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会只是一个县城,背山靠水,西有古斗山脉,又是珠江水系的崖门海口,南宋最后一战的崖山海战就发生在这里,因此虽然是一座近海小城,可实际上战略地位还是有一些的。
不过重要性也有限,毕竟广州已经被杨家军攻占后,新会作为一个可以防备从海上进攻广州的屏障作用,其实大大减弱了。
所以谢飞只是让宋坤来攻打这里,他自己带着主力部队,赶去了肇庆休整,准备随时进入广西作战。
而宋坤最终也没有太大的不满,因为他已经出够了威风,伏击击杀耿仲明的战绩。让他的名头瞬间跟王璞、李五六等老牌总兵看齐,如果在跟谢飞这个后辈争夺攻打孔有德的机会,他自己都看不过眼了。
所以他留在广东,多路分兵,以招降为主,攻击为辅。拿下各处府县,谁知道一个月后,一直到雷州府的城池全都投降,新会却一直坚守不降,宋坤只能召集各处分散的军队,开始集结主力攻打新会。
一来一回,新会已经被包围了三个月,这时候宋坤才做好准备,打算强攻了。他此时依然不认为新会能坚持多久,因为他判断三个月肯定让这座城市断粮了,守军肯定饥肠辘辘,没有什么战斗力。
到此时宋坤也没有把新会太当回事,可是战斗开始后,他终于发现,事情不是这样的,新会之战爆发了人类战争史上极其罕有的情况。
宋坤先是用炮轰。结果清军将大批百姓绑在城墙上,让他投鼠忌器。虽然宋坤是杨潮手下众将中心地最硬的一个,可是也下不来手炮轰城墙上清军用百姓做成的盾牌。
接着他选择挖掘地道,想从城墙下面炸开城墙,拥有大量火炮的杨潮军队很少采取李自成等农民军这种战术,不是不懂得使用,而是太浪费时间。用大炮炸城一天一夜扬州那样的大城也炸开了,如果挖掘地道,没有十天半个月很难挖到城墙下面,而且还经常被敌人破坏功败垂成。
宋坤无奈之下选择炸城,这样至少可以减少大炮轰城时候大量百姓的伤亡。可是当他挖掘地道炸开城墙后,将大量大炮推到缺口处准备强攻的时候,清军突然驱逐百姓堵住缺口,并且让这些百姓搬石块堵缺口。
宋坤不可能把大炮对准密密麻麻的百姓,于是强行在坍塌的城墙下用攻城梯攀爬,想爬上城墙直接从城中发动攻势,这时候清军却让百姓从城墙里挖缺口爬出来,将梯子烧掉。
此时战争已经打到了第四个月底,宋坤所幸长期围城,直接包围了一个月时间。
直到第六个月的月底,清军突然开始突围,此时宋坤哪里肯纵容这些人离去,早在成为密密麻麻的挖掘了围城攻势,因为大炮战术的出现,杨家军的土木作业水平直线上升,挖掘战壕已经成了标准战术,清军多次被打退。
感觉清军已经是穷途末路后,宋坤这才选择了强攻城池,这一次他成功的攻入了城中,因为清军终于没有了斗志,出现了大量投降的情况,最后俘虏满清汉军一千人,蒙八旗三百人,绿营兵一万人。
这时候宋坤终于可以向南京发捷报了,可是他的心情却十分低沉,这捷报他都不想发。
杨潮看到捷报的时候,正在吃饭,抱着女儿,本来一家人吃的高高兴兴,可是扫了一眼捷报之后,他当即离开饭桌,找了个地方吐了个昏天黑地。
一种难以压抑的怒火冲心底喷涌。
“杀!投降清军一个不留,统统杀了。对没错,绿营兵也杀了!”
杨潮很少杀降,不是出于某种杀降会让敌人不在投降的功利目的,而是他坚持认为,优待俘虏这是一种文明,他想给中华文明中注入这种新气象,可是这次他不能不杀了,因为他从心底认定,这些人已经不是人了。
上次有这种感觉,是听闻左良玉屠戮大明自己城池的时候,但是那时候也远没有这次让他愤怒,让他感到对人类道德的恐惧。
防守新会的清军是尚可喜和耿仲明的心腹,参将由云龙和右翼总兵吴进忠,两人率领尚可喜和耿仲明部下精锐两千汉军,外加三百蒙八旗还有投降的一万广东当地绿营兵。
这样的兵力无论如何是守不住宋坤五万虎狼之师的攻击的,杨潮也曾斥责过宋坤,同时也得到了宋坤的反馈,那就是清军大肆驱赶百姓为肉盾,杨潮只能指示宋坤以少杀人为要,尽量保存百姓性命。
谁知道杨潮这种命令,让宋坤更是顾前顾后,闹到最后竟然发生了如此惨剧。
这惨剧绝不仅仅只是驱逐百姓攻城或守城这样的野蛮行为,而是更可怕更恐怖的行为,食人!
