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到明末当军阀-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从山出发,从扬中岛南边的水道经过,这一日又行了一百多里,到了江阴县利港休整。

之后却在近在咫尺的君山和香山耽误了两天时间,因为突降暴雨,风势也很大,行船有倾覆的危险。

第六天天气恢复正常继续出发,很快就过了沙洲,过了沙洲救过了江阴地界,进入了苏州境内,是苏州府的三丈浦和江北扬州府狼山之间水域。

在这里遇到几艘可以的小船,跟随杨潮的战船一直行走了好几里地,杨潮已经让所有士兵披甲备战了,结果小船自行离去了。

不敢说小船是不是江匪,但是肯定居心不良。

虽然天色还早,但是向导还是建议到附近的福山避一避,向导说这附近常有江匪出没,因为这一带江上多无人沙洲,沙洲一到夏秋就是一片高长的芦苇,非常方便江匪藏匿。(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节交货

离开福山后,战船张满帆,在好容易来的一股顺风中疾驰。

此时江面变得开阔,快要到了长江口了。

杨潮沿途不断的用眉笔描画着,将一路的标志性地形记录下来,作为将来行船的依据,可惜杨潮虽然学习的建筑,懂得画建筑图,画三视图,却不太懂得画地图,只是粗略的画出可能的航线图,其中的距离等都是根据船速预估的。

傍晚一座巨大的沙洲就出现在视野中。

向导告诉杨潮,这沙洲是崇明沙所和崇明县城所在,沙所是一座千户所,当年防备倭寇的时候,沙兵立下过大功。

过了沙所后,是一南一北两座并行在江中的沙洲,北边的叫做三沙,南边的叫做长沙。

此时太阳已经落在身后的江面上,画出一片片金黄色的鳞片,好似龙鳞,江似长龙。

不过杨潮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在向导的带领下,继续前行,直到三沙、长沙两座沙洲东南方一座沙洲。

这座沙洲叫做南沙,是长江入江口最后一座大沙洲了,南沙洲南边还有做无人的小沙洲。

南沙还西北边上游几座沙洲一起,大概就是后世的崇明岛了,只是后世的崇明岛已经连成一片,此时还都是独立的沙洲。

南沙洲上面有个小村子,人不多,都是渔民,没有驻兵。

但是西南边江岸上,就有宝三、吴淞和刘河堡中所三个驻兵的所城。

向导登上沙洲,渔民们热情的跟他打着招呼,看来不是第一次来了。

渔民帮忙将杨潮的战船停在他们简陋的码头边上,但是战船还是不幸的搁浅在了沙滩上。

杨潮拒绝了渔民邀请他们上岸的打算,所有人都留在船上。只有向导大咧咧的跑去了村子里喝酒。

当天晚上,向导带回来一个陌生人。

此时短小精悍,五月天海风还很凉。可是他竟然敞着怀。

他晚上上船点了货,就匆匆离开了。

到了第二天。才再出现。

白天见到此人,杨潮才发现,这是一个身材不高,对比后世也就是一米五多一些,皮肤极为黝黑,有点福建、广东人的特点,但是行动矫健,灵活的就像一只猫一样。杨潮暗自比较,如果放到自己军中,绝对是一员精兵。

此人对杨潮等人身上穿着的铁甲多看了几眼,眼神有些怪异,不知道是鄙视穿铁甲太小题大做,还是感慨杨潮这群人不好惹。

但是此人大咧咧的上了杨潮的船,并且指挥一群渔民,用小渔船将杨潮的大船拖入了江中。

接着跟向导一起,让船往南边行驶。

二里地外,就有一座无人的沙洲。远远的就能看到一根高高的桅杆。

走近了才看到是一艘三桅大帆船,无论是外形还是吃水看起来都远胜杨潮的战船。

杨潮的战船在这大船面前,就好像小孩在大人面前一样。

而且大船问问的坐在江面。就好像一堵墙一样,杨潮的船靠上去,根本就到不了船的半腰。

杨潮估摸着这艘船恐怕能拉至少八千担货,换成成后世的吨位就是一千多吨,比自己的战船足足大了五倍还多。

“这就是海船!”

