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土佐之梦-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涑捎览智牧奖丁
    经过我和丹羽长秀的商量,新的小判、分判和我的三重一分判采取同样的制式,使用五三桐纹和锯齿边缘。反正,信长也从足利义昭那获赐了五三桐副纹的。但是,花押就不能用我的了,所有制作好的小判和分判,都要送到岐阜由信长画上花押后发行。
    信长大概要劳累一番了吧我不由得这样阴险的揣度着。
    当初我发行一分判时,每天抽出半个时辰专门画花押,大约可以画完两千枚,为了完成五万枚的任务,我整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如今信长要发行的第一批分判、小判总数就高达十万,按照我的进度,他需要画上近两个月,而且以后很显然还有更多……
    可是我失算了。第一批十万枚分判送到岐阜后,信长只画了大约一千枚,其余的都原封不动的送了回来,交给我和丹羽长秀画押——他倒是大方,毫不在意这种留名的机会,只是辛苦了我和丹羽长秀两人。
    不仅如此,他还提起了大判金和银货的制作,命令我们尽快解决。
    这两个问题十分麻烦,特别是银货的问题。银和金不一样,没有那么优良的延展性,无法通过模具锻打来处理。而且,银的密度不如金那样高得离谱,和很便宜的铅差不多,相对而言非常容易伪造。我和丹羽长秀商量了许久,决定先搁置银货的事,全力解决大判金的制作问题。
    可是,重达十两的大判金,同样不能像分判、小判那样用模具锻制,只能再想别的铸造方式。丹羽长秀命令手下的奉行们试验了几番,铸造的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速度太慢,就是质量不行,总是兼顾不了。无奈之下,我们决定还是按照以前的惯例,把这件事交给专门的两替商。
    所谓的两替商,就是从事金银兑换业务的商人,职能和后世的银行有些类似。他们主要业务有三类,一是贵金属化整为零的分割与化零为整的熔铸,二是贵金属的加工和制作,称为雕金师或银细工师,三是发行称为“手形”的票据,中介两地之间、或者大客户之间的大宗金银交割。
    一般来说,很少有两替商能够同时开展所有的业务,大部分两替商只会选择金、银两种之一作为主营方向。当然,也有两替商专门从事金银之间的相互兑换业务,类似于后世的外汇交易。
    我们选定的人,是京都后藤屋敷的后藤光乘、元乘、佑德三兄弟。这一家是雕金师世家,在他们的曾祖父后藤佑乘时,就已经是京都卓有声望的两替商户,近百年来一直担任足利将军家的御用达雕金师。信长上洛后,也曾多次委托他家制作进献、赏赐用的大判金或精美的刀剑装身具,对他们的手艺和操守赞赏有加。
    按照历史,后来的天正大判金就是他家负责制作的。等到关原之战结束,这一家就出仕了德川家康,主持大判铸造事务,人称“大判座后藤家”,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
    因此,所有的大判金,无论是天正大判,还是后来的庆长大判、元禄大判、享保大判等,背面都有后藤家家主墨书的“拾两後藤”花押。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天正菱大判金,现代只有数枚存世,价值不可估量,全部珍藏在各大造币博物馆中。
    经过一番商谈,现任后藤家家主后藤四郎兵卫光乘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正式出仕织田家,并且担任织田家的大判奉行,接受织田家勘定总奉行丹羽长秀、以及我这个城町总奉行的共同支配。
    两天之后,第一枚正式的大判金制作完成,送到了本能寺。这是一枚椭圆形的金币,正面是织田家的木瓜纹和五三桐副纹,上下左右的四周各压制着一方丸枠桐极印。金币的背面,果然就是墨书的“拾两後藤”花押,左上角则写着今年的年号“元龟三年”,右下角还有一行编号“〇〇〇”。
    “大判金定额十两,合四十四匁,另外按照惯例多加了两分,以备磨损减耗,”后藤光乘详细的和我们解释着,“在四周压制丸枠桐极印,是为了防备有人切取……”
    “这个是大判的编号吗?”丹羽长秀指着右下角的汉文数字问道。
    “是,”后藤光乘欠了欠身,“听说两位要制作一千枚,所以就从〇〇〇到九九九按顺序编号……”
    “再加两个〇吧”我吩咐说。
    “啊?”后藤光乘吃了一惊,“要铸造那么多?”