基本上围城三个月的时候,新会城内已经缺粮了。这时候,新会清军命令城内的百姓,每家每户贡献出一人作为“人肉口粮”。
而这时候,广东妇女为了保护丈夫和家人,竟然出现了很多人自愿爬进油锅,让清军食用的壮烈惨剧。有个姓莫的媳妇与婆母相依为命,守将要杀食婆婆,莫氏叩头请求替婆婆死,守将说:“真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就答应了她的要求,把莫氏烹煮吃了。又有一个姓李的妇女,丈夫被守将抓去,将要被杀,李氏哭着说:“丈夫还没有儿子,如果杀了他,就绝了他家的后代了,我即使活着又有何用?请把我吃了吧!”守将也答应了,将李氏烹食,把她的骸骨交给她的丈夫带回家安葬。还有一位姓梁的穷书生将被烹食,他的十岁女儿请求代替,守将被感动了,就把他们父女一同释放。
杨潮看到这里,不由为广东妇女的行为感到触动,他前世就去过广东,岭南的妇女与北地的妇女有些不同,越是偏远地方的妇女,保持这种风俗的就越多,那就是当地妇女对男人极为爱护,很多地方的男人可以什么都不干,而妇女背着孩子种地、打工。当地人解释说,是因为男人要下海,所以农活都交给了女人,后来渔民职业消失了,可是风俗还没有变。
那时候杨潮还是有些羡慕广东男同胞的,但是这一次他实在是对广东男人愤怒了。
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妻女自愿献身,而不去抗争呢,都到了要被吃掉的时候,竟然都不反抗,懦弱至此,还是一个男人吗。
而同时那些女人做出这种行为,并不是她们那么勇敢,而是她们接受的礼教文化所致,礼教就是这样让女人无条件的付出,可是本该身为保护者的男人却要女人用这种行为保护,杨潮实在是感到羞愧。
苛责自己人是一方面,但是罪魁祸首还是这些清军,包括哪些投降了的绿营兵。
所以杨潮坚持要杀光这一万多人,哪怕手下的黄凤府等人有杀俘不祥等语,杨潮也坚定不移,不但要杀这些人,还立刻登上报纸,宣示天下。
同时第一次义正言辞的宣布,此后战争,若有驱赶平民参与者,城破之日,无论官兵,杀无赦!
江南报现在在江南流传,但是杨潮很清楚,无论是小朝廷还是清廷,他们都通过各种渠道在收集这些报纸,试图从中得到江南的情报,杨潮这话是对小朝廷说的,更是对清廷说的。
反对的声音也有,比如刘宗周,一贯站在杨潮的立场,但是他这次没有得到响应,不少文士都斥责他十分不分,坚定的支持杨潮,支持杨潮认定那些降兵已经不是人的说法,老百姓更是拍手称快,这种人就该杀。
刘宗周等文士却认定,清军为鞑虏,鞑虏不服礼教,当以德化之,不该以杀止杀,搬出了一大堆的大道理,可谓迂腐透顶,或者说只为了反对而反对,已经到了不顾是非黑白,跟后世的某些专家如出一辙,文化的糟粕竟然一直都在传承不惜。
这让杨潮对刘宗周这种人厌恶不已,但是也对这种人感到十分悲哀,不知道他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为了求名?不顾一切的求名?心里丝毫没有一种使命感,或者说他们的使命感就是扬名天下,青史留名?而不管这名是香名还是臭名!
