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好好,本官就全了这个美事,让世子拜忠义伯为义父,倒也不失了身份!”
杨潮和高杰都是伯爵,杨潮是崇祯皇帝封的忠义伯,高杰是福王监国封的兴平伯。
如果真算起来,显然杨潮这个伯爵来的更有含金量,那是崇祯皇帝遗命封赏,用来酬谢他护驾太子的功绩,怎么看都比高杰他们通过支持福王得到的爵位更正大光明,更不用说福王后来还失败了,高杰他们的爵位就更显得尴尬了。
只是杨潮并不在意这些,虽然略有些不适应,但还是立刻表态。
“兴平伯虽与本爵未曾谋面,但是心交已久,既然兴平伯不幸为国捐躯,兴平伯世子,就跟本爵亲子一般,本爵为其抚育孤寡责无旁贷!”
说完,向邢夫人躬躬身,算是答应了下来。
连余继业那个大人杨潮都收了,更何况高元爵这个孩子,看到他怯生生躲在邢氏怀里的样子,杨潮觉得也不算那么难为情,毕竟这孩子才九岁而已,如果自己成亲早,孩子也这么大了。
邢夫人毫不迟疑,立刻把儿子推出来。
“元爵,快给你义父磕头。”
高元爵懵懵懂懂,在母亲的指导下,一脸迷茫的跪在杨潮面前。
邢夫人又拿起一杯酒交给他:“元爵,给你义父敬酒!”
连喝了三杯酒,杨潮扶起干儿子。
虽然仪式简单,但是这不过是一种政治交易,不会有人在意的。
这时候邢夫人又催促儿子:“元爵,叫爹!”
再三催促之下,高元爵才怯生生的喊了一声爹,然后就躲在了邢氏背后去了。
这时候李本深很李成栋突然嚷嚷起来,说当爹的应该给儿子包个大红包才好。
就连史可法都笑着表示杨潮应该表示一下。
可惜杨潮没有什么准备,想了下,突然解下了自己的腰刀。
“此刀沾染过鞑子猛士之血,留给吾儿,正好辟邪!”
邢氏笑着接过去,让儿子抱着,又教儿子感谢杨潮。
————————————
今天就这一章了。(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五节坐困
代替史可法收了高杰之子为义子后,终于让高杰余部的军心安定了下来,准确的说是让这批军官,让邢氏母子安心了下来。
毕竟无论怎么看,杨潮战功显赫,地位特殊,不但是崇祯亲封的伯爵,而是是当今天子的姐夫,是长公主的驸马,抱上杨潮的大腿,比抱上史可法这样的大学士的大腿,不但不会差,而且更有保证。
接着邢夫人立刻悲泣痛哭,恳求杨潮帮助他们给高杰报仇,但是邢氏却一口咬定,他们是跟鞑子有仇,要找鞑子报仇,就连李成栋当场说许定国才最可恶,应该先杀了许定国,邢夫人不惜当场呵斥他不明是非,告诉他鞑子才是背后的黑手,许定国只是狗腿子。
杨潮不由再次赞许这个女人,这是摆明立场了啊。
杨潮当即就表示,兴平伯的事情,就是他杨潮的事情,兴平伯为许定国所害,他肯定不会放过许定国这个汉奸,同时不会放过许定国背后的主谋,一定要用鞑子的血来祭祀高杰。
当李本深和李成栋问起杨潮的军队在哪里的时候。
杨潮很惋惜的告诉他们,自己的大军还在太平府一带,正在清剿左良玉余部。
并且告诉了他们,自己已经一战歼灭左良玉军,让这些军官不由变色。
左良玉的威势他们是知道的,哪怕高杰做了四镇之一,也没人敢小看左良玉。
当年在农民军中的时候,他们就跟左良玉交过手,当时被左良玉打的非常惨。
因此他们心目中,左良玉那是一个狠角色,可没想到左良玉竟然被杨潮直接歼灭。
他们不由追问左良玉本人如何了。
杨潮直接告诉他们左良玉已死,但没有明说左良玉是怎么死的。这更让这些武将胆寒,心里只以为是被杨潮斩杀了,左良玉那样的狠角色竟然被杨潮直接斩杀。换做他们,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顿时觉得自己过去还小看杨潮的江南兵。简直有眼无珠,能以六百灭一万鞑子的人物,岂会是浪得虚名的。
但是此时杨潮越强悍,这些人反而觉得越安稳,对自己能靠上杨潮越感到庆幸。
“本爵只带了一千余亲兵来此,所以暂时还不能去给兴平伯报仇,只等本爵大军一到,定然北上与鞑子一决雌雄!”