    “当然了,”我笑了笑,“主公的志向和气概,岂会只有区区一万贯么?所以,请后藤屋敷也务必有所觉悟。”
    “我后藤家一定尽力”后藤光乘深躬一礼,眼中显露出激动的神情。
    能够发行价值几十万贯的金货,并且在世间流通,对于任何两替商家族都是极大的荣耀,注定会名传后世。
    解决了大判金的问题,我们再次把注意力转回银货,终于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这次出主意的是丹羽长秀,他从大判金的事情中受到了启发,再次把目光投向了有力的两替商。可是,银和金相比,无论是鉴定还是铸造都要费事得多,从事银业的两替商中,没有哪家能够挣下后藤家那样的盛名。丹羽长秀在京都和堺町走了两遭,干脆把所有颇具名气的银吹屋经营者都召集起来,设立了拥有二十名役人的“常是座”,专门负责银货的鉴定、铸造和发行事宜。
    他们组成的这个机构,就称为常是役所或银座役所了,也可以简称为银座。(知道日本大名鼎鼎的东京银座是怎么来的了吧?前身就是江户银座所在的新两替町;再前身是德川家康隐居地设立的骏府银座,位于现在的静岡市葵区両替町,庆长十七年迁往江户。)
    我负责小判和分判的业务,基本已经算是掌握了金座,因此银座的事情就主要由丹羽长秀负责。
    根据奉行人的建议,丹羽长秀把银货分为了两类。一类是矿山提炼出来的银块,称为灰吹银,纯度一般在95%以上,属于称量货币,使用时直接根据其质量来确定价值。还有一类是极印银,大的称为丁银,小的称为豆板银,属于领国货币,价值就是银两表面标定的面值。这类银两的四周边上铃有称为“极印”的印鉴,防止有人切取,正如大判金一样。
    极印银由领主发行,最早出现在室町时代中期。为了更多的聚敛财富,后来的江户幕府在铸造这类极印银时,常常混入一些杂质,厚道一点的庆长豆板银,纯度达到80%,不厚道的安政豆板银,纯度只有13%。
    比较来说,丹羽长秀算是非常厚道的人了,他首批制作的二十枚丁银,纯度高达90%,和古丁银类似。这个品位已经接近灰吹银的水准,可以直接作为称量货币看待,通行全日本都没有问题。
    我们把这些新制的丁银和后藤屋敷的大判金一起送往岐阜,交由信长过目审核。

第一百零四章:布政中枢(下)
    第一百零四章:布政中枢(下)
    信长的回音依然很快。(手打小说)他在二十枚丁银中选择了一枚,连同后藤屋敷的大判金送了回来。我和丹羽长秀看了看那枚丁银,正面没有任何落款,只是在正中铸着大黑天像,边缘铃着“常是”两字极印。
    “这枚丁银是谁铸造的?”丹羽长秀拿着信长选定的丁银,向二十名银座役人问道。
    一个四十余岁的役人走上前来,向丹羽长秀跪了下去:“禀大人,是小人汤浅作兵卫所铸。”
    “是吗?”丹羽长秀继续问道,“那么,你为什么不留落款呢?”
    “禀大人,小人觉得,铸造丁银的事,需要这里的诸位细工师一起努力,所以作为样品,不适合留下自己的名号。”汤浅作兵卫恭敬的回答。
    “唔……你说的很有道理,”丹羽长秀点了点头,“那么,铸上大黑像是什么意思?”