但杨潮并不会对刘宗周这种人物有什么打压行动,他一向不怕别人说话,他标榜开明**,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谁也别干涉谁!(未完待续。。)
第四百六十九节杀俘后续
新书求收藏:《大国崛起1900》
————————————
广东遭此大难,杨潮立刻下令,免除广东百姓三年的粮赋,同时开始派出大量的官吏接手广东政务。
对于广东本地的官吏,几乎全部废弃,第一是因为这几年杨潮治下,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官吏,另一方面也实在是因为新会惨剧的发生,让他对广东的官员操守实在是失望透顶了,这些人,很多都是王体忠来了投降王体忠,王得仁来了又投降王得仁,洪承畴来了继续投降洪承畴,最后又投降杨潮,用三姓家奴来形容已经是夸奖他们了。
但是贪污**的情况,却异常的严重,以广东这样地理条件优越的省份,只有一千万人口的情况下,竟然还逼的老百姓大量造反,可见广东的贪腐情况。
这些官员,杨潮不但不用,而且要将其中一大批人当做典型,严惩不贷。
其中以从化县令从化县县令季奕声和新会县令黄之正为标志。
季奕声在洪承畴打到从化的时候,不但不组织进攻投降不说,作为文官他不抵抗,杨潮并不会苛责,但是他翻过身来积极给清廷卖命,帮着清廷打造红夷大炮,最后轰击广州城,广州城陷之后,遭到了清军的大屠杀,十万人因此丧命。
黄之正就不用说了,新会惨剧的发生,足以让杨潮有理由不但将这里的投降清军问罪,大小官吏统统有罪。
而且将对他们的审讯记录登报,留下文字的证据。因为他们不但此时有罪。放在历史之中也有罪。
同时新会事件。让杨潮也不得不反思起来,战阵之上,优柔寡断,到底是在保护百姓,还是在迫害百姓,或许自己的军队一向善待百姓,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可是这名声享有的真的问心无愧吗?
于是杨潮立刻给所有将领。甚至全军将士发布公告,告诉所有官兵,今后若遇到敌军胁迫百姓,不得犹豫,当以最果决之态度进攻。给士兵们讲明白,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的犹豫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杨潮的严明纪律,从来不抢掠百姓,不饶命等等行为,不止是百姓认同。其实士兵同样认同,他们都是来自老百姓。当兵之前,谁不是对官兵抱有一种偏见,兵痞、丘八等词汇,足以表达百姓对士兵的感情。
至于这种感情是因为什么情况而产生的,是因为古代士兵地位低下然后百姓嫌贫爱富,鄙视他们,然后又造成士兵对百姓的不信任,所以军纪很坏,军队文化演变成了兵痞文化,恶性循环之下,老百姓越发厌恶士兵,士兵越发的军纪败坏。
还是因为士兵先军纪败坏,然后百姓厌恶他们,造成这种恶性循环。
杨潮不想去追根溯源,因为这很可能是一笔糊涂账到底是谁先有错,造成了这种恶果,杨潮只是一只默默坚持,让自己的士兵保持良好的军纪,一开始效果还不明显,但是随着一次次胜利,还有跟百姓慢慢的交流,杨潮的军队跟百姓的关系已经改善了,尤其是在淮扬、海州等地,杨潮的军队入城,绝对不会引起百姓的恐慌。
相反有很多老百姓十分欢迎士兵住在他们家中,愿意给士兵提供一些房间。而士兵居住在百姓家中,杨潮则下达过各种命令,比如让士兵闲暇十分帮百姓做做事情了,修修房子,打打水等等,军民关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改善,一步一步互信的。
所以后来百姓心中已经产生了这样的潜意识,明军是明军,杨家军是杨家军,杨潮的军队也向岳飞、戚继光这些名将一样,获得了这样的专属称谓。
杨潮以前以为,这种某家军的称号,只是单纯的以将领区分军队,没有什么深意存在,但是现在已经明白,这是百姓为了区分好的军队和坏的军队,才慢慢叫出来的。
而且一旦叫出来之后,也就演化出了一种特殊的归属感,杨家军的士兵已经从被动的接受军纪,变成了主动遵守军纪,尤其是在老百姓面前,他们更是自觉自愿,平时或许是一个懒懒散散的人,训练中经常挨板子,可是当出去的时候,绝对是笔挺的样子,刻意将他们军人的风范展现出来。
这种情况让杨潮十分满意,他依然记得几年前,带着王璞、李五六他们那批人第一次北上勤王的时候,在路上遇到百姓的时候,老百姓厌恶士兵,而自己的军人也有一种军户低人一等的自卑心,跟普通人接触到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低头走路,而现在他们的脖子昂的比谁都高。
军队已经拥有了荣誉感。这荣誉感是怎么来了,并不仅仅是因为一次次胜利,更是因为得到了百姓的认可,甚至尊重。
杨潮军队能够一次次大胜仗,未必没有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在里面,所谓仁者无敌,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