杨潮继续表达态度。
李本深等人忙恭维杨潮战无不胜。肯定能一战而败鞑子,让他们不敢窥视江南。
接着杨潮让李本深等人陪着,开始去高杰营中巡查,跟一个个大小军官交流。
杨潮此时一口咬定,鞑子才是他们的仇人,告诉这些官兵一定要杀鞑子给高杰报仇。
巡视了一圈之后,杨潮当即宣布,会派人来给他们送些补给。
临告辞前,杨潮对李本深等头目说道:“你们放心,有本爵在。没人能够欺辱众将士。但是本爵丑话说在前头,本爵军法严整,若是有人不服军令。无论官兵,定然惩处。还望你们约束部众,整肃纪律。本官会派些人来给你们宣示军纪,然后会谏言让大家进城休整。”
一听能够进城,这些惊弓之鸟一般的残兵败将,心里更是觉得安稳,立刻表示,一定约束士兵,不让滋扰百姓!
杨潮很快就派自己的亲兵来到高杰营中。将不对一批批集中起来,公开向他们传达一些简单的军令。比如不得劫掠百姓之类的,同时告诉他们。抢百姓一线,杀无赦!
在之后从扬州城中给他们送来了充足的军粮,让这些人难得饱食了一顿。
扬州其实不缺粮。
虽然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很多田地都成了棉田、桑林和茶园,甚至需要进口湖广粮食,但那是在江南向北京输送了四百万担漕粮后的情况,如果扣下这四百万担漕粮,江南的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绰绰有余呢。
毕竟仅仅南直隶,往年要收缴的税赋就有七百万担,这么庞大的税赋意味着广大的田亩和人口,虽然有棉田、桑林等占地,但是粮食依然是大头,因此江南粮食丰足。
这段时间史可法拼命催促,朝廷恐惧鞑子南下,史可法的要求,全部被这些文官答应,一船船粮食不断的运往扬州,此时扬州的储量足够全城食用三月以上,就这样史可法依然害怕不够,依然不停的催促。
除了催促物资外,史可法也实在是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了。
四月十一的时候,他听到清军到了泗水,于是赶去了天长,急调邳州、宿州军队去救,但是又听到泗州投降,立刻下令不用去了,改去扬州回防,但是又改为救援泗州隔河相望的盱眙,一天时间命令变了三次,让军队无所适从。
现在泗州、盱眙甚至天长都失守了,他困守扬州,反而除了坐困之外,手足无措了。
杨潮却在查阅一堆混乱的塘报。
判断出清军在江淮的部队大概兵分两路,一路是多铎统领,从河南西部经过泗州一线直奔扬州而来,一路则是山东由一个固山额真准塔带领的驻兵,沿着运河南下,已经占领了徐州,直逼淮安。
杨潮是四月十二到的扬州。
用了三天时间帮高杰部整肃军纪,杨潮没有试图重组这只部队,也不敢动他们。
高杰部有很重的农民军习性,军官过去就是小头领,他们的手下都是他们的私人武装,谁敢动等于是要他们的命。
杨潮的人一小队一小队的向高杰余部宣布军纪,同时向士兵们和军官们宣扬一定要为高杰报仇,一定要狠狠杀鞑子。
同时挑出他们路上掳掠来的女子,虽然那些小军官依然不满,那些女人都是他们从徐州、泗州南逃的路上抢的。
虽然知道他们不满,但杨潮坚决不能妥协,因为任由这些人留着女人。还能打仗吗?
