是颇为扎眼,引人注目的。

刘宣五人牵着七匹骡子,带着两张弓箭,腰间挎着从下山虎手中夺回的牛尾刀,慢慢悠悠的走进了县城。

因为顾世虎带兵出征,延长县因为兵力空虚,守备就更加森严,城门口的盘查也非常严厉,所幸刘宣等人身上带的都不是违禁物品,牛尾刀,猎弓也全是民间所用的兵器。

陕北民风彪悍,百姓之家也有不少争斗的武器,并不算十分罕见,李昭云见城门口的守卫不住的为难,于是掏出三十几枚铜钱,贿赂了守卫军士,守卫军士得到了好处,才非常痛快的放刘宣等人入城。

延长县城地方不大,城中户口不到两千户,人口不足万人,远远比不上江南一些繁华的集镇。

延长县城占地也非常狭小,城墙周长也就六七里,只有两条十字形街道比较繁华。

整个延长县城中,只有两家客栈,三家酒楼,就连粮店,也只有三家,其中一家还是董家开的,位于县城南门附近。

众人进入城门,李旭通先去南门董家粮店打探了一番,见董家粮店早已经关门。

李旭升向四周街坊仔细打探一番,原来粮店之所以关门,是因为掌柜伙计全部跟随董乡绅回董家堡去了。

毕竟董家堡损失惨重,家丁奴仆纷纷逃散,就连董家族人也死伤众多,现在正是缺乏人手的时候。

刘宣见董家粮店已经关门,家丁奴仆也全部回去,并不在县城之中,心中的担忧也放下不少,毕竟古代道路不便,古人很少出远门,认出李昭云父子的熟人也几乎没有多少。

眼见太阳已经偏西,距离太阳落山的时间已经不短,粮店也快要打烊关门,刘宣不想节外生枝,于是在李昭云指引之下,快步进入一家名叫福生号的粮店。

在古代,做一个粮商也非常不易,除了资产雄厚之外,还需要在官面上有依靠,这一家福生号,就是背靠延长县丞的关系才能开的安稳。

众人进入粮店,只见里面盛放的各种种类繁多的粮食,既有大米,白面这种细粮,也有小米,高粱这种粗粮,另外还有豆饼,麦麸这粮。

刘宣叫过伙计,开口问道:“今日的粮食是什么价。”

因为陕北粮荒严重,粮食的价格几乎一日一变,翻跟头的不停地往上涨,到现在,寻常的百姓之家,已经不堪重负,快要支撑不住了。

伙计见刘宣穿戴的不好,斜了斜眼,努了努嘴说道:“木板上写着,不会自己看嘛。”

刘宣不欲节外生枝,不愿意与这个狗眼看人低的刁奴生气,于是转过了头,仔细看了看木板上的文字。

新米白银五钱一斗。

白面白银五钱一斗。

陈米白银四钱一斗。

麦粒白银三钱五分一斗。

小米白银三钱一斗。

高粱白银二钱五分一斗。

黄豆白银二钱一斗。

杂豆白银二钱一斗。

豆饼白银一钱五分一斗。

麦麸白银一钱一斗。

干菜白银一钱十斤。

刘宣大致打量了一下这个粮店,加上所有的杂粮,店中大约有五十石粮食,古代一石大约有一百二十斤,店中所有粮食加起来,大约有六千斤。

刘宣大致算了算,加上李旭升缴获的大约六七两白银,刘宣手里有四十五六两白银,李昭云手中还有一个十两重的银元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