    “是这样的,小人是法华宗信徒,之前看见寺院里供奉的大黑天,回去后就起心铸在了丁银上……”
    “你倒是有心啊”我赞许的笑了。大黑天除了是法华宗的护法善神外,还是日本七福神中的财福之神,正合于信长本人的信仰和银座设立的初衷。再加上他不留名号的明智举动,自然就容易得到信长的青睐。
    “是。谢大人赞赏”汤浅作兵卫高兴的磕头说。
    丹羽长秀向我望了过来,露出询问的神情,我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汤浅作兵卫”丹羽长秀唤道。
    “小人在”
    “从今天起,你就是织田家直属的武士了,暂时担任银座役所头人之职……另外,既然你有这么一番心意,今后就改苗字为大黑、取名叫常是好了”
    “是”汤浅作兵卫平伏在地上,“小人……属下领命”
    “起来吧,”丹羽长秀点了点头,吩咐众人道,“希望诸位实心任事,若能建立功绩,不难得到武士的身份和相应的知行。”
    “是。小人一定尽力。”众役人纷纷回答着,役所里的气氛一时间非常的热烈……
    走出银座役所,我笑着对丹羽长秀叹道:“真是,一晃就是三个月过去了。”
    “是啊”丹羽长秀也长出了一口气,“好在事情终于都有了结果,没有辜负主公的期望。”
    “接下来,只需要在撰钱屋中增加银货的兑换业务,差不多就可以向主公交待了吧……”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说实在的,我并不喜欢银货,丫的纯度鉴定实在太麻烦了而且,日本的石见、生野、对马、因幡等几大银山基本都在关西,尤其是其中的石见银山,当前产量达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供给了全日本的七成白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座银矿都属于和织田家长期敌对的毛利家,如果鼓励白银流通,在促进商业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畿内向毛利家输血的力度,对于将来的山阴山阳攻略是非常不利的事情。
    可是,总不能因噎废食,在这上面信长的做法是对的。之前规范货币的法令引起了不便,他也没有简单粗暴的将之废除,而是让我和丹羽长秀解决,不然也没有现在的金座、银座和大判座了——那些本应该是十几二十多年后才出现的。
    很显然,我在永禄二年提前建议发布的撰钱令,碰上勇于革新的信长,就大大加快了日本金融制度的改革进程。
    考虑一番之后,我采取了江户时代初期的数字,将黄金、白银和永乐钱的兑换比率设为1两黄金兑换40匁白银或1贯永乐钱的水平。当时日本的甲斐金山已经枯竭,黄金供应减少,才采取了这个兑换比率,而现在黄金供应尚且十分充足,采取这个比率的话,对于毛利家就已经是一种压制。
    这个时代的货币单位,有两套计量系统。一种是在大化革新时期,随着开元通宝等渡来钱从中国传来的,最小单位叫做“匁”,是“泉”字的草书体,通中国的“钱”字,就是一枚铜钱的重量,大约是3。75克。在“匁”之上的是“两”,然后是“斤”和“贯”,1贯等于6。25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0匁,所以1贯就等于1000匁,合公制的3。75千克。
    这套单位不仅运用在银、铜的计量,也作为重量计量系统广泛的运用在其余方面,但是各地的基准会有所差别。例如我的基准,就是以六十四枚高品相的永乐钱为筹,利用天平两分法选出的那枚质量最居中的永乐钱,按照后世日本的永乐钱测量统计数据,其质量应该是略低于3。8克,和3。75克的标准非常接近。
    另外还有一套计量系统,是日本本土发展起来的,最初用于药材等,后来也用于黄金和白银的计量。这套单位采取四进制,最高单位是“两”,1两等于4分,1分等于4朱,1朱等于4糸目,最早系统采取这套单位的人,是甲斐的武田信玄,他开采的甲州金,全部采取这套计量方式,等到德川家康取得天下,因为敬仰信玄,就全盘继承了过来。
    可是,关于金银的“两”和银铜的“匁”之间的兑换比率,各地同样不一致。京都的比率称为京目,前些年是1两等于4。5匁,现在是1比4。4;;其余地方的比率统称田舍目,例如在信玄那就是1比4的比率。关西的比率是1比4。3,这也是石见银的比率,而且由于银可以同时采取两种计量方式,所以1两银可以是4。3匁,也可以是10匁,如果不特别说明,很容易引起混乱,江户时代的一幕滑稽能剧中,就描述了某人在京都烟柳街挨宰的事。
    为了防止这种状况,我特地规定,银货的单位固定使用贯两制,1两银等于10匁(37。5克);金货则依然采用两朱制,一两金等于4。4匁(16。5克)。
    同时,趁着这个机会,我在全领内推行了“尺贯法”,对距离、地积、体积、质量等度量衡进行统一的规定,以官方的强制命令方式,将各地标准不一的度量衡和度量衡具统一起来,方便在全领内使用和进行裁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