李本深和李成栋虽然也很不满,但是杨潮告诉他们,谁要留着这些女人。谁就不要进城了,而且保证只是将这些女子暂时带走。等仗打完了,还会还给他们的。
李本深和李成栋都知道,如果不能进城,清军来了之后,就只能当炮灰了。
他们的主将死于清军之手,这些人此时倒是没有想到投降的问题。
三天时间,勉强让高杰部恢复了一些军纪,然后就不得不让他们进城了。
十六日。让他们入城。
十七日,清军就到了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
十八日,清军兵临城下。
但是清军并没有立刻攻城,而是向史可法劝降。
发现清军的时候,史可法当即传檄四野,要求江淮所有军队都向扬州集结。
同时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扬州总兵刘肇基提议:“大人,乘敌大众未到,立脚未稳,出城一战。”
此时清军在城外只有几千人的先头部队。别说包围了,连扬州四门都阻断不了。
史可法没有同意刘肇基的建议:“锐气不可轻试,且养全锋以待其毙。”
刘肇基又建议说城西地形偏低。唯一有一个高阜,那是曾经在扬州做官的一个李姓官宦的坟茔,上面树木繁茂,刘肇基担心被鞑子利用,说要烧了那些树,否则留给敌人打造攻城器械对扬州不利。
史可法也没有同意,说那是人家的荫木,砍伐了破坏风水,不忍心。
杨潮倒是不在乎。虽然砍伐四周树木,是兵法上的要诀。但是如果连靠梯子攻城的军队都挡不住,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杨潮在海州可是跟虏兵的盾车。攻城梯没少打交道,觉得那些东西起不到什么作用。
杨潮更关心的是城防。
扬州城虽然比不上南京城,但也是一座大城。
早在唐代就是江南第一大城,后来经过宋元,地位稍有下降,但依然是一繁华鼎盛的第一等城市。
现在的扬州城,跟淮安城类似,分为两部分,新城和旧城。
旧城是明朝修复战乱中的古城,借助了部分唐宋旧城墙,但是面积只是唐朝时期最核心的部分,是一条南北狭长的小城,显然大明一贯的态度是,重军事轻商贸。而新城则是后来因倭寇之乱,从东城墙到运河边加了三面城墙,将城东一片商贾林立的街市保护起来,反倒是扩大了扬州城的规模。
于是旧城是缙绅阶层的集中地,而新城则居住着富商阶层。
新旧二城连为一体,使得原本的狭长小城,变得周正了起来,大体上相当于一个正方形,不过东西略长南北略短,跟过去刚刚反了过来。
因为前后两次修筑,扬州城规模很大,旧城九里多,新城十一里,有十二道城门出入,城内有两条南北横贯全城的运河,都是东西走向,近乎平行,一条在旧城叫做汶河,一条在新城,叫做小秦淮。
因为有运河的存在,所以城中也有水门,但是这并不影响防御,因为每座城门都增设瓮城、关城、箭楼等防御设施,所谓前后月城三重,水陆城门并肩,要强攻这样一座城池,不死个十几万人是不可能的,当然前提是守城的人战斗意志跟攻城的人一般水平。
杨潮详细查看过扬州城防建设,对守城十分有细心,只要城内军队有十分之一的斗志,甚至只要不逃跑,这城就攻不下来。
但是杨潮心中却不由有些阴影,扬州十日太出名了,虽然杨潮认定这座城只要好好守,基本上不可能被攻破,但是历史上他就是被攻破了,而且被屠城了。
知道这种可能的结果让杨潮不得不十分谨慎,所以制定出了详细的防守策略,以史可法的名义命令各路军队分段把守,杨潮带着自己的一千多精锐作为预备,来回巡视。
扬州此时军队极多,加上高杰余部,就有十万人上下,因此根本就不缺军队,因此根本就不用像海州那样动员民众,在怎么说这些也是士兵,只要溃退的毛病不发作,总比普通百姓强得多。
而杨潮之所以不停的巡城,其实就是在防备士兵们不战而逃,因此巡城过程中,不断的向一只只不同的军队宣示军纪,不需要详细的军法,只要告诉他们临阵脱逃者斩首即可。
不逃,仅仅是不逃,杨潮就认为不会打输。
城外的动向也是杨潮极为关注的,清军先头部队驻扎在城北的蜀冈下。
蜀冈东西纵横,与扬州城平行,算是扬州的北部屏障,可惜扬州没有精锐能驻守哪里,杨潮也不敢冒险让史可法分兵,顾虑分兵出去会一去无回,弄不好直接投降了。
这不是杨潮杞人忧天,而是城里现在就是这局面,人心惶惶,士兵军纪废弛,常有劫掠发生,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杨潮就是想弹压都有些投鼠忌器,生怕激变了他们。
清军驻扎蜀冈后,地理位置占优,相比扬州城是居高临下,因此城上的炮打不到他们,起不到什么作用,让杨潮想打一打提振士气都做不到,相反白白浪费火药炮弹,反而可能会让士兵认为大炮无用,更没有了守城的信心。
而清军第一批军队十八日赶到后,每天都有援军到达,而明军的援军却始终没有影子,直到二十一日,总算看到了明军的援兵,他们从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