杨潮心中想到,放在江中可真大,可是放在海上,就小的跟芝麻一般。

后世动辄数万十万吨的超级大船,放在海上也非常的不起眼。莫名其妙的面对这艘海船,杨潮竟然对大海有了一种敬畏。还有一种想要征服的豪情,突然想自己也打造一艘大海船去海上搏击风浪。

“哎。当家的,卸货吧。”

船上的短小汉子这时候对杨潮道,说的是官话,但是不是南京的官话更不是北京的官话,听不出是哪里的话。

官话其实就是一种书面语言,中国人几年前历朝历代语言变迁,可是文字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几乎就不在有大的变动,因此出现了一种以统一的文字为核心发展出来的语言,这就是官话。

但是因为各地语言都不一样,又无法像信息大范围流通的后世一样进行普及某一地方言为官话,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官话,有苏州官话,南京官话等等。

各式各样的官话,虽然口音不同,但是因为有相同的文字为基础,因此大致都能够听懂。

杨潮自然听懂了短小汉子的话,知道此人语气有些慵懒,没有把杨潮当回事。

何向导此时向杨潮露出一个歉意的笑容。

杨潮也不在乎,知道这些吃水上饭的人,目无王法,根本就不把任何人当回事。

杨潮觉得对方似乎还是很识相的,没有贸然让他们的人上船接货。

“赵康,带人去卸货!”

杨潮让赵康带了十个人去卸货,但是却悄悄嘱咐李五六小心戒备。

对方的大海船居高临下,让杨潮产生有一种危机感,如果对方居高临下发动攻击,己方的劣势很明显。

但是当赵康带人将货物一件一件搬上来,船上的人则用索具吊上去,期间一种很平稳,没有发生任何意外。

而船上的短小汉子则清点货物。

生丝一百担。

茶叶一百担。

瓷器三百担。

另外有纱绢锦等织品。

各样书籍三百担。

宣纸一百担。

另外还有砚台、墨、笔等文房用具。

其中生丝是最值钱的,在湖州一带五十两银子一担,卖到日本能有五六百两银子,王潇这次办的急,每担付出了六十两的高价,而卖给下家则是一百两,净赚四十两。

而且也只收到了一百担的生丝,价值一万两。

茶叶、瓷器等物,其实日本也有,但是日本人在步入现代之前,都非常崇尚中华风物,有钱人热衷于消费中国的物产,因此中国的茶叶、瓷器,乃至文房四宝在日本都很有市场。

至于书籍这种东西,分量大,占的空间也大,可是价值却并不高,可是日本人就是常年进口中国书籍,而且这是作为一种任务的,如果穿上不带上一些书籍,中国商船可能会受到日本人的刁难。

这是日本人非常向往中华文化,但是古代运输不便,因此日本人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想方设法的得到来自中国的书籍,开始时候不敢得罪中国商人,因此只是借用偶尔随船的书籍,誊抄之后,在还回去,慢慢的就开始没收,后来甚至逼迫商人必须带书。

这些书未必是贸易品,可能就是送给日本管理贸易的官员的,或者是送给某个大名的礼物。

南京又是大名的印刷中心,因此下家就让王潇准备了大批书籍。

很快货全部都送上了大船,点货的汉子在一张会票上盖上他的印章,交给何家向导,这就算是结账了,海商是何家的故交关系,他们通过何家来周转资金。

一船货几万两银子,现银交货实在不便,要是没有何经纪这样的中间商,确实很不方便。

最后那精悍汉子,抓住船上的绳索,嗷嗷叫着就爬上了大船,活像一只猴子。

何家向导摇了摇头对杨潮道:“杨大人,我们起锚吧!”

杨潮对老张点点头。

老张让人起锚,又带人拿着撑杆,撑住大海船防止碰撞,将大船撑开了好几丈外,这才升半帆,等船漂离海船几十丈后,才升起主帆,杨帆返航。

终于交货完了,杨潮心中一块石头落地。

没想到这次交货如此顺利,一切准备都没用上,虽说遇到意外不是什么好事,但是现在太平静,也让杨潮有一种小小的遗憾,好像自己隐隐还期待发生什么意外一样。

但收获也是有的,这条路子趟开了,上连南京这个大明朝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下连通向东西二洋的海商,以后杨潮就可以敞开吃长江这条黄金水道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七十一节交易厅

逆流回程用了二十多天,回到南京的时候,所有人都疲惫不堪了。

回到军营第一件事,就是全都泡了个热水澡。

第二天才有精力看看这段时间军营的情况。

码头已经修好了大半,工部派来的工匠经验丰富,雇了很多小船在淤积区域,并没有采用掏挖的笨办法,而是让人用桩子不断的捣淤泥,从河口开始一点一点的捣,水边浑浊,泥沙被冲走,就这样利用河水的力量,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清出了一大半。

清出来的区域,露出一根根粗壮的原木,几排并立扎在一起的原木如同墙壁一样立在水中,一大半深埋地底,一小半在水中,只有几尺露出水面。

一道道这样的木墙在河边隔出一条条十多丈宽的渠道,其实这就是原本码头的原貌,船只进入这一条条渠道一般的通道中,拴在木桩上,木墙可以挡风,可以挡水。

同时木墙上还可以铺上木板做成通道,跟伸出的河岸连接起来,方便人货上下。

这些木墙竟然多数都没有腐朽,真是幸运,也是因为淤积的太早,没等腐朽就被淤泥给埋住了,所以才能保存下来,这不知道该感谢腐朽的水军,还是该痛恨他们了。

另外一条几百丈长的圩堤也正在准备修建,暂时雇佣了几百个短工正在夯打泥土。

河岸边都是漫滩,平时只能长草,还经常淤积,因此地面很不牢靠,夯实是必须的,但是也不能直接夯。因为泥沙地面随着夯打,会不断有水渗透出来。

只能先挖出一条长长的深沟,沟深最少一丈。然后在沟中铺垫干土,将干土夯实。最后就成为坚实的基础。

杨潮看到隔上一段距离,工匠还指挥工人填埋一层石头,在填干土,继续夯实,如此往复,基础定然打的很牢,将来上面的圩堤就坚固耐用,几十年不坏。

匠头很有经验。杨潮也不用去干涉。

军营中李富的大棚已经出菜好几个月了,依然独家供应金钗楼,让金钗楼最近的饮食也火了一把,不过也只火了一个月左右时令蔬菜就上市了。

杨潮兑现了承诺,以十倍的价格支付了菜钱,一亩大棚菜收入了两百两银子,但是完全配不上两千两的投资,虽说每年百分之十的收益放在后世已经不错了,但是考虑到大棚的使用年限恐怕都没有十年,能不能收回成本都不一定。杨潮这项投资可能是一项劣质的投资。

杨潮勉力了李富一番,表示大棚的投资,在他收回成本前。都算杨潮的,同时让他考虑一下,如何养花,或者种植一些今年冬季的瓜果,这样的话,收益也许会比蔬菜更高。

家里因为丫头们都走了,陈圆圆、董小宛也走了,一时显得冷清了不少,父亲想说买几个丫头。也被母亲拒绝了,因为担心父亲想着纳妾。结果她自己找来了几个壮悍妇人,帮忙打扫一下家院。

父亲则去收拾了下。再次开起了铁匠铺,铁匠铺的生意已经食之无味了,但这是祖业,父亲舍不得丢下,当时在杭州就临时开过铁匠铺,因为杨潮给自己谋了个出身,父亲才想纳妾多生一个儿子,将来好继承祖业,结果惹起母亲老大的醋意。

不过回来后发现杨潮又升官了,署职卫指挥通知,三品的大员了,父亲觉得日后杨家就翻身了,这铁匠手艺传不传下去失去了意义,虽说为家族翻身高兴,可是想到丢掉祖传手艺,还是有些痛惜。

妹妹自从陈圆圆和董小宛走后,也有些意兴阑珊,每天无所事事,女红什么的都不感兴趣,渐渐偷偷往金钗楼跑,被母亲抓到了一回,狠狠的打了一顿,开始寻思给她找个人家嫁出去了事,但一想到杨潮的婚事还没定,就又想先给杨潮找一个合适的妻室,在考虑杨月,这让母亲这段时间倒是过的很充实,整天做计划。

金钗楼彻底走上了正轨,有陈圆圆和董小宛这两人镇楼,档次就有保证。

连皇帝看中的女人都在金钗楼,怎么可能不让年轻公子们趋之若鹜,两人每三天表演一次,每次都是满堂彩。

金钗楼开始推门票制度,表演的日子,一等座一张就是百两,第一排大人物坐过的椅子就是这个价,第二排名士坐过的椅子则是三十两,三四排富商的椅子不过五两银子,因此每次表演门票收入固定就有一千五百两左右。

三天表演一次,而且是轮换,每次就只有一个人表演,平均六天时间两人才上一回台,一个月一人表演五次,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